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就有三种命题形式,新旧形式相互交替,限制性条件或有或无,或多或少,可谓灵活多变,异彩纷呈。这样的命题,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与写作水平,多元化展示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风采。同时也要看到,这三种命题形式都是多年来高考常见的形式,这些形式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对未来的高考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2017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考生实际,新老题型兼顾,主体形式稳定,有利于人才选拔,对高考作文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多样趋稳定
稍加研究我们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其命题形式有三种:
一是近几年骤然升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一种指令性作文,它往往在写作要求中明确任务驱动,既要求考生遵循“镣铐”的游戏规则,同时又鼓励考生舞出自己的精彩瞬间。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和天津卷四道作文试题都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占高考作文试题命题形式的40%。
全国卷Ⅰ作文题显然是一道“镣铐”突出,同时又极具“跳舞”空间的作文题。换言之,这道作文题的“任务驱动”极为明显,同时又给予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限定了切入点,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要做到选词明确,立意精准。“外国青年”一词,明确了写作对象,只能写给外国的青年人。根据题意,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懂中国,二是年轻人。“读懂”是写作目的——不是一般了解,而是“深入了解”,是从感性层面的认识跨越到理性层面的认知。“有机”是写作内容,就是作文要富有逻辑性和合理性,所谓“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就是要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合理联系。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主题式关联,形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
与全国卷Ⅰ作文题相同,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以材料中的两三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须做到合乎逻辑,不蔓不枝。“合理引用”的指令,意在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考生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卷Ⅲ作文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任务驱动有两个:一是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的写作空间;二是限定“副标题”,意为自拟主标题,使用试题给定的副标题,这是一个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副标题既不能遗漏,也不能更改。
天津卷的任务驱动有“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等,写作时必须做到文中有“我”,深入阐述“重读长辈这部书”对“我”的启迪与诱导,而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二是流行一时、考生比较熟悉的新材料作文。2017高考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四套试题沿用了人们熟知的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试题命题形式的40%。这些题目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过多的限制,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合情合理地发挥,留给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
三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作文。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是从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两道题目都采用了传统的“材料+命题”的形式。第一题以“说纽带”为题,第二题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不仅如此,两道试题还都同时限定了文体,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考作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思维
作文命题历来被全民讨论、每每难以预料。今年的作文题有何新意,考生如何反馈、老师又如何评价?
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红楼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关键词,组成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一角。都说考生答完题、盖上笔帽恰如利剑回鞘,今年940万剑客最有资格评价作文题。浙江考生孙愈表示:“感觉很新颖,但是这种题目做起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很有挑战,但是也让人有更加想做下去的感觉。”短短一句话里三个“但是”足见孙同学内心的百转千回。
新高考第一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书”要怎么写见仁见智。研究作文教学近20年的浙江嘉兴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建人评价,今年作文题一改往年常见“鸡汤”文风,接地气、说实话,“思辨性,而且思辨性是开放的,最大的好处是引导当下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走向理性,高中毕业生能用比较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十分重要”。
思辨、逻辑,提到这一点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受到他的高度评价。题干中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要挑选两三个词儿关联到一块儿,对学生要求很高。要筛选、要组合,其实是对学生的眼界、思维、认知能力的考查,所以语文考试考的不光是遣词造句的能力,遣词造句后边其实是(考查)人的价值观、思維品质、表达个性”。
考生家长的直观感受则是“死读书”越来越行不通。河北衡水家长陈女士说:“对我触动挺大的,这个命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读书,它要求学生了解最近几年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热点词,不是纯粹的读课本,面要更广一些。”
安徽合肥六中高二语文年级组组长凌全发对此表示赞同。语文教学回归“大语文”之路,高考的引领不可或缺,“大的语文观,实际上基本定义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更重要、更新鲜的实际上是社会、现实和生活”。
作文命题方向的悄然变化,不仅引领语文教学的思路转变,更反映社会变迁。时代的确不同了。上海高考作文题说“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高考何尝不是能力和运气的集合。
作文命题正努力试图告诉所有人,一场考试的最大意义在于培育一种思维、养成一种惯性。考试止于考试,思维和逻辑的力量却如同今天父母在考场外的等待,伴随终身。
(节选自“央广网”2017年6月7日)
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就有三种命题形式,新旧形式相互交替,限制性条件或有或无,或多或少,可谓灵活多变,异彩纷呈。这样的命题,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与写作水平,多元化展示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风采。同时也要看到,这三种命题形式都是多年来高考常见的形式,这些形式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对未来的高考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2017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考生实际,新老题型兼顾,主体形式稳定,有利于人才选拔,对高考作文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多样趋稳定
稍加研究我们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其命题形式有三种:
一是近几年骤然升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一种指令性作文,它往往在写作要求中明确任务驱动,既要求考生遵循“镣铐”的游戏规则,同时又鼓励考生舞出自己的精彩瞬间。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和天津卷四道作文试题都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占高考作文试题命题形式的40%。
全国卷Ⅰ作文题显然是一道“镣铐”突出,同时又极具“跳舞”空间的作文题。换言之,这道作文题的“任务驱动”极为明显,同时又给予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限定了切入点,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要做到选词明确,立意精准。“外国青年”一词,明确了写作对象,只能写给外国的青年人。根据题意,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懂中国,二是年轻人。“读懂”是写作目的——不是一般了解,而是“深入了解”,是从感性层面的认识跨越到理性层面的认知。“有机”是写作内容,就是作文要富有逻辑性和合理性,所谓“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就是要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合理联系。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主题式关联,形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
与全国卷Ⅰ作文题相同,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以材料中的两三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须做到合乎逻辑,不蔓不枝。“合理引用”的指令,意在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考生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卷Ⅲ作文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任务驱动有两个:一是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的写作空间;二是限定“副标题”,意为自拟主标题,使用试题给定的副标题,这是一个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副标题既不能遗漏,也不能更改。
天津卷的任务驱动有“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等,写作时必须做到文中有“我”,深入阐述“重读长辈这部书”对“我”的启迪与诱导,而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二是流行一时、考生比较熟悉的新材料作文。2017高考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四套试题沿用了人们熟知的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试题命题形式的40%。这些题目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过多的限制,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合情合理地发挥,留给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
三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作文。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是从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两道题目都采用了传统的“材料+命题”的形式。第一题以“说纽带”为题,第二题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不仅如此,两道试题还都同时限定了文体,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考作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思维
作文命题历来被全民讨论、每每难以预料。今年的作文题有何新意,考生如何反馈、老师又如何评价?
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红楼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关键词,组成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一角。都说考生答完题、盖上笔帽恰如利剑回鞘,今年940万剑客最有资格评价作文题。浙江考生孙愈表示:“感觉很新颖,但是这种题目做起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很有挑战,但是也让人有更加想做下去的感觉。”短短一句话里三个“但是”足见孙同学内心的百转千回。
新高考第一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书”要怎么写见仁见智。研究作文教学近20年的浙江嘉兴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建人评价,今年作文题一改往年常见“鸡汤”文风,接地气、说实话,“思辨性,而且思辨性是开放的,最大的好处是引导当下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走向理性,高中毕业生能用比较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十分重要”。
思辨、逻辑,提到这一点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受到他的高度评价。题干中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要挑选两三个词儿关联到一块儿,对学生要求很高。要筛选、要组合,其实是对学生的眼界、思维、认知能力的考查,所以语文考试考的不光是遣词造句的能力,遣词造句后边其实是(考查)人的价值观、思維品质、表达个性”。
考生家长的直观感受则是“死读书”越来越行不通。河北衡水家长陈女士说:“对我触动挺大的,这个命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读书,它要求学生了解最近几年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热点词,不是纯粹的读课本,面要更广一些。”
安徽合肥六中高二语文年级组组长凌全发对此表示赞同。语文教学回归“大语文”之路,高考的引领不可或缺,“大的语文观,实际上基本定义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更重要、更新鲜的实际上是社会、现实和生活”。
作文命题方向的悄然变化,不仅引领语文教学的思路转变,更反映社会变迁。时代的确不同了。上海高考作文题说“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高考何尝不是能力和运气的集合。
作文命题正努力试图告诉所有人,一场考试的最大意义在于培育一种思维、养成一种惯性。考试止于考试,思维和逻辑的力量却如同今天父母在考场外的等待,伴随终身。
(节选自“央广网”201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