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法则绝杀15种回款恶意拖欠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发行界的同仁一起聊天,大家每每谈及催款结账,必有几位仁兄做苦大仇深状痛说“欠款家史”,一提起某某经销商拖欠款项恶劣之处,无不咬牙切齿、顿足捶胸。
  要说总结催款的经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不法奸商拖款的各种借口和手段。
  (这里郑重声明:经不完全统计,在杂志社各种欠款问题中,经销商存在恶意欠款行为的不足5%,而95%以上的原因是杂志社与经销商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导致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这里列举的是经常见到的借口和理由,并不针对那些诚实守信的经销商朋友。)
  
  最常见的15种恶意拖款理由
  
  No1 “好的,我知道了。”
  这是第一次催款时对方的普遍反应,对方说完之后就会匆匆挂断电话,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No2 “哦,我去问一下会计。”
  这也是惯用的手法。也许真的去问会计了,也许什么也没问,总之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No3 “先把账对一下吧。”
  最最经典的手段了,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只要他愿意,一个账可以对上半年。
  No4 “有对账单吗?先给我传一个对账单。”
  貌似厚道的说法。有了对账单就一定能结款吗?这和其他借口没有本质的区别。
  No5 “我还有退书没有退完呢。”
  只要业务还在进行,就会有退书;只要还有没有退完的书,账就不能结。
  No6 “我已经跟会计说过了。”
  真的说过了吗?说过什么了?马上付款吗?还是先拖拖再说?总之说了和没说一样。
  No7 “款已经安排了。”
  最具欺骗性的借口。怎么叫安排了?什么时间支付?支付多少?说这样的话只能糊弄糊弄小孩子。
  No8 “这一两天就给你打款。”
  这一两天是哪天?明天还是后天?要是真的有诚意打款的话,就是今天,就是现在,不要拿“一两天”这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来忽悠人。
  No9 “款已经打过去了。你没收到吗?”
  说这句话之前一定要动动脑子,千万别拿杂志社的人当白痴。
  No10 “会计今天不在,打不了款。”
  不想打款就直说,别拿无辜的会计说事。
  No11 “款已经打过去了。但是因为银行(或者我们公司)停电,没法给你发传真(或者传真机坏了)。”
  无语了!找借口的水平实在是一流,有编瞎话的工夫,好好做一下业务不好吗?
  No12 “我在外地呢,回头再说吧。”
  在外地干吗?躲债吗?别等回头了,咱们赶紧要账吧,不然过两天人影都找不到了。
  No13 “账对了一下,好像你们杂志社还欠我的钱。”
  这个理由看上去很充分,其实最无耻。杂志社欠经销商的钱,无非是预付款,预付款的情况有,但很少。
  No14 “两个月前不是给你安排款了。怎么还要呀。”
  两个月前打的款能管一辈子呀?!这位老兄脑子肯定是进水了。
  No15 “账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样吧,我先给你安排一万(或者是一个整数),尾款回头再说。”
  典型的假大方。欠多少就是多少,把账对好,该支付的就一次性支付,拖欠一笔尾款有什么意义?要是只想给一个整数的话,不如多打点过来。十万怎么样?
  
  最见效的催款6原则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与任何个人或单位合作,首先的前提条件就是双方彼此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了解,与经销商合作更是需要了解。如果这种了解仅仅局限在认识个把人,手里有个发货地址,有几个电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发行经理必须深入到经销商的公司内部,去认识他们的各级工作人员,熟悉、掌握他们的工作流程,从中认识到哪些方面是经销商的优点,哪些方面是缺点。
  我们不会去改变经销商,但是知道他们缺点的目的,是使得工作更加顺畅,办事效率更高。
  某杂志社与某地的经销商始终存在沟通问题,催一次款要打几次甚至十几次电话,这家杂志社的发行经理到当地实地考察,发现这家经销商办公环境很差,人多而且忙乱,催款的电话打过去都是不同的人接,也没有正规的来电记录本,往往是拿过一张纸就写,写完了随手一放。
  于是发行经理改变了工作方式,不打电话,直接给会计发传真,结果办事效率成倍提高。每个月发一个催款传真,就能把款收回。
  还有的经销商公司机构庞大,一份款项支付单要从业务部转到财务部,再由财务部转到老总签字之后,再转回财务部付款。如果发行经理不了解这一过程,盲目给业务部打电话,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2 言而有信,以诚相待
  要想得到对方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对方。同理,要想经销商跟刊社讲诚信,杂志社方面首先要对经销商讲诚信。很多时候,欠款是由于杂志社与经销商交往过程中的被动造成的。杂志社的政策朝令夕改、出尔反尔,最容易造成被动。经销商首先保护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最终吃亏的只有杂志社。
  在某地,某杂志社原先实行省级代理制度,一地只发一家经销商。后来出于不同目的,改变了发行政策,在当地又发展了另一家经销商。虽然杂志社承诺两家都不断货,而且采取全代销政策,包调包换,但这两家经销商都担心自己培养的市场被对方利用,因此都不愿意在市场上进行大的投入。
  更糟糕的是,双方都担心自己迟早某一天被对方取代,因此一方面向杂志社大量要货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又不及时回款,以书款为“质”。结果,虽然杂志社在当地发货量很大,但是实销量减少,回款得不到保证,实际市场日益萎缩。
  3 身体力行,说到做到
  发行经理往往把欠款和收款不顺利的问题很自然地推到经销商身上,似乎自己永远处于无辜被动的状态。
  先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我先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一次我去一家经销商那里,在他们的每月打款记录上发现了一本不知名的小刊,每个月汇款的金额不过就是百把元。我和他们开玩笑说,这样的杂志还按时打款呀,还不够工夫钱呢。
  他们的会计却很认真地说,对方杂志社的发行经理特别认真负责,每个月按时按点打电话发传真对账,书款多一分钱不要,少一分钱不行,时间长了彼此就形成了默契和习惯。
  尽管书款不多,但是这家杂志社的发行经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经销商的尊重。记得一家老刊社的一位资深发行经理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不负责任的经销商,只有不负责任的发行人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回想前两年发行圈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去外地出差不对账不收款。这种说法的出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我本人始终对这样的说法保留自己的意见。
  固然有些杂志社为防止发行人员私留书款,会制定这样的内部规定,但是我总觉得那句话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吃人嘴软,拿人手软”的味道。经销商每每接待杂志社发行经理,少不了递烟敬茶、好酒好肉,发 行经理欣然笑纳后再张嘴要钱,似乎就有点不近人情了。殊不知个别经销商就是利用了人的这点小弱点,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一次极其偶然的场合下,一位经销商酒后失言,他说他最看不起那些一顿好酒就给打发了的发行经理,这些人在他眼中的价值就是几百块钱的饭钱。我听后无语,心中只有几个字在不停闪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4 有理走遍天下
  何为“理”?
  “理”对于杂志社来说,就是严谨有效的发行政策;落实在纸面上,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有人说与经销商签的合同没有用。错了!只有无效的、不严谨的、无法执行的合同,才是无用的。因此,一份有效的、严谨的、可执行的、经过双方认可的合同,是杂志社与经销商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的前提。没有合同,双方各说各的道理,最后就是一摊糨糊,而经销商拿书款做威胁,吃亏的总是杂志社。
  如果在发货之前,双方把结款时间、方式,都一一明确,“到日子见款”,上述15种借口中一大半就不会成立,双方也不会因此发生纠缠。
  5 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即便是再严谨的发行合同,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杂志社和经销商会就实际具体问题达成某种短期特定协议。由于双方合作时间较长,沟通又很顺利,通常不会签订什么补充协议,这就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
  最经典的就是杂志调价。一家杂志社的发行经理跟我抱怨,杂志涨价之后某地区的经销商还是按老价格给杂志社打款,发行经理要求对方按新价格回款,对方竟然说不知道涨价,在门市按老价格批发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双方因此僵持不下,书款自然要不回来了。
  还有一次,某刊社出了一本增刊,价格、发行政策都和主刊不同,之前以书面传真形式通知了各地经销商,但是总有那么几个“缺心眼的”就是我行我素,先前承诺杂志社的一切都可以瞬间忘记,杂志社一夜之间化财为水,发行经理叫苦不迭。
  老祖宗曾经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就随身带一个本子,但凡经销商答应我的什么事,我立马“不识时务”地把本子掏出来:我这个人脑子不好,麻烦您给写一下吧,别回头再给您记错,搞得大家都不好,嘿嘿,嘿嘿。
  而经销商对此的态度更加雷人:你这副无耻的样子,还颇有我年轻时的神韵。
  6 说一是一,不留余地
  其实经销商欠款的方法很简单,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个字:拖。
  而发行经理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所有的事情一定要问清楚、定死了再放电话。在很多情况下,经销商什么“这就办”、“过两天”、“马上”表面上都答应你了,其实什么都没说。没有经验的发行经理不出三句话就被糊弄过去了,而老发行人往往抓住不放、一追到底:这两天打款?打多少呀,好歹给我个数呀,我让你打10万,你能打吗?什么时间能看到款,明天还是后天,你说个准日子。后天?后天上午还是下午呀?下午几点呀?这可是你答应我的,到时间我看不到传真,别怪哥们儿翻脸。总共不到几十个字,就把经销商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可谓滴水不漏。
  别忙,这才是开头,书款按时过来了也就罢了了,要是书款没到,那可有的说了:这都几点了,你怎么答应我的呀,别给自己找借口,你是大公司大经销商大老板,我就是一个小刊社的小职员,你糊弄我?这不是欺负人吗?事先我都跟老板说好了,现在老板要扣我工资,我到你家吃饭去呀?
  有个别炉火纯青的主儿在关键时刻很是能挤出来两滴眼泪,人缘好的还能拉过来财务小姑娘助阵。所有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双方约定的时间之前,按照约定好的金额全额支付。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确定,坚决不留后路。
其他文献
3年5个亿    2005年5月28日,娇兰佳人第一家化妆品零售店在广州开业。  2008年12月,据娇兰佳人官方网站所说,其在全国设立8个分公司,连锁店面多达300余家,员工队伍逾3000人,年销售额达5亿元,成为中国大陆连锁门店数量最多的本土化妆品连锁企业。  娇兰佳人还计划在未来6~9年的时间里,将店铺数量拓展到10000家,年销售300亿元。  3年,门店从1家到全国300余家,营业额5亿
期刊
A企业于2008年11月中旬在M卖场上了海报,以处理当年8、9月积压的高库存早餐派。为了尽快消化库存,A企业决定11月也在T卖场做该品项的促销,但给T的促销价略高于M。  在M海报出来后,T做出的反应是:要求跟价罚款。  多方沟通后,A企业收回了M的货品,但T卖场还是给出了两个处理方案:1.M的早餐派下架停售,并接受罚款;2.T将对该品项锁档,以后不再售卖此产品!  这是一起典型的卖场间促销操作不
期刊
[编者按]  3月25日,欧洲最大的白家电生产商博世一西门子家电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直营店正式开业;紧接着,美的电器对外宣称,2009年家用中央空调将保持300~400家的M—HOME自营店扩张。加上前段时间微软传出也将开设专卖店的消息,一时间,厂家打造专卖店又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  联想到2008年年末爆发的“黄光裕事件”,着实让部分企业出了一身冷汗,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连锁卖场越来越强势、传
期刊
你不在非常时期用些非常手段,你的钱N年也要不回来。    一次,让片区经理小刘去经销商老张那里要款,结果被老张几句话就给打发回来了。小刘很委屈地给我打电话:“老张说上个月的出货情况不理想,现在资金压力又大,已经没有办法给公司回款了,还要我代他向您表示歉意,下个月一定回款!”  这笔款子是我在三天前当着小刘的面跟老张谈好的,老张当时也是满口答应,怎么红口白牙的,没过几天说不承认就不承认了呢?  依我
期刊
现实中意气风发的职业经理人正在被老板“咱俩谁跟谁”的话感动着,身正不怕影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最终一两个小人的出现就能把他们打入深渊。    [现象]    Q企业的领导班子换届,营销中心渠道总监老张觉得出头之日终于到了。  新总裁上任伊始就对全公司反复说:不要没事总往领导身边跑,大家工作怎么样,要用结果说话。不是早请示、晚汇报就好,你们的岗位应在一线,而不是在领导身边。  这让不善言谈的
期刊
[编者按]  2001年,一本台湾人写的《实战电子商务》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  B2B会首先发生,因为它是企业之间生意接口的E化,只是传统模式的升级,用电脑和互联网替代了电话和传真机;而B2C则不同,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配套设施还远不够完善。  B2C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前途太大,所以太难,因为它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大重组。可以想象一下,当网络购物达到社会消费品消费额的10%将会是什么情况,那就意
期刊
自购这样的促销办法领导不放心啊。以后坚决不能做这样不可控的事情了。我们的领导需要的是安全、可控。    各位看官别被题目吓坏了,玻璃杯事件是真,血案绝对是假,吸引各位眼球而已。  调到云南两个月了,一直跑市场,熟悉市场。前几天打了个简单的报告,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希望做一个玻璃杯的搭赠活动。  申请非常简单:在3月预算费用内,申请自购8A玻璃杯若干个、每个多少钱、合计多少钱、怎么搭赠、怎么使用、怎
期刊
不过,中国高端人群的奢侈品消费类型与欧美大不相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阖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     一位奢侈品营销人说,他的高端客户准备大笔挥霍,“最近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味着他们的投资会减少,但消费不会。”  全车售价高达4300万元人民币的史上最贵的车——布加迪威航·爱马仕特别版曾在2008年年初登陆上海。据说他们预计2008年能在中国售出6辆,最终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反映出洋奢
期刊
“弯道超车”这个概念,在各项汽车、摩托车赛事里经常出现。所有参赛的车手们在直线跑道上飞驰的时候,几乎不可能有谁超越谁,而只有在拐弯时才可能超越对手。因为,这个时候每个选手都需要减速。  弯道超车,在市场竞争中也不鲜见。  从营销的角度看,每一次市场动荡,都是一个“弯道”;每一次经济泡沫的破灭,更是一个“弯道”。很多成功的品牌,都是“弯道超车”的高手,他们敏锐的洞察和大胆的决策总是在“弯道”上超越对
期刊
国内IT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按照网页搜索请求量计算,百度市场份额创下73.2%的历史新高,百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营销平台。  这样的平台将会给转型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    在经济萧条、企业缩减营销预算的背景下,具备消费者主动参与、覆盖面广、精准推广、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的搜索引擎营销,成为企业的“御寒棉衣”。    尝试搜索营销助力企业破局    “百度推广,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