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可能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log即Weblog(博客),其实是一个网页,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记录日志通常是一些个人感想经验体会。Blogger(博客使用者)较多使用超链接技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资源推荐给别人。Blog explorer(博客浏览者)进入页面后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即时发布品评,同blogger或者其他blog explorer交流思想、展开互动。伴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博客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深度开展教研活动、收集教学资料、加强师生交流、张扬学习个性、改革教育评价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地方课程研究中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地方课程资源指那些有助于达成地方课程目标,满足地方课程活动的因素。对地方所蕴藏的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是地方课程的生命所在。作为一种媒体和网络资源,blog既为各类文化传播搭建了广阔的技术平台,又因为自身承载了数量庞杂的信息而成为储量丰富的文化资源体。那么这个文化资源体本身或者资源体在经过优化改造之后能否转化成地方课程资源,进入地方课程内容,促使地方课程目标的达成呢?本文将从地方课程目标和blog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来阐释这一问题。
  
  课程的一般资源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条件
  
  作为资源的一种类别,课程的一般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它的形态多种多样,在没有经过教育学的加工进入课程,并且与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之前,它只是一块等待开放的课程地藏,是外在于学校课程的,只能算作准状态下的课程资源。等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被选择和利用,才能作为课程资源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具有了实现课程目标和转化为课程的内在功能。所以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且服务于学校课程目标的各种各样条件的总称。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开发为课程资源,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地方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构成要件,地方课程目标也应该作为学校课程目标的一部分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目标有机融合,共同构成统一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地方课程目标同学校课程目标一样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价值依据,也就是说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关键要看它对地方课程目标达成的适切程度。按照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强调的,可以从“学习者”“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建议”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地方课程提出的价值目标。
  1.学习个性化
  课程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经验、学习形式以及所属的族群与文化,增进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增进学生生活经验,充实生活智能。
  2.社会生活化
  通过对本地区社会中主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民族组成和历史沿革的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属文化和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其特点,帮助所有学生发展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乡土认同;借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了解本地区的特色和问题,培养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心态,培养学生接纳人类的独特性、共同的人性、公平权利和正义原则等;以地方文化知识学习为起点,扩大其学习范围,由爱乡而爱国,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观、世界观。
  3.专家知识人文化
  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利用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和辩论的能力,协助学生理解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世界。
  与传统的受现代知识观支配的国家课程相比,后现代知识观对新课改的影响和渗透得到充分体现。
  
  Blog的特点以及与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1.Blog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壁垒的破除,Blog的技术价值核心不是科学技术大众化,而是普遍化的知识转向境域化的知识
  普遍化的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以个人兴趣爱好为转移,是普遍有效的,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如实地反映揭示着事物本质。因此知识是确定不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基本属性。如此一来,知识成为崇拜的对象,而非思考的对象。为光环所笼罩的知识逐渐沦为控制、僵化、迷信的工具,外在于个体的知识成为真理的代名词。个体经验、际遇感悟、生活场景、境域知识不得不退居二线,为正统知识所不齿。反映在课程中,以国家课程面目呈现的“官方知识”自然以真理的代言人成为个体学习的标准和模本。20世纪中期,这种普遍化的知识观遭到根本批判,境域化的知识观为人们接受: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局部的或者境域的特性。这些局部的、境域的条件是知识形成的前提,而不是知识的干扰。知识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而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策略。Blog 关注点不在于内容表现的艺术性和技术追求的先进性,而在于个体知识的境域性或存在性。任何知识和任何知识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在这里几乎不受限制的获得同台展示的机会——只要能上网、会打字和不违背国家法律。在blog上既有客观知识的生存空间,也有个人情感的展示天地;既有官方知识的宣传,也有私己文化的渲染;既有科学世界的探索,也有生活世界的回归。后者因为能够适应个性化的价值诉求而拥有更多的点击率。就个人情感、私己文化、生活世界的特征而言,这些知识的位置也许位于传统的现代知识观的底层,但是在后现代知识观看来,它们在价值上与其他知识没有任何差别。这些知识无意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深刻本质,偶然的境域的存在恰恰促其得以产生。这种偶然相遇的理解构成了知识体开始。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邂逅中,学习者个性和个性的学习方式得以张扬并以此造就了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2.blog上置放的不仅仅是个人日记、网络资源, blog的目的不是自娱自乐,它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是知识的等级化转向知识的类型化
  由于某些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以真理自居压迫着另外一些知识,所以不同的知识依照价值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排列成一个明显的知识价值谱系或台阶,这就是等级化的知识观。世界原本是复杂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样的,由此形成的知识也应该是多样的。类型化知识观认为人们不应该按价值等级来评价知识,应该按照知识的类型水平来评价知识,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具有同等价值。类型化是对等级化的解构和废除。 在blog的网页上,文化资源只有使用价值的平等性而没有资源体价值的等级性。文化资源体以类别归类而不以价值高低划分。价值平等的前提使得资源交换的开放性成为现实。公共开放的交换就是共享。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求取他人的获得,这在市场经济中已然是最为道德、公正的交换方式。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交换的是商品,而在这里我们能一起观赏到由各类风俗、价值、信念、规则等要素汇合而成的文化大花园。在这个文化大花园,你可以先从自己家门口开始了解它的历史独特性,感受自己文化的美丽。你还可以步入隔壁的花园,探究它,认识它,包容它,欣赏它。多元文化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模式, 世界并非以单一固定的模式得以呈现,社会的存在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得理解。从情感认识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的生活空间,折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在社会生活化方面体现了同地方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内在价值尺度。
  3.Blog的帖子争论并非是为了得到相同的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权威的声音,而是为了求取沟通的理解,体现出理性的价值和批判的精神,是知识的累积转向知识的批判性
  累积是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主要依靠学科知识的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才有所发展。批判性是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既依靠某门学科知识的积累,更依靠知识的怀疑、猜测、争鸣和反驳。前者的道路是唯一的,最后的结果趋向一致的结论;后者的道路是多样的,问题的寻找和理论的猜测成为工作的核心。Blog上大量带有质疑、批评的回复或品评对以真理名义说话的意图构成威胁,用真理名义说话的必然结果是让多数人闭嘴,知识的积累和突破成为少数人工作的专利。支撑这些评论的动力源于可贵的原创精神和辩论的批判能力。在不停地追问和批判中,知识的生命力得以维续,知识增长的动力才不会枯竭。在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式微的时代,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体现了相同的内在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博士文库,2003.
  [2]石中英.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1999(2).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个人的可就业性差。    大学生可就业性差的原因    透视大学生就业现象,既能看出自主择业的喜悦,也能发现多数择业者的“求职恐慌”,说明部分大学生自己的可就业性不高。什么是“可就业性”?简单
期刊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关键取决于试卷质量。试卷既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的重要资料,因此,试卷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试卷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试卷管理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不足。以往我们在试卷分析时仅仅是在对试卷上的考生成绩进行评定,找出优、良、
期刊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组织社会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迈耶和罗恩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化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的文章开启了这一学派。  在讨论这一学派的观点之前,首先应对“制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新制度主义学派对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制度”一词是对英文“institute”的翻译,尽管这一翻译在我国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
期刊
从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势相当严峻。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开展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师积极教育行为的重要性。积极的教育行为必须有积极的职业心态作保障,关注教师的教育行为,首先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    困惑与抗争:当前教师职业心态的真实写照    1.在职业地位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方面的困惑与抗争  
期刊
讲解演示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模仿人类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用语言难以清楚表述的、变化过程复杂的,或者肉眼直接观察不到的教学内容,如物理学中分子运动、电磁场、波的传播、相对论等,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等,生物学中的染色体的分裂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显示动态图形。改变参数观察相
期刊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Education,以下简称NCATE)是经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认可的第一个全国性教师教育认证机构,它成立于1951年,于1954年得到官方正式认可。NCATE旨在通过制定统一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评估标准,对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求较为客
期刊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且一般都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一般都是积极倡导,广泛
期刊
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钱天白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20年中,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知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挑战。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不仅有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
期刊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发展的前进方向,学习型社区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形成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所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社区就是本着加速教师专业成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和条件的一种社会性组织。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社区来说,教师是主体,教师以个体的身份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合作交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共同营造良好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