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新教材特点,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关键词: 新课程 特点 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在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是这样表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首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不单纯地要求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获取知识效率的提高,更系统、更科学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能力、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生存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并举,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转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不应该是“教师中心”,也不应该是“学生中心”,而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动态的平等对话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所谓“动态的”即可能在某一阶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那么在另一阶段就有可能是学生为客体,教师为主体。其地位的界定始终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希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兴趣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如何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此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师生关系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课堂中是师生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营造温馨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和学生共同追求与探索,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教学实效。
  2.允许差异存在,允许个性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学生本位论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关心的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每个学生由于基础、生理发育、思维能力与方向的不同,考虑问题千差万别,性格也各种各样,教师应学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敢于提问,勇于争辩,勇于创新,在他们的观点做法中,教师给予尊重,并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4.开放性教学。
  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但可以扩充教育素材扩展学生视野,而且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知识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没有一种科学可以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学知识,而且要熟悉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结合与运用,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无所不知的,教师知识的全面会更好地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相反就会折损学科间的融合,在教学中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学活动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学习成果和获得的知识、能力水平,而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探究愿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性评价,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我们是多元化的社会当然就需要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让学生在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充满快乐、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与发展,形成内在素质,成为终生的品行。社会在发展,陈旧的观念必然被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所代替,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总之,我们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测试集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关位,从而使得一些连续的数据块之间出现相容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据块合并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将一连串的相容数据块用一个合并块及其重复次数表示,然后分别对合并块和重复次数进行编码。解压时,先解压合并块和重复次数的编码字,然后利用重复次数来控制合并块的重复利用。这种压缩方法在压缩测试数据时不需要考虑被测电路的内部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SoC中的IP核测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十分关注教育问题。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后我很受教育。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
摘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心理压力大,择业中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正确择业中起着重要影响,因此,要重视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利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大学生 择业 竞争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肃的课题、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在择业中每个人都要接受
摘要: 我国学者对于研究生兼职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近年来伴随研究生兼职愈演愈烈的现状,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对现有研究尝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研究生 兼职 综述    一、国内研究生兼职问题的研究主题    (一)兼职比例  国内相关研究对于研究生兼职比例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兼职现象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戎祥康等,1997)。第二种观点认为近年来研究生兼
摘要: 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减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大学生面对挫折的现状,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成因分析及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挫折心理 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型,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抵抗能力普遍下降,相关研究人员2007年对
摘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者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本文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抛锚式教学方法在《微生物营养》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抛锚式教学 微生
摘要: 创新教育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型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创新教育实施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创新 教育 素质    创新教育是出现频率很高,正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这一概念,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取代度对灯盏花素(BRE)鼻黏膜微球体外释药速度的影响.方法:合成取代度分别为40%,60%,80%的CMCS,并进行取代度检测及红外分析.分别以取代度为40%,6
在冰点下降原理基础上,研究了渗透压摩尔浓度测量系统测量过程和参数设置问题。应用100μA恒流源供电方式法和二阶范数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算法相结合,提出了NTC热敏电阻器线
摘要: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逐步树立新的管理观,转换自己的管理角色,使班级管理趋于科学化、人文化。  关键词: 教育者 德育 班主任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在振兴民族、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改革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实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