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志华先生是香港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半个世纪音乐道路的坚守,早已心迷琴海,沉醉不知归路。他参与了不下千场演出和表演,悠扬的琴声和颇具感染力的表演,入木三分,献给观者的是听觉的盛宴与美的享受。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艺术家,后到香港,依然坚持表演与教学,为中国艺术文化的繁荣活跃和弘扬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用琴声表达情深,谱写一曲爱国乐章。
琴韵飘四方
如果你参与一个民族歌曲演奏会,也许你会有幸看到一个长者手抱手风琴,或独奏、或伴奏,恍若无人地沉浸其中,在他双手的灵活弹奏下,或激昂活泼、或低沉婉转的乐律倾泻而出,带领着观众一起领略那音乐世界里的神奇妙美。你将被那自信风采、惟美韵律,和有别于年龄的青春活力所深深吸引。这位乐者正是香港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李志华先生,他与手风琴相依相守五十余载,琴艺精湛,蜚声中港乐坛。
作为印度尼西亚华侨,李志华先生也秉承了该地人能歌善舞的特性。他自幼热爱音乐,师承荷兰名钢琴师Isterman习琴十年,打下了扎实的乐理基础。他于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成为该校手风琴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并随即留校担任教师。在天津音乐学院期间,他涉猎广泛,参与的合作交流众多,音乐才华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作为难得的音乐人才,李志华先生除参与日常教学外,还经常为电台、音乐会及外国首长担任独奏和伴奏演出,并于全国各地参与巡演,无论是各大剧场、音乐厅还是车间、田头、部队、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音乐的享受与欢乐。
1973年,李志华先生偕同家人来到香港,随即在培训机构从事手风琴的教学工作。虽然起初生活较为艰辛,甚至常在参与演出的同时照顾女儿,然而,能够继续在舞台上闪耀,坚持热爱的音乐事业,他依然甘之若饴。其出色的音乐才华以及多年来积累的教学与表演经验,为他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音乐界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过多久,李志华先生就脱颖而出,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经常受邀参与各大演出团体的演出活动,担任伴奏或独奏。并多次于电台、电视台和音乐会演出,甚至经常前往澳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广州、深圳等地进行文艺交流演出。不仅丰富了香港的文化艺术领域,也为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与手风琴和音乐相知相守,李志华先生的技艺早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亦拥有着不可动摇的业界地位。然而,对于每一次演出,每一首乐曲,他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反复钻研,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细节的情感处理,正是凭着这份认真执着的精神,经他手中流淌出的旋律是精湛的技艺与饱满的情感的完美融合体,往往能够将乐曲诠释得入木三分,从而感动自我,感染观众。
在他精彩的音乐生涯中,曾与众多名人名家合作。他与拥有“印度尼西亚之莺”、“梅娘”、“茶花女”之称的杰出艺术家赵春琳合作密切,为赵春琳独唱伴奏的《亚洲民歌特辑》深受好评。亦于2009年,为电影《泪王子》著名歌星林子祥演唱的主题曲《孤独的手风琴》作手风琴伴奏,林子祥称,李志华先生的演绎是这首歌曲的完美诠释。而其中,最令他难忘的,要数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高音C之王”、“意大利歌王”巴伐洛堤的伴奏了。2001年,巴伐洛堤到香港举办演唱会,主办单位特邀李志华先生为其手风琴伴奏意大利歌曲《妈妈》和《勿忘我》。经过严格的考验排练后,演唱会完美落幕,巴伐洛堤高度评价李志华先生的琴艺,“手风琴拉得非常好,我好多年没有听到奏得这么好的手风琴了!”
听过李志华先生弹手风琴的人,大都能被他的音乐感染,深深折服于他的才华之中。因而,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观众跟随,有的慕名而来观看他的演出,有的在私下与他讨论切磋,成为朋友。有位乐迷亲手画了他的一副画像赠送于他,甚至还赠送了别出心裁的镜像字,写道:“你的素养和修养是我的学习楷模”、“听李志华大师的琴艺是享乐也是福气”。对于乐迷们的热情,李志华先生惟有以更多更美的音乐来回馈。
曾经拜师北京艺术学院陈文甲老师学习作曲一年的李志华先生,拥有深厚的作曲功底,他的代表作——手风琴独奏《火车在奔跑》蜚声中港业界,成为一代经典。教学、表演、作曲,李志华先生无一不精,可谓手风琴全才。
赤诚爱国心
李志华先生一生与乐相伴,与手风琴为伍,不仅奏出了精彩的人生,更是用一曲情深演绎了感人的爱国乐章。他出生于一个爱国华侨之家,父亲是当地著名侨领,虽然远隔重洋,依然不忘祖国家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50年代,中印交流频繁,很多反映新中国面貌的电影流传到印度尼西亚,也有不少中国的文化代表团前来表演,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这些文艺作品,给当地的华侨们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回国高潮。
李志华先生的报国热忱油然而生,然而回国之路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如若回到中国,则今后不能再回印度尼西亚定居。也就意味着,做出决定则无法回头。然而,在父母的支持下,1957年,李志华先生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50、60年代的新中国发展落后,百废待兴,再加上各种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人们生活较为艰苦。李志华先生也历经波折,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困难时期。除了参与教学工作和演出任务外,他也下放农村,支持农村建设,参与过天津海河的挖掘工作,也投身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时代的不幸给他带来深深的心灵触动,但并没有冷却他那颗赤诚的报国之心。他说:“当时就是抱着不怕吃苦的心态回来的,与大家同甘共苦,因而也是充满希望的。”
随后来到香港,爱国情怀依然在延续,李志华先生与老一辈艺术家们,将祖国优秀的文化绽放于香江之畔,使之生根发芽。在国庆或其它重要节日时,他们都会举办演唱会,演唱和表演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曲目或舞蹈。李志华先生与夫人的这些举动,也引起港英政府的注意,怀疑他们的倾向,对他们进行严格审查。然而,李志华先生从未犹疑过前进的脚步,依然致力于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弘扬中。
多年来,李志华先生在中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李志华先生发现,他的母校天津音乐学院在香港艺术界的名声不大,为了打响母校名气,推广艺术,1988年,他与妻子独立举办了一个音乐演奏会,邀请天津音乐学院的少年艺术演出团到香港表演。而此次活动的组织、宣传推广、演出安排,甚至卖票也都由他和妻子二人一手包办。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人们认识了天津音乐学院的艺术魅力,亦锻炼了参与活动的那批成员,在今后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今,他依然时刻关注母校发展,经常前往母校参与活动。
同时,倾心教育工作,培育优秀人才的他,早已桃李缤纷。且不说他在天津音乐学院期间的教育工作,到香港后,他积极参与南方艺术学院的创办工作,历任南方艺术学院副院长、港星艺术团团长和歌德艺术学院院长等职。从1996年起至2003年,每年寒暑假均应邀赴台担任手风琴乐队导师。他还先后出版了三本专业、权威书籍:《手风琴基本教程》、《中国民歌手风琴独奏集》以及《手风琴通俗名曲集》。
李志华先生的爱国深情,不仅体现在早期义无反顾地支持祖国建设中,更体现在他远离祖国后,依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上,为东方艺术在西方艺术当道的香港争得一席之地,扩大影响。这一切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历久弥香,而他谦虚地说:“我们只是把自己小小的专长,贡献给社会而已。”
音乐之家 备受尊敬
李志华先生的家庭可谓音乐之家,其夫人亦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二人琴瑟和谐,相扶走过艺术人生。培养出来的女儿,亦都极具音乐造诣,艺术成就不俗。小女儿李春辉在香港艺术界亦颇具声名,她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钢琴系,并获得美国Binghamton大学艺术及行政管理高级证书和英国京士顿大学音乐学士学位。现开设Bonjour De Musique,致力于培育小演奏家。而他的小外孙、外孙女也都极具艺术天赋,小小年纪在各大比赛中,都取得优秀成绩,可谓后继有人。看家中所陈设的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就能感受这家庭浓鬰的艺术氛围。
2011年,由Bonjour De Musique主办,天津音乐学院香港校友会协办的“动人的琴韵——手风琴音乐会”两岸三地手风琴音乐会隆重举行,亦也是为庆贺李志华先生七十五华诞暨演艺生涯五十二周年而创办的。多位来自天津、深圳、台湾及香港琴艺精湛的手风琴演奏家,共聚于此,齐贺华诞。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精英的手风琴音乐会,也是内地、港、台难得的一次手风琴音乐艺术交流盛会,为两岸三地的艺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尝试。真可谓“中华儿女齐共鸣,高山流水遇知音”。演出在全体演员为祝贺李志华先生共同演奏的《生日歌》中完美落幕。
而今76岁的李志华先生,依然活跃于艺术界,参与各类演出与教学工作。他笑着说:“只要健康允许,我将一直坚持手风琴艺术。”无疑,手风琴艺术与爱国情怀,是李志华先生人生中的两大主题曲,生生不息,爱亦不熄。
【李志华先生,曾历任香港南方艺术学院副院长、港星艺术团团长和歌德艺术学院院长、印度尼西亚三宝垅垅华校友会副会长、全国音乐院校香港校友协会主席,现任天津音乐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天津市侨联第八届委员会顾问。现为中国音乐学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员。】
琴韵飘四方
如果你参与一个民族歌曲演奏会,也许你会有幸看到一个长者手抱手风琴,或独奏、或伴奏,恍若无人地沉浸其中,在他双手的灵活弹奏下,或激昂活泼、或低沉婉转的乐律倾泻而出,带领着观众一起领略那音乐世界里的神奇妙美。你将被那自信风采、惟美韵律,和有别于年龄的青春活力所深深吸引。这位乐者正是香港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李志华先生,他与手风琴相依相守五十余载,琴艺精湛,蜚声中港乐坛。
作为印度尼西亚华侨,李志华先生也秉承了该地人能歌善舞的特性。他自幼热爱音乐,师承荷兰名钢琴师Isterman习琴十年,打下了扎实的乐理基础。他于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成为该校手风琴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并随即留校担任教师。在天津音乐学院期间,他涉猎广泛,参与的合作交流众多,音乐才华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作为难得的音乐人才,李志华先生除参与日常教学外,还经常为电台、音乐会及外国首长担任独奏和伴奏演出,并于全国各地参与巡演,无论是各大剧场、音乐厅还是车间、田头、部队、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音乐的享受与欢乐。
1973年,李志华先生偕同家人来到香港,随即在培训机构从事手风琴的教学工作。虽然起初生活较为艰辛,甚至常在参与演出的同时照顾女儿,然而,能够继续在舞台上闪耀,坚持热爱的音乐事业,他依然甘之若饴。其出色的音乐才华以及多年来积累的教学与表演经验,为他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音乐界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过多久,李志华先生就脱颖而出,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经常受邀参与各大演出团体的演出活动,担任伴奏或独奏。并多次于电台、电视台和音乐会演出,甚至经常前往澳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广州、深圳等地进行文艺交流演出。不仅丰富了香港的文化艺术领域,也为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与手风琴和音乐相知相守,李志华先生的技艺早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亦拥有着不可动摇的业界地位。然而,对于每一次演出,每一首乐曲,他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反复钻研,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细节的情感处理,正是凭着这份认真执着的精神,经他手中流淌出的旋律是精湛的技艺与饱满的情感的完美融合体,往往能够将乐曲诠释得入木三分,从而感动自我,感染观众。
在他精彩的音乐生涯中,曾与众多名人名家合作。他与拥有“印度尼西亚之莺”、“梅娘”、“茶花女”之称的杰出艺术家赵春琳合作密切,为赵春琳独唱伴奏的《亚洲民歌特辑》深受好评。亦于2009年,为电影《泪王子》著名歌星林子祥演唱的主题曲《孤独的手风琴》作手风琴伴奏,林子祥称,李志华先生的演绎是这首歌曲的完美诠释。而其中,最令他难忘的,要数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高音C之王”、“意大利歌王”巴伐洛堤的伴奏了。2001年,巴伐洛堤到香港举办演唱会,主办单位特邀李志华先生为其手风琴伴奏意大利歌曲《妈妈》和《勿忘我》。经过严格的考验排练后,演唱会完美落幕,巴伐洛堤高度评价李志华先生的琴艺,“手风琴拉得非常好,我好多年没有听到奏得这么好的手风琴了!”
听过李志华先生弹手风琴的人,大都能被他的音乐感染,深深折服于他的才华之中。因而,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观众跟随,有的慕名而来观看他的演出,有的在私下与他讨论切磋,成为朋友。有位乐迷亲手画了他的一副画像赠送于他,甚至还赠送了别出心裁的镜像字,写道:“你的素养和修养是我的学习楷模”、“听李志华大师的琴艺是享乐也是福气”。对于乐迷们的热情,李志华先生惟有以更多更美的音乐来回馈。
曾经拜师北京艺术学院陈文甲老师学习作曲一年的李志华先生,拥有深厚的作曲功底,他的代表作——手风琴独奏《火车在奔跑》蜚声中港业界,成为一代经典。教学、表演、作曲,李志华先生无一不精,可谓手风琴全才。
赤诚爱国心
李志华先生一生与乐相伴,与手风琴为伍,不仅奏出了精彩的人生,更是用一曲情深演绎了感人的爱国乐章。他出生于一个爱国华侨之家,父亲是当地著名侨领,虽然远隔重洋,依然不忘祖国家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50年代,中印交流频繁,很多反映新中国面貌的电影流传到印度尼西亚,也有不少中国的文化代表团前来表演,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这些文艺作品,给当地的华侨们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回国高潮。
李志华先生的报国热忱油然而生,然而回国之路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如若回到中国,则今后不能再回印度尼西亚定居。也就意味着,做出决定则无法回头。然而,在父母的支持下,1957年,李志华先生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50、60年代的新中国发展落后,百废待兴,再加上各种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人们生活较为艰苦。李志华先生也历经波折,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困难时期。除了参与教学工作和演出任务外,他也下放农村,支持农村建设,参与过天津海河的挖掘工作,也投身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时代的不幸给他带来深深的心灵触动,但并没有冷却他那颗赤诚的报国之心。他说:“当时就是抱着不怕吃苦的心态回来的,与大家同甘共苦,因而也是充满希望的。”
随后来到香港,爱国情怀依然在延续,李志华先生与老一辈艺术家们,将祖国优秀的文化绽放于香江之畔,使之生根发芽。在国庆或其它重要节日时,他们都会举办演唱会,演唱和表演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曲目或舞蹈。李志华先生与夫人的这些举动,也引起港英政府的注意,怀疑他们的倾向,对他们进行严格审查。然而,李志华先生从未犹疑过前进的脚步,依然致力于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弘扬中。
多年来,李志华先生在中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李志华先生发现,他的母校天津音乐学院在香港艺术界的名声不大,为了打响母校名气,推广艺术,1988年,他与妻子独立举办了一个音乐演奏会,邀请天津音乐学院的少年艺术演出团到香港表演。而此次活动的组织、宣传推广、演出安排,甚至卖票也都由他和妻子二人一手包办。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人们认识了天津音乐学院的艺术魅力,亦锻炼了参与活动的那批成员,在今后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今,他依然时刻关注母校发展,经常前往母校参与活动。
同时,倾心教育工作,培育优秀人才的他,早已桃李缤纷。且不说他在天津音乐学院期间的教育工作,到香港后,他积极参与南方艺术学院的创办工作,历任南方艺术学院副院长、港星艺术团团长和歌德艺术学院院长等职。从1996年起至2003年,每年寒暑假均应邀赴台担任手风琴乐队导师。他还先后出版了三本专业、权威书籍:《手风琴基本教程》、《中国民歌手风琴独奏集》以及《手风琴通俗名曲集》。
李志华先生的爱国深情,不仅体现在早期义无反顾地支持祖国建设中,更体现在他远离祖国后,依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上,为东方艺术在西方艺术当道的香港争得一席之地,扩大影响。这一切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历久弥香,而他谦虚地说:“我们只是把自己小小的专长,贡献给社会而已。”
音乐之家 备受尊敬
李志华先生的家庭可谓音乐之家,其夫人亦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二人琴瑟和谐,相扶走过艺术人生。培养出来的女儿,亦都极具音乐造诣,艺术成就不俗。小女儿李春辉在香港艺术界亦颇具声名,她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钢琴系,并获得美国Binghamton大学艺术及行政管理高级证书和英国京士顿大学音乐学士学位。现开设Bonjour De Musique,致力于培育小演奏家。而他的小外孙、外孙女也都极具艺术天赋,小小年纪在各大比赛中,都取得优秀成绩,可谓后继有人。看家中所陈设的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就能感受这家庭浓鬰的艺术氛围。
2011年,由Bonjour De Musique主办,天津音乐学院香港校友会协办的“动人的琴韵——手风琴音乐会”两岸三地手风琴音乐会隆重举行,亦也是为庆贺李志华先生七十五华诞暨演艺生涯五十二周年而创办的。多位来自天津、深圳、台湾及香港琴艺精湛的手风琴演奏家,共聚于此,齐贺华诞。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精英的手风琴音乐会,也是内地、港、台难得的一次手风琴音乐艺术交流盛会,为两岸三地的艺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尝试。真可谓“中华儿女齐共鸣,高山流水遇知音”。演出在全体演员为祝贺李志华先生共同演奏的《生日歌》中完美落幕。
而今76岁的李志华先生,依然活跃于艺术界,参与各类演出与教学工作。他笑着说:“只要健康允许,我将一直坚持手风琴艺术。”无疑,手风琴艺术与爱国情怀,是李志华先生人生中的两大主题曲,生生不息,爱亦不熄。
【李志华先生,曾历任香港南方艺术学院副院长、港星艺术团团长和歌德艺术学院院长、印度尼西亚三宝垅垅华校友会副会长、全国音乐院校香港校友协会主席,现任天津音乐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天津市侨联第八届委员会顾问。现为中国音乐学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