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正在进行产业转型,煤炭工业旅游成为一个新的选择。兖矿集团在区域位置、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经营观念转变困难、跨行业的制度阻碍等劣势。因此,集团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通过建设煤炭工业园区、强化对外合作、培训职工等措施,为集团发展工业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煤炭企业 工业旅游 兖矿集团
一、煤炭工业旅游简介
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80年代末,发达国家众多知名企业已成为备受游客关注的工业旅游景点,如法国的雷诺,美国造币厂、宇航基地,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奔驰公司等。
20世纪末期,我国工业旅游兴起。海尔集团是国内第一个工业旅游的发起者,张裕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也随之加入。贵州茅台酒厂较早开办了蕴含酒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江西省近年成立了工业旅游示范点“景德镇国际陶瓷交流中心”。
与新型的朝阳产业相比,煤炭产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发展后,逐步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作为以煤为主到以非煤产业为主的转折点,煤炭工业旅游可视为煤炭企业绿色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抓手,从而成为煤炭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兖矿集团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发展了煤化工产业、电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三大下游产业。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多属于初级原材料、粗加工产品,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相对单一的工业结构抗击市场冲击的能力弱,市场回旋余地小。“十二五”期间,随着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煤炭产量年均增幅将近30%,煤炭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开采难度加大,工业结构单一。从长远角度考虑,兖矿集团发展工业旅游势在必行。
二、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优劣势比较
(一)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1.区域位置优势。兖矿集团总部东靠临沂,西临济宁任城区,南接滕州,东北部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曲阜市毗邻。周边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旅游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已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兖矿集团所在地交通便利,京沪、京九、陇海三大铁路干线穿越矿区。作为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兖矿在日照设有运输泊位和疗养院,而日照及青岛又是我国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市,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兖矿的工业旅游和沿海城市的风景旅游连成一条线,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为兖矿集团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基础设施优势。兖矿集团建设始于1966年,40余年来一些矿井已几近废弃。矿区井下巷道开阔,矿车,缆车方便进出,回风巷,顶板等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皮带输送系统健全。这些现存的设施经过改造与维护,就可以成为煤炭生产旅游和废弃巷道旅游的设施,发挥更大的潜力。矿区内生活配套设施齐全,通水、通电、通信设施以及相应的绿化工程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活单元,为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
3.劳动力资源优势。煤炭产业和旅游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职工,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回矿区择业的职工子女,海外驻地吸引的国际人才等,都可以成为矿区发展工业旅游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长期生活在矿区的职工以兖矿人的身份参与旅游活动,转化为煤炭旅游人员,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本沉淀,还增强了自身的认同感、历史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劣势
1.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形成工业旅游规模。现有存煤不多的矿井仍以开采综掘为主要经营模式,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把旅游活动限定在废弃的矿井内,旅游活动也只是简单地参观和学习。旅游产品开发意识不强、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矿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和环境污染等尚未治理,难以挖掘工业旅游的潜力。
2.集团经营观念转变困难。目前,国内大多数煤炭企业仅仅是把工业旅游作为内部职工疗养、参观的福利活动。兖矿集团虽然建立了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安置了一定的工作人员,但其规模、产值均远远未达到产业化的要求。集团经营者主观经营观念仍停留在发展主导产品上,尚未充分意识到开发煤炭工业旅游项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空间。
3.跨行业转变存在制度阻碍。煤炭企业本属于工业范畴,属于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煤炭工业旅游是由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向环境友好型的第三产业渐变的过程。工业企业,旅游产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发展工业旅游,如果不能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做到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困难重重。
四、兖矿集团开展煤炭工业旅游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形成功能各异的煤炭工业旅游区
集团要改变单纯依赖煤炭生产的发展主线,通过科学合理规划煤炭生产区和煤炭工业旅游区,实现双重产业并轨发展,双轮驱动,丰富煤炭旅游产品结构。将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矿井规划为生产区,生产区作为培训基地,其活动限制为参观与学习。已废弃的矿区加以改造作为旅游区对外开放。旅游区通过展示井下巷道的生产场景和过程,向游客全面介绍企业历史和文化,并尽可能提供参与性、体验性活动。
(二)加强合作,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集团应积极寻求与政府、旅行社之间的合作,积极选取具有工业旅游特色的项目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联手,建立科学的煤炭旅游管理体制,打造旅游产业集群效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与市场推广,通过打造“煤炭工业游”树立集团新形象,打破行业壁垒。
(三)培训员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集团应采取全员聘用制,尽量减少人员的变动,缓解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压力。加大对转型职工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岗位,成为煤炭工业旅游的讲解员,向旅客讲述煤炭工业开采生产的详细过程等问题,增加游客工业旅游的参与性。积极引进大量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兖矿集团所在区域煤炭资源禀赋尚存,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观光体验旅游等先天优势。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时,集团应当开拓发展思路,发挥文化创意,结合政府的优惠政策,妥善利用本地人力等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由煤炭行业向旅游行业的转变。
作者简介:戚伟娜(1990-),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李传健(1968-),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关键词】煤炭企业 工业旅游 兖矿集团
一、煤炭工业旅游简介
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80年代末,发达国家众多知名企业已成为备受游客关注的工业旅游景点,如法国的雷诺,美国造币厂、宇航基地,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奔驰公司等。
20世纪末期,我国工业旅游兴起。海尔集团是国内第一个工业旅游的发起者,张裕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也随之加入。贵州茅台酒厂较早开办了蕴含酒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江西省近年成立了工业旅游示范点“景德镇国际陶瓷交流中心”。
与新型的朝阳产业相比,煤炭产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发展后,逐步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作为以煤为主到以非煤产业为主的转折点,煤炭工业旅游可视为煤炭企业绿色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抓手,从而成为煤炭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兖矿集团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发展了煤化工产业、电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三大下游产业。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多属于初级原材料、粗加工产品,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相对单一的工业结构抗击市场冲击的能力弱,市场回旋余地小。“十二五”期间,随着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煤炭产量年均增幅将近30%,煤炭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开采难度加大,工业结构单一。从长远角度考虑,兖矿集团发展工业旅游势在必行。
二、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优劣势比较
(一)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1.区域位置优势。兖矿集团总部东靠临沂,西临济宁任城区,南接滕州,东北部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曲阜市毗邻。周边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旅游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已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兖矿集团所在地交通便利,京沪、京九、陇海三大铁路干线穿越矿区。作为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兖矿在日照设有运输泊位和疗养院,而日照及青岛又是我国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市,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兖矿的工业旅游和沿海城市的风景旅游连成一条线,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为兖矿集团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基础设施优势。兖矿集团建设始于1966年,40余年来一些矿井已几近废弃。矿区井下巷道开阔,矿车,缆车方便进出,回风巷,顶板等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皮带输送系统健全。这些现存的设施经过改造与维护,就可以成为煤炭生产旅游和废弃巷道旅游的设施,发挥更大的潜力。矿区内生活配套设施齐全,通水、通电、通信设施以及相应的绿化工程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活单元,为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
3.劳动力资源优势。煤炭产业和旅游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职工,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回矿区择业的职工子女,海外驻地吸引的国际人才等,都可以成为矿区发展工业旅游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长期生活在矿区的职工以兖矿人的身份参与旅游活动,转化为煤炭旅游人员,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本沉淀,还增强了自身的认同感、历史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兖矿集团开展工业旅游的劣势
1.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形成工业旅游规模。现有存煤不多的矿井仍以开采综掘为主要经营模式,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把旅游活动限定在废弃的矿井内,旅游活动也只是简单地参观和学习。旅游产品开发意识不强、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矿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和环境污染等尚未治理,难以挖掘工业旅游的潜力。
2.集团经营观念转变困难。目前,国内大多数煤炭企业仅仅是把工业旅游作为内部职工疗养、参观的福利活动。兖矿集团虽然建立了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安置了一定的工作人员,但其规模、产值均远远未达到产业化的要求。集团经营者主观经营观念仍停留在发展主导产品上,尚未充分意识到开发煤炭工业旅游项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空间。
3.跨行业转变存在制度阻碍。煤炭企业本属于工业范畴,属于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煤炭工业旅游是由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向环境友好型的第三产业渐变的过程。工业企业,旅游产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发展工业旅游,如果不能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做到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困难重重。
四、兖矿集团开展煤炭工业旅游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形成功能各异的煤炭工业旅游区
集团要改变单纯依赖煤炭生产的发展主线,通过科学合理规划煤炭生产区和煤炭工业旅游区,实现双重产业并轨发展,双轮驱动,丰富煤炭旅游产品结构。将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矿井规划为生产区,生产区作为培训基地,其活动限制为参观与学习。已废弃的矿区加以改造作为旅游区对外开放。旅游区通过展示井下巷道的生产场景和过程,向游客全面介绍企业历史和文化,并尽可能提供参与性、体验性活动。
(二)加强合作,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集团应积极寻求与政府、旅行社之间的合作,积极选取具有工业旅游特色的项目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联手,建立科学的煤炭旅游管理体制,打造旅游产业集群效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与市场推广,通过打造“煤炭工业游”树立集团新形象,打破行业壁垒。
(三)培训员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集团应采取全员聘用制,尽量减少人员的变动,缓解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压力。加大对转型职工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岗位,成为煤炭工业旅游的讲解员,向旅客讲述煤炭工业开采生产的详细过程等问题,增加游客工业旅游的参与性。积极引进大量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兖矿集团所在区域煤炭资源禀赋尚存,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观光体验旅游等先天优势。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时,集团应当开拓发展思路,发挥文化创意,结合政府的优惠政策,妥善利用本地人力等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由煤炭行业向旅游行业的转变。
作者简介:戚伟娜(1990-),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李传健(1968-),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