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学好数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引入:首先在投影仪上出现一个人,这个人在分物品,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分→份(得到份)”,每人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进行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學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3、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交通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其他文献
【教学目的】  1、增强运用词语的能力。  2、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活动中涉及的知识  2、难点:活动中涉及的不熟悉的知识  3、解决办法:在竞赛中掌握;课外多读书报;查阅工具书。  【活动准备】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自制常用词语卡片。  2、準备小奖品。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轻快的《拍手歌》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家、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们的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使其成为真正的“发明家”、“研究者”、“探索者”呢?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讲故事法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叙事古文,如《曹刿论战》、《干将莫邪》、《崂山道士》等文章,这种
期刊
学生习作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大检阅,是学生生活世界和心灵体验的独特反映。而现实中,学生习作则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人感到索然无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习作指导没能有效激发起客观世界在学生内心世界中的积累,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習作中的人文性。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指导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    一、让习作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传统的一篇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
期刊
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知识的传授,放松了识记教学,不抓或很少抓语文背诵。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失误。究其原因,是一些老师以为抓语文背诵就是在搞“死读书”,就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其实,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背诵,和“死读书”绝非是同一个概念。德国物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背诵正是这种达到保
期刊
近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其写作范围的宽泛、思维空间的广阔、立意角度的自由、作文标题的自拟、文章体裁的开放等特点,迅速、广泛地流传于各级各类考试之中,自然也就成了平时写作教学(特别是毕业班写作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材料作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概括,从材料主旨的角度入手  阅读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迅速概括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主旨的角度来立意构思自己的作文,这是
期刊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习作时任意编造、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素材,导致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千遍一律、千人一面。学生笔下的东西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和情趣,失去了作文应有的生命力。《新课标》提倡自由表达,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情感自然流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
期刊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一、概念和语言的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称
期刊
新课改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
期刊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我上的数学观摩课“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提问题:小李有长方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