追求卓越 以文化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胜战,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現任余姚中学校长、书记。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王胜战逐渐形成了“为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奠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队伍,努力追求“建真学校、办真教育、做真校长”的教育梦想。先后被评为余姚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教育系统“十佳”教育改革先锋和宁波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主持的课题多次获奖,其中有关“公民道德体验教育”的课题研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方 程 王校长,您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余姚中学就提出了“唤起良知,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将余姚悠久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王守仁的“致良知”教育思想与現代教育理念耦合串联,形成了独具风范的学校精神,“良知教育”也成为余姚中学的特色品牌。近年来,您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办学理念,这可以说是学校对“良知教育”的深化和办学理念的提升。请问学校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而作出这种转变的?
  王胜战 我们余姚中学创建于1935年,为余姚第一所中学,至今有76年办学历史。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秉承“唤起良知、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得到新发展,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中国百强中学等荣誉称号,办学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困难与新的挑战。就大环境讲,国家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办高品质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对我们余姚中学的共同期盼。就中环境讲,兄弟县市学校之间办学竞赛日益激烈,优秀生源成为学校竞争的核心资源,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学校发展不容一刻松懈。就小环境讲,我们若干质量指标还不够稳定,拔尖学生培养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乐学善教、轻负高质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基于这样的現实,我们认为,余姚中学的办学需要“转型升级”。
  方 程 除了社会形势的发展,这种“转型升级”应该也蕴涵了您对学校管理理念的认识。
  王胜战 是的。我们常说,学校管理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为人治,第二境界为法治,第三境界为文治。所谓文治,即文化治校——校长致力打造学校文化,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浸润师生心田、激励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校是文化的旅馆。没有文化的思考,管理就会流于肤浅。我认为,一名有梦想的校长应该追求第三种管理境界——以文化人。所以,近年来,我们注重从文化的视野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
  方 程 具体而言,通过这种实践,你们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
  王胜战 我们提出了“让我们更优秀”的发展理念,并据此在学校办学、教师素质、学生发展、行政工作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目标或要求。
  一是明确了“办一所更加受人尊敬的学校”的办学目标 当前,社会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期盼,“更加优秀”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希望通过几代姚中人的努力,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美、理念新、师资强、管理精、质量高、特色明,大市领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現代化学校。我们知道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有梦想才有远方。去年学校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今年学校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给了我们新的信心和力量。
  二是提出“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素质要求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身负更高的教育使命,我们给每一位教师提出共同的专业要求:拒绝平庸,追求优秀,做“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所谓“大爱”,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真爱学生、真爱岗位,把自己的教育事业与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所谓“大智”,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掌握高超的教学技能,而且具备完美的育人艺术,做“经师”更做“人师”;所谓“大气”,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保持知识分子的优秀特质,多点精神、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做一个大写的人。总的来说就是: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
  三是确立“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的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问题首先是教人做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建校初,我校就将“平民化”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平民化”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本色做人。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给学生哪些基本的素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勤奋、朴实、善良、守法等优秀基因应该流淌在姚中学子的血液中,应该成为姚中人为人的底色。我们姚中的很多学生,今后都将成为社会各条战线的优秀分子、拔尖人才、精英人物。让学生学会做事、出色做事,是我们学校的教育使命。远大的人生理想、强烈的责任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等是出色做事的必备要求,应该成为姚中学生的特质。
  四是倡导“精细?合作?卓越”的行政工作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诞生质量,细节展示实力。学校的一切存在,反映着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現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工作没做好,往往是我们没将工作做细、做精、做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校就提出了“精雕细刻”的工作口号,这个先进的管理思想,值得传承。同时,教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合作是教师的专业品性。学校各部门工作分工是合作下的分工,分工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工作中要做到分工而不分心,面对工作交叉口、空白带,工作要主动跟进、多管“闲事”。此外,所谓“卓越”就是:工作追求一流、崇尚第一,不重复过去、不重复自己、不重复他人,不断自我超越,做最好的自己。
  方 程 要实現这样的目标,应该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胜战 我们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打造“民主+科学+高效”的管理特色。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我们建立年级教学质量过关机制,修订了各年级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新出台的考评方案注重对年级、备课组、班级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的考評,突出学科贡献率的作用,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研制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网上评议软件,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力求赢在过程。   二是试行班主任提名任课教师制度 众所周知,管理效率高低与组织结构如何设计有关。班级任课教师配备不当,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教学质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新高一中实行班主任自我申报和学校任命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并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实行班主任提名组阁制度。在符合学校整体岗位任职精神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班主任的组阁要求。任课教师提名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上力。
  三是实施职能部门工作述职制度 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它存在于各个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中。如何激活各个组织的潜能,发挥集体影响的管理功能,是高水平管理的奥妙所在。近年来,我们试行中层处室学年工作述职、教研组学年工作述职和星级评定制度,管理重心下移,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
  四是构建专注、自主、高效的学习机制 专注、自主、高效是优秀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姚中学子应该传承与弘扬。“夫学须静也”,为使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学校实施“校园通信畅通工程”,各个寝室与公共场所安装电话,校园内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学校改建自主学习室、新建答疑室,新学年进一步改变夜自修管理方式,由“管纪律”转为“管问题”,探索“兵教兵”学习共同体建设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方 程 除了制度的保证,贵校在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时,有哪些创新之处?
  王胜战 学校主要是搭建了各种以人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为本的育人载体。
  一是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100集智”、中学生党校、“感受浙大”等活动,是我校的德育品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德育活动进行梳理,注入了时代新元素,确立学年“八大节四大主题周”德育活动。八大节包括:礼仪节(9月)、体育节(10月)、沉思节(11月)、艺术节(12节)、爱心节(3月)、读书诗词节(4月)、科技节(5月)、实践节(7-8月)。四大主题周包括:学法指导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口才与交际周、团队合作周、社团活动周。
  二探索“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模式 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理想的课堂,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作为学习能手云集的学校,我们姚中的课堂理应高效。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現有的课堂,引导教师将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办好“第三课堂”。学校每年邀请省、市教研员来校进行课堂現场会诊;邀请高校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从去年9月起,我们还施行长短课时制度,给课堂赋予更多自主权和生命的气息。
  三是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我们重点抓好两个子工程:一是拔尖工程,即抓好拔尖学生的培养;二是补弱工程,即抓好后20%学生的补弱工作。具体措施有:成立学科竞赛研究中心;调整竞赛辅导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改进实验班编班方式,实行任课教师和竞赛教师双轨培养机制;加大对普通班重点率、教师个人学科贡献率考评等。近些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应该说这與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是分不开的。
  四是实施“名特教师培养工程”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讲,我们余姚中学有一支兢兢业业的教师队伍,但在大市级以上有影响的名特教师还不够多。加强名特教师培养,已经成为学校当务之急。为此,学校扩大教科室功能,成立师训处,统管教师培训与发展。
  方 程 您的介绍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余姚中学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的种种深刻变化,我觉得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其实,在我今天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学校的整体环境就已给了我这样的感觉。我想,学校近年来在环境建设方面应该也有一些新举措。
  王胜战 是的,我们通过再造环境,努力建设“让墙壁说话、让空气出声”的书香校园。
  一是整合学校标识系统 学校标识系统是学校形象的主要符号,蕴藏着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学校文化。学校标识系统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我们已经启动学校标识系统整合计划,包括对全校教师办公室、教室、寝室等700多块科室牌进行了设计和更换。
  二是改造师生生活环境 学校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实施“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学校环境改造工程。去年暑假,建立了女生浴室,装修了部分学生寝室,改建了学校门卫室和教师食堂等;今年上半年,重点进行了教学区的绿化改造,增设人文景观,让《论语》名言进校园。
  三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条件 在余姚籍港胞、浙江省爱乡楷模魏绍相先生的支持下,学校改建了图书馆、宣传窗等。学校还改造了各个教室,增设了20个学生自主学习室。此外,学校争取政策支持,提前启动了标准化试场建设工程,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改善教师办公设施 近一学年来,我们先后改建了学术报告厅、教师阅览室和休闲室,全部更换了教师办公桌椅等。我们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学校的办学硬件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多了些凝重,少了些灵性。因此,时下一种新的阅读观——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诚如钱梦龙老
期刊
编 者 按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中下经济”何以能办出“中上教育”?这离不开缙云教育人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富有韧劲的“霉干菜精神”,更离不开缙云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的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特別是“点、链、圈”三维模式的实行,对缙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期“前沿”,我们采访了缙云县教育局局长杜新南先生,请他介绍了“点、链、圈”三维发展模
期刊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课堂高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催生高效课堂。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表现为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動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会“主动”激发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生动性,指的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生乐在学中,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期刊
浙江省缙云中学的前身系创办于1906年的官办五云学堂,由此而始,学校历经了百年风雨。近十年来,学校继往开来,鼎新革故,凭着“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事业心,谱写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篇章。缙云中学由一所先天地缘条件和所持政策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县域高中,发展成为创造浙西南山区“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奇迹的成功典范。回首过去,虽然我们把背影和足迹留给了历史,但是我们要在这经年的流变中,读出灵魂的
期刊
缙云县实验中学的前身是缙云中学初中部,1999年初高中分离后独立办学。2004年9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8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本部和新碧校区组建了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2011年7月,缙云县盘溪中学成为教育集团新校区。现在,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三区实行一体化管理,现有115个教学班,教职工427人,在校学生5740 多人,几乎占据了缙云初中教
期刊
信息倫理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位具有较好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的人。不过,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有很强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倘若没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他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报道的《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虽不尽是学生所为,但可以肯定这与他们没有系统接受过良好的
期刊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目前科学课堂中的实验已经基本走出了只讲不做、仅重视“知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结果是: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但现实中的课堂,比较多见的仍然是“跟我学,跟我做”,具体表现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这种“动手做”的实质,是让学生将记忆提取再现后转化为行动,这固然能加深学生对问题
期刊
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1]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堂文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师角度建立课堂文化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调研,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教师课堂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一、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我们按照课
期刊
在我校实践的“助学单”课堂中,一线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材的“学习化设计”,而往往忽视了“助学单”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深度反思的功能。其实,师生从“助学”到“助思”的飞跃是助学单价值的真正体现。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希望能摸索到以“助学单”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助学单”不同于一般的学案,它为教师的深度反思和二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助学单”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
期刊
一、高三语文教师的自得与困境  从事了多年毕业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深切地”认识到,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几个主要板块中,复习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收效甚微。  (一)立竿见影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文阅读”  以浙江卷为例,目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共7题,其中字音1题、字形1题、词语熟语1题、病句1题、语言综合运用3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