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律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了解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法律意识。从这几点出发,探讨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律 策略
法治素养由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法律能力、法治信仰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在小学生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培养,就需要从这四个核心要素入手,使学生全面认识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培养法律能力,形成法治信仰。
一、认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在开始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时,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与效果,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入手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应用的法律,了解法律的效能。教师在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情境案例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出来,以更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或图片,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法律的应用。
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正在执法或法律宣传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时候,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如为学生展示食品安全的宣传图片,学生从图片中便能了解我国法律对于食品安全是有要求的。在展示图片的时候,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几条具体的食品安全法律条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标准是有要求的,真切关心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对于食品中的添加物,明确除了传统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之外,不能添加任何药品。此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与卫生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对于市场上出售的合格食品有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志,对于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也非常大。当为学生展示出具体的法律条例之后,学生便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法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保护作用,了解生活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案例图片、违反交通法规的图片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内容,能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由此,便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了培养。
二、了解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法律所規定的责任与义务。当学生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之后,便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做事的时候逐渐形成法治思维,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向学生说明,使学生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让学生重视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学生及其父母正在享受的权利,让学生开始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学生每天都能到学校来上学,这是学生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学生的父母在工作单位工作,这是父母享有的劳动权;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时,向教师提出建议,这是家长享有的建议权。通过这些学生及家长享受的权利,可以引出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借此,将需要公民履行的义务向学生进行介绍。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案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义务的认识。如“老人状告子女,索要抚养费”的案例,就涉及公民需要履行的赡养父母的义务。“在饭店吃完饭后,服务员对顾客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赠送礼物。”这一案例中,也隐藏着需要学生认识到的义务。我国宪法中有提出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不要发票,商家就可以偷税漏税,这就违反了公民需要履行的义务。如此,通过将公民的义务为学生进行讲授,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逐渐能够形成法治思维,按照国家对公民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疑惑:国家的法律都是谁制定的呢?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制定法律呢?对于小学生这些疑惑的解答,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来进行解答。学生了解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才能更加信奉法律,产生法治信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立法程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和人民。
在《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借此让学生从立法程序中,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机构以及参与的人民。由此,才可使学生对法律更加信服、信任。在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向老师提建议时的情况,先想一想立法的程序。学生可以指出要立法,首先要提出需要制定的法律,当有人提出之后,大家再一起商讨这个法律是否要确立,当确立之后才能公布法律。那么,教师即可借学生提出的这一过程告知学生参与立法的机构和人民有哪些。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机构名称以及代表人民的选举方式为学生进行说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确立的程序的严谨性,人员选择的负责性。其中,在整个立法程序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数无论是参与立法的机构和人民都有我们选举出的全国人们代表大会中的成员参与其中,而这些成员也都是群众一层层选举出来的,这就非常值得我们信任。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便能使学生对于法律的权威性便更加认同,能够形成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和人民,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的信任。
四、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培养,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法律能力,能够认可法律能力对自己的保护作用。因此,使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为学生讲授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效力。
在《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教学时,教师即可通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案例情境,为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借此使学生感受法律的力量,认识法律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情境图片,如正在承受父母责打的孩子、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页、威胁小学生交出钱财的人。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图片中的信息。之后,再根据未成年保护法指出法律对学生的保护。比如,对于承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其有相关的保护条例“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一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站,也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裁,因为这一法律中指出不能像未成年人传播毒害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对于威胁小学生交出钱财的人,他们也将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法律的作用,使学生对法律更加信服。
综上,教师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能够使学生开始接触生活中运用的法律知识;通过为学生介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做事时能够运用法治思维;通过为学生介绍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能够为学生建立起法治信仰,使学生信任、信服法律;通过为学生介绍未成年人的保护内容,了解法律的作用,认可法律能力。由此,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周丽云.小学品德教科书中的法治教育内容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2]王祥力.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律课程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7,(17) :78.
[3]方芳.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及改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2) :37.
【关键词】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律 策略
法治素养由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法律能力、法治信仰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在小学生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培养,就需要从这四个核心要素入手,使学生全面认识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培养法律能力,形成法治信仰。
一、认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在开始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时,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与效果,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入手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应用的法律,了解法律的效能。教师在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情境案例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出来,以更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或图片,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法律的应用。
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正在执法或法律宣传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时候,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如为学生展示食品安全的宣传图片,学生从图片中便能了解我国法律对于食品安全是有要求的。在展示图片的时候,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几条具体的食品安全法律条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标准是有要求的,真切关心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对于食品中的添加物,明确除了传统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之外,不能添加任何药品。此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与卫生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对于市场上出售的合格食品有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志,对于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也非常大。当为学生展示出具体的法律条例之后,学生便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法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保护作用,了解生活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案例图片、违反交通法规的图片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内容,能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由此,便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了培养。
二、了解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法律所規定的责任与义务。当学生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之后,便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做事的时候逐渐形成法治思维,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向学生说明,使学生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让学生重视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学生及其父母正在享受的权利,让学生开始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学生每天都能到学校来上学,这是学生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学生的父母在工作单位工作,这是父母享有的劳动权;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时,向教师提出建议,这是家长享有的建议权。通过这些学生及家长享受的权利,可以引出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借此,将需要公民履行的义务向学生进行介绍。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案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义务的认识。如“老人状告子女,索要抚养费”的案例,就涉及公民需要履行的赡养父母的义务。“在饭店吃完饭后,服务员对顾客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赠送礼物。”这一案例中,也隐藏着需要学生认识到的义务。我国宪法中有提出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不要发票,商家就可以偷税漏税,这就违反了公民需要履行的义务。如此,通过将公民的义务为学生进行讲授,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逐渐能够形成法治思维,按照国家对公民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疑惑:国家的法律都是谁制定的呢?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制定法律呢?对于小学生这些疑惑的解答,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来进行解答。学生了解了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才能更加信奉法律,产生法治信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立法程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和人民。
在《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借此让学生从立法程序中,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机构以及参与的人民。由此,才可使学生对法律更加信服、信任。在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向老师提建议时的情况,先想一想立法的程序。学生可以指出要立法,首先要提出需要制定的法律,当有人提出之后,大家再一起商讨这个法律是否要确立,当确立之后才能公布法律。那么,教师即可借学生提出的这一过程告知学生参与立法的机构和人民有哪些。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机构名称以及代表人民的选举方式为学生进行说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确立的程序的严谨性,人员选择的负责性。其中,在整个立法程序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数无论是参与立法的机构和人民都有我们选举出的全国人们代表大会中的成员参与其中,而这些成员也都是群众一层层选举出来的,这就非常值得我们信任。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便能使学生对于法律的权威性便更加认同,能够形成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和人民,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的信任。
四、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在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培养,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法律能力,能够认可法律能力对自己的保护作用。因此,使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为学生讲授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效力。
在《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教学时,教师即可通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案例情境,为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借此使学生感受法律的力量,认识法律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情境图片,如正在承受父母责打的孩子、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页、威胁小学生交出钱财的人。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图片中的信息。之后,再根据未成年保护法指出法律对学生的保护。比如,对于承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其有相关的保护条例“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一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站,也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裁,因为这一法律中指出不能像未成年人传播毒害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对于威胁小学生交出钱财的人,他们也将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法律的作用,使学生对法律更加信服。
综上,教师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能够使学生开始接触生活中运用的法律知识;通过为学生介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做事时能够运用法治思维;通过为学生介绍制定法律的机构与人民,能够为学生建立起法治信仰,使学生信任、信服法律;通过为学生介绍未成年人的保护内容,了解法律的作用,认可法律能力。由此,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周丽云.小学品德教科书中的法治教育内容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2]王祥力.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律课程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7,(17) :78.
[3]方芳.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及改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2)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