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方面来看,选择努力学习语文是为了“能考个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一选项的比例自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变化,学习动机也由外部动机慢慢向内部动机转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
学习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的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要求的需要更强烈,因而能激励斗志,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生学会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语文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基本保障,不仅仅是语文学科,任何学科都一样。实践已经充分说明: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并说明教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学成败是决定学生喜欢语文课与否的关键因素。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下时间可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将一些语文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去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直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同时要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给学生讲一些语文中的名人事迹,使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奋斗目标。
八、训练积极的归因,及时进行反馈
在学校发放问卷的时候我也和学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过,了解到那些把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的学生大多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都想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外部原因,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应当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让他们对成绩不好有一个正确的归因,慢慢地从无助和失望中走出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归因訓练,有一种比较通俗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语文练习,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而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仅会形成努力的归因,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积极的鼓励进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要针对学生的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应该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此外,表扬要真诚,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不可置否,目前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应该主动去激发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身形成内部动因,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有利环境,使内部动因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共同协调发展。同时我觉得家长应该在创设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一起将语文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培养孩子语文学习动机,同时还要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与孩子共同学习。此外还应当科学安排生活制度,使孩子产生永久的语文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方面来看,选择努力学习语文是为了“能考个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一选项的比例自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变化,学习动机也由外部动机慢慢向内部动机转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
学习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的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要求的需要更强烈,因而能激励斗志,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生学会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语文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基本保障,不仅仅是语文学科,任何学科都一样。实践已经充分说明: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并说明教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学成败是决定学生喜欢语文课与否的关键因素。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下时间可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将一些语文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去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直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同时要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给学生讲一些语文中的名人事迹,使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奋斗目标。
八、训练积极的归因,及时进行反馈
在学校发放问卷的时候我也和学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过,了解到那些把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的学生大多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都想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外部原因,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应当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让他们对成绩不好有一个正确的归因,慢慢地从无助和失望中走出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归因訓练,有一种比较通俗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语文练习,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而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仅会形成努力的归因,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积极的鼓励进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要针对学生的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应该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此外,表扬要真诚,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不可置否,目前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应该主动去激发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身形成内部动因,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有利环境,使内部动因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共同协调发展。同时我觉得家长应该在创设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一起将语文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培养孩子语文学习动机,同时还要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与孩子共同学习。此外还应当科学安排生活制度,使孩子产生永久的语文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