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学习中的误区解读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88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一:世界观就是哲学
  解析: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但是两者又存在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形成不同: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③特点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误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解析: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二者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③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外延大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误区三:意识是主观的
  解析: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人只有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使客观存在进人人的大脑,并在人脑中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并非客观存在本身,而是经过主观加工过的关于客观存在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的认识,即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反映到人脑中,人脑必然要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其以主观的形式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体现了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误区四:意识就是人的认识
  解析: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按其性质可区分为“知”、“情”、“意”三种形式。“知”即知识,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是对客体本身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即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评价;“意”即意志,指人类追求某一目的时的信心和毅力等,是服务于某种目的的执着追求和自我控制力。知、情、意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就是这三者的统一。②在日常意识中知、情、意往往是浑然一体的,在高级的意识形式中,才比较明晰地分化开来。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还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人们获得的都是关于特定事物的“知识”。③认识与意识中的“知”的内涵是一致的。意识与认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误区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否就是“就事论事”
  解析: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从含义可以看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的是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的工作方法。②虽然“就事论事”也强调问题的具体性,但它用孤立的观点而非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这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有根本区别的。另外,它只“论事”而不论理,即不触及事物的本质。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要分析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事物的本质。③总之,前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主张透过现象看本质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后者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且看问题只停留在现象上,属于形而上学观点: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就事论事”有根本上的不同。
  误区六:群众观点是否就是群众路线
  解析: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眾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党的群众观点指的是对群众的看法,主要是认识层面的;而党的群众路线指的是把群众放在什么社会位置,主要是在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其他文献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谈论的论题。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七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文中为teach,有“给人示例”的意思。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
期刊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有苦有甜,有泪有笑,但我依然此生无悔,因为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的心是快乐的,我熟悉了他们的声音,看惯了他们的眼神,那表情里的音乐、小说、诗歌、散文是我怎么也读不厌的画卷。对学生的爱已深深根植在我心里,他们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人样子的理想,奠定了我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石身为人师,我热爱我的职业,在工作中总能想在前,干在前。我担任年级组长,成为了北师大新课程教材教改实验
期刊
摘要: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的,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意思是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情境、思考、实践、生活中,调动各种感观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学生的亲历过程,才能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关键词:数学情感教学 体验学习 探索
期刊
高尔基曾说,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在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童话,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是最为纯美的一种,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童话编制和创造的充满温暖和诗意的世界,同样为大人所津津乐道。作为一线教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童话也是一件令人期待和美好的事情。而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还原其原本温暖的模样,真正把童话教成童话,传递童话本身的
期刊
内容摘要: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剖析和对新教材编排的分析出发,把握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三大原则,探索出了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创新,拓展问题”的四大环节,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新课标剖析 教材分析 课堂教学原则与模式  物理是初二的一门起始学科,许多初学物理的同学都感到物理难学,怕学物理,老师也感到难
期刊
《羚羊木雕》的结尾经过教材编辑者的修改,修改后的结尾是这样的: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个结尾值得商榷。首先这个结尾在写作思路上有错乱之处。当“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感觉着万芳“她不会再跟我好了……”的时候,万芳跑了过来,塞给我小刀,对我说“咱俩还是好朋友……”,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这
期刊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  一、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让“双差生”学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有一次,我把班上的几个常逃学到街上打电子游戏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
期刊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在我们当今社会不妨视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剛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期刊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小班化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情境教学是联系生活实际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把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班化的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构成成功课堂的前提。它能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地学习情感状态中来,激活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家长管理,三个方面探究在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代通讯技术  引言:很多农村存在留守儿童问题,大部分孩子由老人看管,但是很多老人无法对学生们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形成限制。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重要帮助,学校可以利用通讯系统建立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学生们的教育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