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从感知节奏起步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不仅具有简约而丰满的语言美,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美。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因此,古诗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之美,更要借助诵读感受诗歌内在的节奏美,从而接受诗歌的熏陶与感染。
  一、强化理解,顺应感知节奏的规律性
  一般说来,小学低年级古诗都是以五言、七言为主,五言诗以“二三”划分节奏,七言诗以“四三”划分节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诗歌语言停顿的方式,并配置以小“/”标注,这种机械刻板的方式显然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诗歌教学的根本宗旨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鉴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自主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掌握诗歌停顿的节奏。
  例如:在教学《村居》时,教师紧扣“春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诗歌,从诗歌语言中寻找春天的痕迹。有的学生觉得天气转暖,草地上满是青草,绿意盎然;有的学生则从黄莺的飞翔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有的看到婀娜多姿的杨柳,烟花迷蒙……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没有直接划分节奏,而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自主诵读,从诗歌意蕴上着力表现诗歌内在的节奏。在学生初次诵读之后,学生读出了“四三”节奏,但显得不够鲜明。教师则顺势为学生进行了朗读示范,并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句:前面四个字展现春天事物的生长质态,而后面三个字则表明了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让学生继续尝试诵读,从而强化对七言古诗“四三”节奏的感受。
  古诗教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诗歌内在意境的体认,节奏的划分与体验也不应该脱离这一终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节奏感知与理解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诵读体验中获取成功体验,感悟诗歌语言节奏变化的魅力所在。
  二、激发联想,凸显感知节奏的灵动性
  很多五言诗虽然有“二三”的节奏划分,其中后面的三个字却有着极强的独立性,即依据不同的诗句大意,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都应该裹挟在具有独立意义的意蕴整体中。
  以《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诗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成功划分出“二三”节奏之后,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这四句诗中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哪些内容是变化的?当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东西南北”四个表示方向的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围绕着莲叶来回穿梭的情景,鱼儿或在莲叶周围倏忽穿梭,或在水面上下浮沉。随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东西南北”四字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基于自身想象的基础上,成功地将每行最后三个字的节奏划分为“二一”式,学生再次诵读时,眼神中突然亮了起来,鱼儿轻松自在、生趣盎然的图景仿佛也已经映在了他们头脑意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古诗内在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固定格式,引领学生依托诗歌语言想象画面,在大胆的联想中化解诗歌后三个字的变化规律,从而在结构诗歌节奏中更好地走进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三、增设形式,强化感知节奏的生动性
  诗歌内在结构的体验,诵读的策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路径,由于低年级学生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较差,加之古诗内容和言语习惯与当下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增设多种多样的形式,在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从而真切感受古诗的基本节奏。
  以教学骆宾王的《鹅》为例,教师按照以上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力量,成功地划分出较好的节奏。此时,教师意识到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于模仿更是乐此不疲,所以教师设置了动作诵读的环节,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向天歌”“浮”“拨”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动作形成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表演的方式凸显出诗歌的内在节奏。
  当然,有的诗歌表现的是幽静深远的境界,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播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契合诗歌的节奏韵律。诗歌有着字数、情境和类型的不同,内在结构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引领学生对诗歌节奏进行感知体验。
  总而言之,节奏是诗歌重要的外显特征,理应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的高速桥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出发,引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验想象的过程中,感知诗歌节奏,从而为诗歌教学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其他文献
深入阐述室内照明用玻璃直管形LED灯在光学、光分布、光扩散涂层设计及灯珠型号选用等方面的问题,对部分国家标准送审稿中的参数值进行解读,并探讨工艺过程中的可预见性问题
灯前,夜未央;灯下,人已倦。  发黄的灯光斜照在那一方雪白的试卷上,月色阑珊,月凉如水,更照得灯下人脸色惨白。我注视着那张试卷,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復摩挲,终了,搁笔,兴叹。  委屈的泪水倾泻而出:为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学习的天分?  窗外夜色如磐,在我眼中,世界漆黑到混沌一片。心烦意乱来到客厅,环顾四周,忽然,目光触碰到一物,我睁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是真实的。  昙花开了。那曾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个性更张扬了,教学氛围更活跃了……在这种种表象之后,真正的有效性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该成为我们课堂追逐
一切以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为追求,多给他们自主质疑和自由协作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探究和总结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主动探知的激情。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和运用英语中,围绕开放化
在教学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音乐发展的需要,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常书鸿、李承仙夫妇送给草明的《飞天》木版画  谈到敦煌莫高窟艺术,不能不提飞天。虽然飞天不是莫高窟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这里最美的艺术标志。飞天是佛教传说中的天人,常在佛说法时在空中飞舞,奏出美妙的音乐,并撒下美丽的鲜花。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字画库中,就收藏有一幅我国著名女作家草明家属捐赠的《飞天》木版画,该画长545毫米,宽451毫米。画中,有一位身穿飘曳长裙、肩披飞舞彩带的仙女在天空中翩翩起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手工布艺的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美术教师在教授手工布艺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从而起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习作中也同样如此。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习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师最难落实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此感到难度较大,没有习作的足够兴趣,另一方面是习作
蝉,俗名“知了”,恰如它的叫声。每逢盛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凡有树的地方,就有蝉的叫声。起先是一个蝉的叫:“知了——”,接着就是整片林子的叫:“知了——”,东边的林子停了下来,西边的林子又叫了起来,此起彼伏,昼夜聒噪不止,天越热,声越大,叫得人心烦。  然而,有个初唐诗人叫虞世南,对此聒噪声却不烦,不仅不烦,还写了一首不“凡”的诗作,对蝉的聒噪声赞誉有加,题为《咏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英语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对话时,需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服务,运用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