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学生做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技法有自己的心得,在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个人结合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尝试通过预习、思考、讨论、检测的方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来做主,让语文课堂由教师讲台上的教的课堂真正转化为学生课桌上的学的课堂。
  一、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会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学生的预习就是一种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见课前预习是新课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提示,通过三种诵读来达到预习的目的。
  第一是粗读,解决字句。学生粗读采用快速浏览的形式,粗略读完课文,要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对于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字词句,不理解的记下存疑。
  第二是细读,整体感知。细读采取大声诵读的方式,从课文结构方面把握全文内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感受到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美。当发现学生学过的知识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第三是精读,大胆质疑。精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进入课文,声情并茂地诵读,涵泳性地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之美,并提出疑问。
  二、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是学生主体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好学深思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应该善于设疑和激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浅思,指抓住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思考,针对预习中的疑问,从字面上思考。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指向性地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深思。深思指从浅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内在的意蕴。按照学生的思维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层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考的肤浅性。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思考内在的意蕴。
  三、讨论
  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完美合作学习形式,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合作的认知过程。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的认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协作,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融洽关系,从学生的多样问答中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则可以从中获取新意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讨论可分为学生讨论和师生讨论的形式。
  学生讨论可采取分组和分题讨论的不同形式。设立组长,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明确讨论目的,抓住“主线”。定准讨论基点,讨论的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点,能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独立思考能比较准确的有条理的作答。把握讨论时机,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讨论,在知识易混淆处讨论。在教材的重点、关键处、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讨论。
  师生讨论可采取谈话式、问答式等方式。教师要激励学生敢说,诱发学生说的欲望,培养学生说的胆量;引导学生学会说,有目的地说,有条理地说,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思维。讨论问题时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师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所采取的方式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参加讨论的成员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语言和姿态,力求以最平等最亲和的态度融入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放得开。教师应使用询问征求的语言与语气,不居高临下,不扮演权威。鼓励学生对讨论结果质疑、求异、辩论、创建,引导学生想得更深,议得更好,学得更妙,并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四、检测
  在课堂上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检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通过检测可发现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检测的形式可采用体现生生互动的问答、板演、表演、披阅、测验等多种形式,并及时地反馈矫正。检测的方法可采用如下几种:
  自我检测法。自我检测法就是让全体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己检测。自测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明确得失,及时检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
  小组检测法。小组检测法是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分小组检测。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检测,互帮互查,发现问题,最后把信息反馈到一张表上。
  同桌互测法。同桌互测法是同桌之间互相检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检测方法。这个方法无需分组,方便快捷,易于操作,且同桌互相更为了解,针对性更强。
  我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来做主,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如痴如醉地学语文,努力地使我们的语文课每天都成为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读房龙的《〈宽容〉序言》,让笔者最感惊异的是,文中的“无知山谷”与鲁迅《〈呐喊〉自序》中描写的“铁屋子”是何其相似。作为一个荷裔美国学者,讲的似乎都是我们民族的过去。因此,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不同民族的思想发展也有着相同的历史轨迹。  一、《宽容》与《呐喊》的写作背景与主题  荷裔美籍历史学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著作《宽容》,在这部书里,他以西方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
【内容提要】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通过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这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本文着重阐述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 评价发展 实践探究  新课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有新理念,新教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政治试卷的讲评,在评讲时,要体现有较高的质量,并且学生要有好的收获,应坚持“八”原则。  一、坚持评价性原则  即对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要作全面深入分析、评价和小结。例如,对考试的目的,知识在教材分布,题型所占的比重,难度系数,分数价值;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成绩概况都作恰当分析
鲁迅曾经称赞前苏联作家陀思妥夫斯基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而且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鲁迅先生的创作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灵魂,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短短两千多字塑造出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饱满的“多余人”形象,如一面镜子般照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站在人性的角度,重读《孔乙己》,透过孔乙己那“又
【内容摘要】传播知识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高超的提问技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切入点 曲问 梯度 评价  教无定法,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提问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一种途径。它既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更是一门充满技巧的艺术,受到老师们的青睐。  语文课堂的提问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教师正在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彻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发展。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呢?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第一,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命题”是俗话,套用当下流行的术语,叫做“学业评价”。所谓“命题的有效性”,一是指过程有效,即具备正确、快速、高质量地命题的技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指结果有效,即命制的题目都是好题有效题,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业达成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改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题为“如何提高命题的有效性”,论述的对象仅指向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且只谈及小说和散文。  一、现状扫描:语文教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多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教学,依然在徘徊,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老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课堂依然死气沉沉。教师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有的知识点讲两遍、三遍还不放心,就怕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一堂课,刨去教师讲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也以学生背书,默写这些侧重知识巩固为主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历史教学也逐渐偏离了课改的方
古代文人的山水游记和贬官文化有着微妙的关系。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①从学而优则仕到仕途不顺遭遇贬谪再到寄情山水,于是中国文学有了一批写在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是写作、口语和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