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现状,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对策
国际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含义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加强学习,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习负担,实施创新教育;能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2、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心灵美,品德高。必须是一个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律己严格、治学严谨,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襟怀坦白、诚实正直,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
其次,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教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再次,能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教学,并能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化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现状:
(1)适应问题:升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学习不适应,集体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困难。
(2)情感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一些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他们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席。相当部分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当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心理上就不平衡,忧郁、暴躁等,并且往往把这种不满直接指向父母。
(3)学习问题: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缺少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要么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要么觉得毫无意义,过分自责,没有安全感,长期失败会使学生学习自信心丧失。
(4)行为和人格偏离:部分学生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不符合社会规范,孤僻,不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不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的需要,自卑和嫉妒心理严重。
(5)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同学,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兴趣、有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自制力不强,也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不能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没有忍受挫折、和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判断善恶的价值尺度不准。
2、对策:
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难不受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康的社会文化才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是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针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存在的问题,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1)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
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平凡小事,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历史上有许多感人的事例:“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广为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抗战时期朱老总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2)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勇于探索。
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的故事。“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矢志不移;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笑对挫折、胸怀坦荡;毛泽东、周恩来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等等。他们刻苦求知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勇于探索的品质、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3)改革创新。
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被列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第三次复出后,已经年逾古稀75岁的邓小平,仍旧不改他那几十年一贯的顽强作风,不改他那大胆创新的思想方式,不改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古今中外一切所长,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4)爱国奉献。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横眉冷对的鲁迅,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5)节俭廉洁。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总之,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我们的丰富史迹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更是罗列不完。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对策
国际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含义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加强学习,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习负担,实施创新教育;能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2、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心灵美,品德高。必须是一个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律己严格、治学严谨,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襟怀坦白、诚实正直,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
其次,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教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再次,能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教学,并能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化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现状:
(1)适应问题:升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学习不适应,集体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困难。
(2)情感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一些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他们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席。相当部分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当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心理上就不平衡,忧郁、暴躁等,并且往往把这种不满直接指向父母。
(3)学习问题: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缺少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要么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要么觉得毫无意义,过分自责,没有安全感,长期失败会使学生学习自信心丧失。
(4)行为和人格偏离:部分学生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不符合社会规范,孤僻,不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不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的需要,自卑和嫉妒心理严重。
(5)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同学,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兴趣、有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自制力不强,也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不能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没有忍受挫折、和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判断善恶的价值尺度不准。
2、对策:
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难不受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康的社会文化才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是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针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存在的问题,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1)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
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平凡小事,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历史上有许多感人的事例:“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广为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抗战时期朱老总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2)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勇于探索。
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的故事。“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矢志不移;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笑对挫折、胸怀坦荡;毛泽东、周恩来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等等。他们刻苦求知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勇于探索的品质、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3)改革创新。
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被列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第三次复出后,已经年逾古稀75岁的邓小平,仍旧不改他那几十年一贯的顽强作风,不改他那大胆创新的思想方式,不改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古今中外一切所长,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4)爱国奉献。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横眉冷对的鲁迅,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5)节俭廉洁。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总之,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我们的丰富史迹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更是罗列不完。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