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盖四野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谷歌地图上看太湖的地貌,像一个巨大的C字形,周围是3.65万平方公里的环太湖地区,江南先民的家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崧泽文化,得益于这片独一无二的环境,在距今5500年前后突然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为后世这一地区的图像样式构建了基本框架。
  从马家浜的浜到崧泽的泽,再到良渚的渚,环太湖区域沿海滩涂和沿河沼泽湿地勾勒出一个大环境,河道纵横、洲沚连连,河口水岸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在崧泽中晚期,人们种植水稻、驯服动物,伴随着居有定所的生活,喝着水井里打出的洁净水,穿着葛麻、戴着玉器,定期在高台上举行群体活动,生存质量可想而知。
  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居民对每日潮汛认识深刻。沿海生物遵循着进化的节律记忆,按候迁徙。赶海的生活还要求对月相有深刻的体会。潮汐和汛期,是有规律的。湿地中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江海间洄游的鱼类,迁徙的鸟类,都有规律地汇聚于此。年复一年,迁居于此的人越来越多。
  上海地区有一道贝壳构成的岗身,在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形成。贝堤是渔猎生活方式的痕迹,这一时期人口开始增加,考古发现有多个文化遗址伴随着这条岗身,连片成群。有证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沿海都有类似的贝堤堆积。这一时期定居的人,发展出将农耕和渔猎采集混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人类的聚集,造成信息交流的复杂化和处理信息的大量增加,同时相应增多的冲突,迫使人们对这些变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崧泽人种植水稻已经很熟练了,说明这时的人们对“列星四时,风雨博施”的自然现象已有实际的认识,把握物候的手段也已成熟了。在崧泽时代的中期,沿海陆地面积有所增加,气候曾经趋向干凉,这为扩大定居点提供了条件,耕作面积开始增加,存储、加工食物催生了大量形式多样的炊煮器。这一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其中鼎的形式特别是鼎足、顶盖上的装饰刻纹内涵丰富。同一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地湾遗址、牛河梁遗址、大溪文化也都出现过带盖陶器,只是无论装饰还是数量上都相对较少。
  崧泽时代的陶器器形之丰富让人惊讶不已,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出色的陶艺设计师。例如嘉兴博物馆藏的塔型器以及各式人物动物陶塑器(这些特殊器物显然已由专职人员所为)。此时的器物,开始频繁出现“顶盖”。顶盖的出现,意义重大。有盖保存谷物能持久、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酿酒。蒸煮食物时有盖可以形成蒸气,要蒸煮谷物,有盖才有意义,生米才能煮成熟饭。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太湖地区已普遍使用甑这种蒸煮器。与此同时轮制技术开始成熟,器盖和盖身的加工精度有了保障。
  陶器器盖开始普遍出现正是在太湖流域崧泽文化中期,以崧泽遗址来说鼎、壶、罐、釜都有盖,到崧泽晚期良渚早期,带盖器开始普遍应用, 杯、甑、鼎、簋、壶等器具都出现了盖(以小兜里遗址为例)。早期人类席地而坐,视角往往自上而下,器物的盖子成了新的表现媒介,各种图形符号的盖饰开始频繁出现。
  在崧泽遗址的中层,发现了画上十字花瓣的陶盖, 中间有孔,惹人注目。而双墩遗址中有一件陶刻,花瓣型和十字纹的组合与此十分相似,它被刻在碗底,看上去十字和花瓣的结合稍嫌粗率。这是一种早期物候节律的符号,也许还是指导族人认识物候的符号,它可能脱胎于一年生的草本十字花科植物的花形特征。南河浜遗址中M27墓葬中有一件带十字方向刻度的宽把豆,口沿有四分的对称龟爪形鏨,这件器物边上还放着两件叠压的陶龟,表明此墓主人的身份带有巫卜文化的内涵。
  十字和方形的频繁出现,反映出先民此时的空间观念,方向、位置对应着一种社会次序。嘉兴南河浜的祭台是接近方形的正南正北的建筑遗迹,墓葬式样也主要是南北方向。我们从时间略晚的良渚玉琮的四方神王像来看,文化期的人们对四方的理解该是非常深刻的。
  南河浜出土的各类陶器,许多都伴随着器盖,而且不少鼎盖的纹饰有着趋向复杂的现象,许多盖子上发现有分布规律的点和三角形鏤刻纹、堆塑的线条、陶塑形象,无法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使用功能而为之的设计。有些崧泽文化的盖钮被塑造成鸟型、人型或动物纹(甚至几种动物叠加),一些器形甚至完全模仿动物,如乌形盂、鹗首壶。它表明,崧泽文化末期社会手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质量和生存认知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在众多器形装饰中,鸟的地位突出,鸟崇拜在环太湖流域文化中地位显著。这一特征到良渚古国时期得到充分展现。
  文化期陶器的造型普遍反映出尊崇“天极”的世界观,而带盖陶器是这一空间观念的完美模型。比起用一段文字描述天地故事,一件带装饰器盖的陶器就像原始版的地球仪,难怪后世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个说法。这一观念在崧泽时代晚期已经成型。人们把自然神崇拜的形象和抽象符号表现在陶器这个媒介上,就像后人在画布和装饰品上做的一样。
  “器象穹窿刻信汐”。在杭州吴越古陶博物馆里,我发现一件特别的黑陶簋,玄色的背景下,一场滂沱大雨被生动地刻画下来,定格了几千年。
  汛期到了,海潮汹涌,季风候鸟接踵而至,节令也到了。赶海的人开始新一季渔猎,农耕的族群则顺时而作,这一幕景象呼应了江浙沿海今日的繁忙。盖器蕴气,鼎盘承天。给器物刻上四时八节,把种子收藏起来,或盖上盖子,奉上祭坛,与神明约时祭祀,这是那个时代传达出的对自然的观念吧。
  参考文献:
  [1] 《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07月出版
  [2]《良渚考古80年》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出版
  [3] 《崧泽遗址》文物出版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87出版
  [4]《南河浜 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出版
  [5]《蚌埠双墩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出版
  [6]《小兜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博物馆编2015年出版
  [6]《浙江湖州市昆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明;闵泉;陈兴吾;费胜成。南方文物
其他文献
自1999年发起,2000年首展至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既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已成功举办十届,历时20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纤维艺术近20年的发展,梳理出中国纤维艺术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更为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以及多元化的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引导人们静心思考纤维艺术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引言  据文献记载“ Fiber Art(纤维艺术)”一词最早的出现是“The
期刊
梅是原生中国的植物,其于生活生产中利用之早,可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代对于梅的利用,多出于实用目的,或与栗树、山楸之类的树木并举,视为“嘉卉”,或食用调味,“馈食之笾”。  魏晋以降,随着大量土族衣冠南渡,性喜温湿的梅成為精英阶层日常多见的植物,其花清逸优雅的独特美感又正契合贵族阶层遗貌取神、追求格调和韵味的美学标准,从此由实用为主的植物转化为观赏为主的植物。宋代之后,梅花清高孤傲的文化形象最后
期刊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本是天主教传教救灵的附属机构,在其存世百年间培育7大批美术工艺人才。采用结合宗教与技艺的双轨制管理,积极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理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的手工艺传习方式。在近代中国特殊社会背景下,上山湾屡出佳作,频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融合技术、艺术、宗教、经济、教育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启发当下的工艺美术传承。  一、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建立与发展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始创于清咸丰五年(1
期刊
2018年12月3日至5日,首届传统工艺研究学术论坛在上海衡山北郊宾馆举行。论坛聚集了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传统工艺研究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主要围绕传统工艺的历史文脉、当代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理论研讨。  当前,传统工艺日益显现其活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聚焦于传统工艺的历史文脉、当代研究以及未来发展,并对其相关领域展开研究。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
期刊
粉彩是我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欧洲工艺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本文试从粉彩装饰的绘画性语言人手,阐述其语言特征以及与造型和工艺之间的关系。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珐琅彩制作工艺成功烧制而成,在景德镇创制的又一釉上彩新品种。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陶雅》上曾记载:“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日软也
期刊
2019年1月5日,“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在故宫文华殿隆重开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爱力,以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李丕征、“韩美林全球巡展”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理事万科创始人王石、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理事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
期刊
I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authored by James Jerome Gibson, the term “medium” i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context gap between the biologic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physical
期刊
中国玉器已有八千多年的創制历史。众所周知,玉器完全不同于瓷器、漆器、竹雕木雕和书画艺术等,是“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的特种工艺美术。制造玉器的大多数玉材都是非常特殊的,硬度在摩氏6~7度以上,一般钢刀在它上面刻不出任何图案。几千年来,古代工匠奇迹般地用这些玉石创制出无数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让世人叹为观止。甚至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还不知道中华民族完全是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金刚砂磨钻的玉雕特殊工具和
期刊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authenticity” in some Western classical paintings has been a lasting controversial issue in Western art history. Based on som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article discuss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风雷激荡、岁月峥嵘的四十年。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当代玉雕随之迎来了勃兴与繁荣。是时代的动力、历史的合力使得玉雕艺术再一次大放异彩。但同时,当代玉雕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把玉雕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做玉人的责任和使命。我在二十年玉雕创作实践中,也经常思索着一个玉雕人应秉持怎样的理念与情怀、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中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