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生活普及社会科学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绝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为之奋斗不息。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区和谐等方方面面。因此,当我看到赵士辉、董维玲主编的《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以及《和谐社会丛书》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外喜悦。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贡献的一份力量,也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所做的有益工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家和万事兴,没有家庭的和谐,便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过去我们只习惯于讲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最近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建设来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统筹”,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以“和谐家庭建设总论”统领全书,从独特的社会学、伦理学的学科视角,依次对“夫妻关系的和谐”、“离婚道德与再婚家庭的和谐”、“子女健康成长”、“老年家庭的和谐”、“代际关系和其他亲属关系的和谐”、“家风与家庭和谐”、“家庭问题的社会干预”等涉及家庭和谐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联系若干实例加以剖析,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堪称科普佳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成社会科学普及丛书编委会,下大力量组织编写《和谐社会丛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作为丛书其中的一本,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此还想说的是,学术界目前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学院化”风气,那就是在学术研究中喜欢生造新概念。某些人似乎觉得引证“洋教条”越多越好,写文章、讲话越深奥越好,让一般人看不懂的才算是水平高。我有时受人之托也评审过这类“大作”,不知所云,颇伤脑筋。正如一首民谣所讥讽的:“学术之美给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煽动人的行为出轨。”
  其实,谁能说社会科学普及读物没有价值呢?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薛暮桥的《经济学》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啊!我当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就是阅读这些进步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从而懂得了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的。那些轻视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说法和做法显然都是错误的。
  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创造社会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从而为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提供思想指导和条件。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简而言之,社会科学具有引领方向、启迪认知、前瞻决策、规范矫正、化解矛盾等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自然科学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人们的一般认识看,一提到科学普及,只是想到自然科学,不会想到社会科学。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积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组织讲座,编写丛书,就是对于轻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匡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进步的核心内容。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认识自我,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超越自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于端正人生追求,提升思想素质,夯实知识基础,改进生活方式,优化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讲综合国力,这里包括硬国力和软国力两个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然科学、先进技术,就会落后,就会挨打;而没有社会科学,同样也会落后,也会挨打。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对于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推动社会科学走出书斋,在深入学术研究的同时推动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
  
  责任编辑:宋 奇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国内产业组织的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模式选择成为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经济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王庆功教授、杜传忠教授历经数年潜心研究,出版了《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书,对中国市场结构的演进、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视角新颖,研究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期刊
摘要:2006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城市空间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注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开发与风貌建筑保护、城市空间与文化、城市社会分层与结构、城市经济与近代化模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人;天津;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 81 文
期刊
摘要:最初马克思围绕国家、法等问题批判现代性的主流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在现实实践中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为了深入把握现代性的现实根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处于资本宰制中的现代性进行经济哲学的透视。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到经济哲学的视角,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的理解从精神意识层面深入到了现实根基之中,对现代性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现代报纸与文学联姻的结晶是文艺副刊这一“新生儿”。  报纸文艺副刊作为新的文学载体,不仅为近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稳固的阵地,发表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文艺作品,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推动和加速了文学思潮、流派、风格、文体的演变和成熟;报纸文艺副刊作为连接大众的媒介,传播便捷,辐射广泛,为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报纸文艺
期刊
摘要: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和谐。这种社会关系和谐用“和衷共济”表示最有特点,最为贴切。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状态若达到了“和衷共济”,这样的社会便可认为是和谐社会。要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具有“和衷共济”的社会整合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大众参与机制、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大众参与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建中来;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
期刊
陈金全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将原创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法史学研究,并深入民间探索原创法文化,开拓出法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想通过这次访谈,将他有关原创文化和法文化的基本观点展示给读者和学界同仁,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以学术为终身旨趣的学者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并时如何从原创文化中开掘出法资源、为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原创智慧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关键词:原创文化;法文化;法史学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以人为本”独特的涵义和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点。  关键词:以人为本;市场经济条件;核心价值观;根本基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3-0005-0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期刊
摘要: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是当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这就使得各自在看待一些有关人的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时.无法得出全面的观点。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宗教政治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分支,兼容政治哲学的现实关注以及宗教哲学的终极关怀,将会对二者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宗教政治哲学;蒂里希;宗教社会
期刊
摘要:在国家本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的执政制度与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建立与完善现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每个执政党都要面对的相当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其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其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所治理的国家之兴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执政治国的新战略思想,它们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
期刊
摘要:国内学者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由于对“重建”和“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必要的澄明,对哈贝马斯的思想分析不免偏颇。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澄明。实际上,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而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而“重建”不仅仅只是“重建”还含有“替代”的成分。  关键词:重建;替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