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独特形态及其突破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ire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建构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理想的高职院校文化在知识、育人、科研、服务等四个维度具有独特形态。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面临知识文化“庸俗化”、育人文化“技术化”、科研文化“高移化”和服务文化“模糊化”的困境。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道路,其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突破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57-04
  教育在本质上说是“文化化人”。就此而言,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文化的“独特”形态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非一个层次。为了更好地认识此类大学的文化形态,本文将分知识、育人、研究和服务四个维度进行勾勒。需要指出,此四个维度的划分并非递进的层次关系,只是基于分析需要。
  (一)知识文化:追求“应用学术”氛围的培育
  作为大学,高职院校无疑具有追求学术的理想,但与研究型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理想不同,其追求的是形成“应用学术”的氛围。也即对知识的追求不在于求解“是什么”,而是关注“怎么办”;不在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而在于立足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深化对知识应用和功效的认识,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尽可能生产新知识。之所以追求“应用学术”而非“高深学问”,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受办学传统、办学条件及师资的限制,不具有追求“高深学问”的基础与条件。高职院校培育以“应用学术”为核心特征的文化氛围,这与其办学定位、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以及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相吻合。
  (二)育人文化:追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规制着高职院校要形成追求职业精神和道德的氛围。具体而言,不仅要授予学生一技之能,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敬业、爱业、精业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企业会产生更大的作用。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其自身发展也构筑了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以职业精神和职业德道为核心的育人文化建设。
  (三)研究文化:追求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导向的构建
  高职院校具有研究职能,但其研究不是搞基本理论研究,而是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教学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是立足于高职院校所在区域,服务于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应用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教学研究是立足于高职院校校本需要,服务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发展特色需要的应用性研究。从国内外现有的经验看,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办学实力强的高职院校都是重视开展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高校,而非去搞基础研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发一大批技术项目并向市场转化的同时,其教学改革也由于教研的支撑而走在全国前列。客观地说,如果高职院不搞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无论是提高其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是提高人才质量,都是无法实现的。
  (四)服务文化:追求“面向区域,实施多样化服务”理念的形成
  对于何谓大学社会服务,学者指出,“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指的是高校利用自己的人才、智能密集的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和其他有偿服务,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服务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提供培训,即利用其人才和智能优势为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必须指出,高职院校提供社会培训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只有低端培训,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提供的培训可以是多样化的。现实中已有不少高职院校正在提供全方面、多样化的培训项目,既培训一线农民、工人,又培训政府、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还培训高级工程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高职院校已初步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院校文化,引领并推动院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文化“庸俗化”
  高职院校形成的知识文化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是追求“应用学术”、“应用知识”。这一点无论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已形成共识。但实践中也不乏有一些办学者和管理者片面理解“应用学术”文化,导致出现“知识文化庸俗化”现象。即认为高职院校文化指向的是“术”的氛围而无需“学”的风气,结果是高职院校不具有高雅的文化格调,不像是富有文化气息的高等学府。具体表现为:不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氛围;不注重思考并践行何谓大学文化格调;不注重师生的文化素养教育。出现“文化庸俗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办学者自身认识存在错位。事实上,相较于普通大学,高职院校更侧重于“术”的文化建构,但重视“术”的文化并不等于不要“学”的文化,其形是术,其魂是学。正如有学者指出,“无‘学’之玄奥高深、深明大义和超凡脱俗,我们很难想象会有‘术’之持之有效、取之有底和远功近利。”[2] 二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错误定位及影响。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一直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培养的是“术”与“匠”,无需知识教育。这种定位有失偏颇,无视了高职“学”的文化建构的应然。在这种错位的影响下,有些高职院校办学者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适应,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重术而轻学。
  (二)育人文化“技术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育人文化突出“技术”本无可厚非,但存在过度重视技术文化,导致出现了“育人文化技术化”的现象。也即出现了把人当作“器具”、“工具”来培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把学生视为“工具人”而非能动的人,把人才培养简单化为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术即可,重视对学生的技术培养而无视支撑其后续发展的文化培养,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缺失,人不再是能动的人而是成为工具人,只有技术而无思想,其后续发展乏力。育人文化“技术化”的根源:一是办学者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高职人才只需有技术而无需有文化,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剧了上述思想的“深化”。二是办学者和社会的急功近利取向。认为大学教育时间有限,应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减少无实际功用的文化教育,不能为此浪费时间。事实上,上述思想和取向都有偏差,大学生应是文化和技术兼备,而不在于两者取其一,片面发展。所以,对高职学生实施文化培养是必要的。   (三)科研文化“高移化”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针对院校所在区域急需解决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研究项目以及校本教改项目来进行。然而,一些院校不自觉地产生了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出现了科研文化“高移化”现象。也即科学研究不是立足于院校本身优势、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社会需要,而是脱离实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搞研究。具体表现为:追求从事“高深学问”研究,追逐基本理论研究;鄙视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没有给予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等成果应有的重视。科研文化高移化不仅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偏离了方向,无助于学校以“研究”促进“教学”,以“研究”服务“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以其科研之短去从事不切实际的“高深学问”研究,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堪大用。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存在好高骛远的办学心态。认为只有高深学问的研究是高层次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低层次的研究,对教学研究更是不重视。二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的评价仍采用单一化的学术评价指标,这种指标着重于“理论”评价,不重视“技术”评价,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很难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去参评,导致科研高移化。
  (四)服务文化“模糊化”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要表现为提供各种培训。然而,当前出现了服务文化模糊化现象。也即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对象模糊、不清晰,服务文化导向不明。在实践中,有的职业院校认为培训对象只是低端人才,有的则认为培训对象可以上移到中端人才甚至高端人才,前者认为后者好大喜功、不切实际,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根本难以为中高端人才培训提供支撑,后者则认为前者眼光短视,境界低下,高职院校不应只是从事低端培训的“工厂”。基于上述争论,高职院校的培训对象不甚明确清晰,导致从事社会服务无所适从。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对外培训服务是多层次的,并没有限定固化于某一层次。从事哪种层次的培训需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条件和综合实力来进行。特别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提供高端培训并不意味着该院校就是高水平的,提供低端培训的也并意味着是低水平的院校,这只是基于高校开展培训工作的分工和侧重有所不同而已。总之,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三、文化建设案例: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的经验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单位之一,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及社会培训于一身,并且学院近几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根源在于学院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一)提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学校对办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经过多年实践以及理论探讨,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既是指办学方面思想和行动相统一,也指人才培养方面理论学习和实践运行相统一;“追求卓越”则是指在开展办学和人才培养时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超绝出众、卓尔不群。正是基于该理念,学院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首先,在办学方面。2002年,学院只有学前教育等几个专科专业。在经过6年的实践后,学院领导班子意识到发展高职本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达成思想共识后,成功申请举办高职本科试点,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在2012年申报“职业教育技术学”硕士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并最终获得批准,形成了“本-硕”贯通的高职教育体系,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并重”的原则融入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营造“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职业技能,也应成为有文化的人。学院提出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育人目标,并通过科学、体育和艺术三个“抓手”来营造文化风气。在科学方面,组织研究生学术沙龙、本科生沙龙——每月至少指定一名硕士生作学术报告,每月至少邀请一位骨干教师或教授与本科生进行交流;组织博士论坛、教授讲坛——要求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或教授开设面向教师或学生的学术报告,每月至少举行1期。在体育方面,每学期举办篮球、排球等比赛,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在每周四开设武术、篮球、排球等培训班,面向全院学生无偿开放。在艺术方面,成立合唱舞蹈艺术团、管乐团,面向全院学生招生,并投入几十万元购买乐器,建立钢琴房、电子琴房和音乐活动室,学生通过申请可免费使用这些设备。
  (三)形成“以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为导向”的科研风气
  高职本科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同时要开展应用研究(含开发研究)以及教学研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院通过动员以及科研政策的引导,营造了良好的应用导向科研风气,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成绩:在教学方面,学院人才培养和改革思路逐渐清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以“能力本位”进行设计和践行,有些专业已形成专业特色,如小学教育专业成为云南省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理事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成功申请并建设了云南省首批“职业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点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点,吸引一些博士来院工作,推动师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药学方向)开发了一些产品,并投放市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型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培训”的服务文化
  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服务不应只是低端的培训,还可开展中、高端培训,可以通过夯实基础,改善条件来提供中高端培训。在这种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引导下,学院成功建立了人社部首批授予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云南省纪检监察学院以及云南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集低端、中端和高端于一体的培训体系,每年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培训中层管理干部1000人次,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200人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学院较好地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职责,同时,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   参考文献:
  [1]龚放.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变革[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8.
  [2]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8.
  On the of Unique Model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Breakthrough
  ——A Case Stud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FANG Ze-qiang, XIE Xiao-t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2,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value to build harmonious ecology, promot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ide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has a unique morphology in four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and so on. The curr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the dilemma of knowledge culture “vulgar”, “culture” “technology”, “high frequency”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service culture “fuzzy”. In order to encounter the dilemma,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creatively worked out of a very fruitful cultural construction road, and its experience is worth lear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breakthrough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我校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反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举例、练习及师生互动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了师生的互动,练习讲解更加详细,举例注意生活化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所增加,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调查反馈;存在的问题;对策;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名作,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于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王教授将其纳入了定篇的范畴,认为在教学中“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朱自清先生也在《经典常谈》中说道:“经典
简算意识是通过优化的思想将定律、性质内化为自觉应用的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对简算意识现状的调查,发现教师教学的简单化导致学生对运算定律的应用机械化。如何提高学生自主简算的意识?笔者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通过数形结合建构模型,系统沟通、深化,在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贯通简算的算理,有序简算的思维。  新课标充实了运算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习课时的比率,也从侧面体现了课标提高运算能力的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相关的专业,英语类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化不深入等问题。新时代下,课程思政对于英语类专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英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创新与发展研究亟待深入推进。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英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发展存在的突出
朗读评价是朗读指导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朗读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丰富体验、感悟语言、获得启迪,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抒发灵性、生命成长的乐园。  一、鼓励,让学生信心倍增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师:课堂上要大胆表现自己。你来读。(于老师有意请一位不敢举手的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生读得不流利,还漏了两个字)  师:这么长的句子,第一遍读只漏掉了两个字,
摘要: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重视国外文化及风俗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输入,从而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失败。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2-0000-00  初中英语新课程中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
丙烯酸酯是由乳酸和中链脂肪酸经酯化作用产生的,它们通常用在食品和化妆品工业。它们也有可能用于动物营养上。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7-0052-02  现代家禽生产中有许多可以影响家禽最佳生产性能的挑战。家禽生产中的这些非理想因子从疾病(如球虫病或坏死性肠炎)至环境应激因子。这种并发的健康挑战和由这些疾病引发的应激,能够导致营养物质和能量从
板块一:在“寻常处”问道  师:作者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生:作者写了花色艳、花期长、花香浓和花影妙。  师: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一般人也会这么写,对吧?  (生纷纷点头)  师:如果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他还是季羡林吗?  (生大笑)  师:所以,我们还是不能自以为是。看看他是怎么写花期的。  (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当你读到“悄悄地一声不响”的时候,特地停顿了一下,怎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日益成熟,信息化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每个行业中。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推动了我国社会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计算机技术带给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社会发展 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技术为科学事业带来新的知识成果,为企业和个
摘要: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重视,社会关注。需要把家访作为摸清真实底数、掌握真实情况的重要工作环节,努力把精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的实施路径贯穿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實现工作路径的再优化,确保高校贫困学生静心学习、安心读书,努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