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有挥之不去的写作冲动——看了一个题为《鸽子》的影展之后。
这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展览,四位参展者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展览就安排在学校的一个多功能的大厅里,施培琦、杨磊、薛晶和赵升这四位广告与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照片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布置在展厅里——墙上是比较正规的展框式的悬挂,中间的一些照片却是用绳子从天花板上悬挂着垂落下来,每一条绳子上悬挂着几幅作品,使每一幅完整的照片都留下了一个穿孔的痕迹。
全部是黑白的作品,国产的厦门放大纸制作,影调似乎浅淡了些,和所表现的有点“沉重”的主题拉开了有趣的距离——也许更符合拍摄者年轻的心态。之所以说它“沉重”,从展览的前言中可见一斑——
“记忆中的鸽子有一个家,温暖,狭小,安全……是蓝天下自由的白羽,心中永远的企盼——人们称它为鸽子笼。
废墟,野草,花园……在惊喜之余,我们失落了什么?弄口灯火,窗的希望,我们寻找失去曾熟稔的东西。
穿越时空的镜头,掬一手的光阴,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浮华尘世间迷失的人们留住一份怀念,一丝感动,也许幼稚,也许肤浅,也许仅是人生最初的过客。”
我和刚从日本回来不久的顾铮以及曾经也是北河盟摄影群体的摄影家陆元敏站在这些作品前,心中不由泛起了感动的涟漪。我们和参展者一起评说着作品的得失,讨论镜头所关注的人生——
关于摄影的意义,温文尔雅的施培琦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照片的本质是记录,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和生活的变迁。可能若干年后,人们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照片,那就让我们为人们留下一段遐想,一段历史。”这些拿起照相机不久的年轻人,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渴望,都倾注到他们所熟悉的土地上,在普普通通的都市街区和一片又一片即将拆迁的棚户区的斑驳光影中,掷下了铿锵有声的叹息。我端详着他那张还显得稚气的脸,又仔细审视着墙上那些充满了冲突或深藏着暗示的都市痕迹,不由升起了一股深深的敬意。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照相机都是在讲述一个属于拍摄者自已的故事,尽管你的目光始终是隐藏在镜头的后面,但是画面中呈现的都将是自己心灵的印记。
这正如女孩薛晶的感受:“在日益变迁的上海,我想留住即将逝去的东西。想方设法使曾感动过我心灵的景象同样感动观众。观众就能在我的作品中体会到我所体会的情绪,感受到我所感受的美。”在如此天真纯净的目光注视下,她是想通过镜头中的力量感动观众的。黑白的影调之间有一种“遥远”的呢喃,就像她那双深不可测的大眼睛,将该有的激情都留给了曾经抒写都市辉煌的普通人和曾经辉煌过的都市景观。
显得更为成熟些的杨磊不也是这样说的吗:“……在拍摄了《鸽子》纪实摄影时了解了那里生活的人们。我只需要将当时体会到的兴奋、同情与崇敬重新组织,然后通过照相机还原给观众。”我特别喜欢他那些在即将拆迁的棚户区里拍摄的孩子的照片。一种年轻的心态强烈地冲击着我的情感,尽管我所面对的是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但是新生的渴望抑制不住喷涌而出,在画面中孩子纯情质朴的注视中得到抚慰。因此他的作品也显得最为感人,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当然这样的创作方式不是绝对的,正如我所说的,一切都只在于过程,在于自身对生活体验的深度。你可以将感动的瞬间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观众,也可以在感动了自己以后冷静地剥离情感之树上的所有枝枝叶叶,留下对现实的一段真实的“拷问”。也许瘦瘦高高的赵升就是这样理解的:“残旧的弄堂和生活着的人们是我拍摄的对象,这些房子有的正在变迁,有的仍将保留。而照片反映的只是我的感受,是我对那片土地的一点体味,或许人们从照片中无法得到和我相同的感触,但我只是记录了那片土地,并将继续下去。”
读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对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仍然相信这样的对话是有意义的,因为一种处于萌动之中的新生活力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当王骅,这些参展者的年轻的指导教师带我们走入他们的展厅时,我就想到了几年前王骅的《都市物语》摄影展——当时他也是以这样的一种年轻的心态冲击了都市摄影的领域,使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纪实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模式。
鸽子已经起飞了。狭小的鸽子笼再也无法束缚他们高傲的目光。但是他们依旧很依恋地回头看看——你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顾铮问我。我们曾经有过的年轻——陆元敏代我回答说。◆
这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展览,四位参展者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展览就安排在学校的一个多功能的大厅里,施培琦、杨磊、薛晶和赵升这四位广告与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照片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布置在展厅里——墙上是比较正规的展框式的悬挂,中间的一些照片却是用绳子从天花板上悬挂着垂落下来,每一条绳子上悬挂着几幅作品,使每一幅完整的照片都留下了一个穿孔的痕迹。
全部是黑白的作品,国产的厦门放大纸制作,影调似乎浅淡了些,和所表现的有点“沉重”的主题拉开了有趣的距离——也许更符合拍摄者年轻的心态。之所以说它“沉重”,从展览的前言中可见一斑——
“记忆中的鸽子有一个家,温暖,狭小,安全……是蓝天下自由的白羽,心中永远的企盼——人们称它为鸽子笼。
废墟,野草,花园……在惊喜之余,我们失落了什么?弄口灯火,窗的希望,我们寻找失去曾熟稔的东西。
穿越时空的镜头,掬一手的光阴,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浮华尘世间迷失的人们留住一份怀念,一丝感动,也许幼稚,也许肤浅,也许仅是人生最初的过客。”
我和刚从日本回来不久的顾铮以及曾经也是北河盟摄影群体的摄影家陆元敏站在这些作品前,心中不由泛起了感动的涟漪。我们和参展者一起评说着作品的得失,讨论镜头所关注的人生——
关于摄影的意义,温文尔雅的施培琦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照片的本质是记录,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和生活的变迁。可能若干年后,人们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照片,那就让我们为人们留下一段遐想,一段历史。”这些拿起照相机不久的年轻人,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渴望,都倾注到他们所熟悉的土地上,在普普通通的都市街区和一片又一片即将拆迁的棚户区的斑驳光影中,掷下了铿锵有声的叹息。我端详着他那张还显得稚气的脸,又仔细审视着墙上那些充满了冲突或深藏着暗示的都市痕迹,不由升起了一股深深的敬意。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照相机都是在讲述一个属于拍摄者自已的故事,尽管你的目光始终是隐藏在镜头的后面,但是画面中呈现的都将是自己心灵的印记。
这正如女孩薛晶的感受:“在日益变迁的上海,我想留住即将逝去的东西。想方设法使曾感动过我心灵的景象同样感动观众。观众就能在我的作品中体会到我所体会的情绪,感受到我所感受的美。”在如此天真纯净的目光注视下,她是想通过镜头中的力量感动观众的。黑白的影调之间有一种“遥远”的呢喃,就像她那双深不可测的大眼睛,将该有的激情都留给了曾经抒写都市辉煌的普通人和曾经辉煌过的都市景观。
显得更为成熟些的杨磊不也是这样说的吗:“……在拍摄了《鸽子》纪实摄影时了解了那里生活的人们。我只需要将当时体会到的兴奋、同情与崇敬重新组织,然后通过照相机还原给观众。”我特别喜欢他那些在即将拆迁的棚户区里拍摄的孩子的照片。一种年轻的心态强烈地冲击着我的情感,尽管我所面对的是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但是新生的渴望抑制不住喷涌而出,在画面中孩子纯情质朴的注视中得到抚慰。因此他的作品也显得最为感人,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当然这样的创作方式不是绝对的,正如我所说的,一切都只在于过程,在于自身对生活体验的深度。你可以将感动的瞬间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观众,也可以在感动了自己以后冷静地剥离情感之树上的所有枝枝叶叶,留下对现实的一段真实的“拷问”。也许瘦瘦高高的赵升就是这样理解的:“残旧的弄堂和生活着的人们是我拍摄的对象,这些房子有的正在变迁,有的仍将保留。而照片反映的只是我的感受,是我对那片土地的一点体味,或许人们从照片中无法得到和我相同的感触,但我只是记录了那片土地,并将继续下去。”
读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对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仍然相信这样的对话是有意义的,因为一种处于萌动之中的新生活力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当王骅,这些参展者的年轻的指导教师带我们走入他们的展厅时,我就想到了几年前王骅的《都市物语》摄影展——当时他也是以这样的一种年轻的心态冲击了都市摄影的领域,使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纪实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模式。
鸽子已经起飞了。狭小的鸽子笼再也无法束缚他们高傲的目光。但是他们依旧很依恋地回头看看——你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顾铮问我。我们曾经有过的年轻——陆元敏代我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