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VC的热土。在2008年,中国的创投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不论是在纳斯达克或者香港上市的企业,只要市值超过10亿美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背后总有一只“风险投资之手”。作为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就是IDG背后的“风险投资之手”,将IDG信息服务企业的理念在中国发挥到了极致,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信息的使者”。
熊晓鸽常常说一句话:“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比今天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熊晓鸽曾有过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梦想:物理学家、歌唱家、一流的记者等等,但没想到最终他成为了一名企业高管——IDG全球高级副总裁、“IDG在中国的法人代表兼发言人”。他认为,正是之前的一系列梦想,带来影响他命运的一次次机遇和合作伙伴。这是熊晓鸽式的激情,也是支持他十多年来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内在动力。回头看看这十多年的路,走得并不轻松,因为中国不比国外,评估系统和退出机制还不完善;不过这条路走得很精彩,因为当今的中国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经济高增长,有全世界都羡慕的投资机会,这给了熊晓鸽迎接挑战的激情。
从电钳工到记者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下来,这使当时在湖南湘潭钢铁厂做了4年电钳工的熊晓鸽振奋了。经过刻苦的复习后,他参加了高考,之后进入湖南大学英文专业。可以说这是熊晓鸽人生中的转折。
大学毕业后,熊晓鸽被分配到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北京研究部做翻译,并兼任英文教师。1984年他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文采编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数被输送到新华社工作。1986年上半年,熊晓鸽进入了新华社实习。当时他的导师——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课教授,为熊晓鸽写了推荐信帮助他在1986年秋天进入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熊晓鸽回忆往昔时这样说:“当时我把自己在国内的财产处理掉,买了一张机票和一些衣服后,兜里只剩下38美元了。我揣着这38美元就去了美国,现在想来都害怕。”
1987年,熊晓鸽硕士毕业后,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与传播跨学科博士学位,同年年底他获得了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而转入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
阴差阳错成为中国VC业领军人
1988年秋,在弗莱彻学院的一个晚宴上,熊晓鸽客串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和荣毅仁先生做翻译,麦戈文对他相当赏识,这给熊晓鸽后来入席IDG做了一个铺垫。1989年Reed公司退出中国,熊晓鸽开始负责在美国采编亚太地区的电子行业和风险投资方面的新闻。也就是那时,他开始接触风险投资,因为工作的缘故在硅谷认识了很多风险投资商和创业者。1991年8月,Reed公司决定派熊晓鸽到香港去工作,熊晓鸽便申请想再把《电子导报》中文版做起来,但被否决了。不甘心的熊晓鸽给麦戈文写了封信,在那封信里他向麦戈文表明了自己想回国做出版的决心。
那封信寄出去后的第二天,麦戈文就回信邀请熊晓鸽加入IDG。熊晓鸽到达香港的第一个礼拜,收到了IDG的聘书。不久后,他来到了深圳,被深圳的活力和朝气感染,“半夜了大家还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工作,跟当年硅谷差不多。我看到那么多年轻人聚集在那里,我更觉得应该回国来,于是就在IDG的聘书上签了字。”
当年11月,熊晓鸽正式成为了IDG的一员,12月他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世界”公司里,变成了《网络世界》,这是熊晓鸽进入IDG后的第一个项目。之后熊晓鸽帮助麦戈文1989年在中国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找了一些海外订单,使其扭亏为盈赚了200多万元。这让麦戈文先生觉得在中国除了出版外,风险投资这块业务也应该大力做起来。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风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熊晓鸽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经理。
就这样,两个对中国大陆、对VC同样有着坚定愿望的人,开始了他们新的共同的梦想航程。
VC业领军人梦想打造中国式时代华纳
1999年以前,IDG只是在内部设立了一个部门来做风险投资,1999年互联网时代开始,他们在公司设立了合伙人制从事风险投资,使大家能够在一个团队里很平等地交流。而熊晓鸽的身份跟其他几个合伙人不太一样,他同时还是IDG在中国的法人代表,出头露面的时候比较多,类似于发言人的角色。“十多年来,我们投资了100多家公司,评估了几千家公司,创造了几万个就业机会,也创造了一些亿万富翁,这都是很高兴的过程,当然也比较辛苦。我们专注于早期投资,这是最难做的,但也最令人兴奋,风险和回报率最高。现在这个年龄是做投资人的黄金时代。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些喜欢做的事情,把我在美国从事专业出版三年所学到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行,亲手参与了一些刊物的转型和创立,并且把美国风险投资的做法引进到中国来。”
做风险投资的人都知道,如果达不到30%以上的年均回报率,自己的投资基金是很难筹集到的。从1993年到现在,IDG在中国共投资120家企业,投资额约2亿美元,年均回报率高达50%。很多人问熊晓鸽,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人。有人说,惟有激情和敏感才能铸造出成功、辉煌的VC,也有人说,真正做起交易来,少不了理性,毕竟理性的东西才能持久。熊晓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用IDG合伙人周全的话说,熊晓鸽是学文科的人中最具有逻辑思维的。
如今,熊晓鸽生活的很低调,工作之后最大的休闲便是到丽池会所去放松自己。在风险投资业,熊晓鸽很成功,但他的梦想不仅于此。“我的梦想很坚定,就是在中国打造时代华纳那样的媒体帝国,打造中国式的时代华纳,为国人提供包括互联网、出版、会展、音像、电视、电影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这是让我最有激情的。”
熊晓鸽常常说一句话:“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比今天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熊晓鸽曾有过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梦想:物理学家、歌唱家、一流的记者等等,但没想到最终他成为了一名企业高管——IDG全球高级副总裁、“IDG在中国的法人代表兼发言人”。他认为,正是之前的一系列梦想,带来影响他命运的一次次机遇和合作伙伴。这是熊晓鸽式的激情,也是支持他十多年来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内在动力。回头看看这十多年的路,走得并不轻松,因为中国不比国外,评估系统和退出机制还不完善;不过这条路走得很精彩,因为当今的中国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经济高增长,有全世界都羡慕的投资机会,这给了熊晓鸽迎接挑战的激情。
从电钳工到记者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下来,这使当时在湖南湘潭钢铁厂做了4年电钳工的熊晓鸽振奋了。经过刻苦的复习后,他参加了高考,之后进入湖南大学英文专业。可以说这是熊晓鸽人生中的转折。
大学毕业后,熊晓鸽被分配到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北京研究部做翻译,并兼任英文教师。1984年他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文采编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数被输送到新华社工作。1986年上半年,熊晓鸽进入了新华社实习。当时他的导师——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课教授,为熊晓鸽写了推荐信帮助他在1986年秋天进入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熊晓鸽回忆往昔时这样说:“当时我把自己在国内的财产处理掉,买了一张机票和一些衣服后,兜里只剩下38美元了。我揣着这38美元就去了美国,现在想来都害怕。”
1987年,熊晓鸽硕士毕业后,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与传播跨学科博士学位,同年年底他获得了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而转入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
阴差阳错成为中国VC业领军人
1988年秋,在弗莱彻学院的一个晚宴上,熊晓鸽客串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和荣毅仁先生做翻译,麦戈文对他相当赏识,这给熊晓鸽后来入席IDG做了一个铺垫。1989年Reed公司退出中国,熊晓鸽开始负责在美国采编亚太地区的电子行业和风险投资方面的新闻。也就是那时,他开始接触风险投资,因为工作的缘故在硅谷认识了很多风险投资商和创业者。1991年8月,Reed公司决定派熊晓鸽到香港去工作,熊晓鸽便申请想再把《电子导报》中文版做起来,但被否决了。不甘心的熊晓鸽给麦戈文写了封信,在那封信里他向麦戈文表明了自己想回国做出版的决心。
那封信寄出去后的第二天,麦戈文就回信邀请熊晓鸽加入IDG。熊晓鸽到达香港的第一个礼拜,收到了IDG的聘书。不久后,他来到了深圳,被深圳的活力和朝气感染,“半夜了大家还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工作,跟当年硅谷差不多。我看到那么多年轻人聚集在那里,我更觉得应该回国来,于是就在IDG的聘书上签了字。”
当年11月,熊晓鸽正式成为了IDG的一员,12月他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世界”公司里,变成了《网络世界》,这是熊晓鸽进入IDG后的第一个项目。之后熊晓鸽帮助麦戈文1989年在中国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找了一些海外订单,使其扭亏为盈赚了200多万元。这让麦戈文先生觉得在中国除了出版外,风险投资这块业务也应该大力做起来。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风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熊晓鸽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经理。
就这样,两个对中国大陆、对VC同样有着坚定愿望的人,开始了他们新的共同的梦想航程。
VC业领军人梦想打造中国式时代华纳
1999年以前,IDG只是在内部设立了一个部门来做风险投资,1999年互联网时代开始,他们在公司设立了合伙人制从事风险投资,使大家能够在一个团队里很平等地交流。而熊晓鸽的身份跟其他几个合伙人不太一样,他同时还是IDG在中国的法人代表,出头露面的时候比较多,类似于发言人的角色。“十多年来,我们投资了100多家公司,评估了几千家公司,创造了几万个就业机会,也创造了一些亿万富翁,这都是很高兴的过程,当然也比较辛苦。我们专注于早期投资,这是最难做的,但也最令人兴奋,风险和回报率最高。现在这个年龄是做投资人的黄金时代。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些喜欢做的事情,把我在美国从事专业出版三年所学到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行,亲手参与了一些刊物的转型和创立,并且把美国风险投资的做法引进到中国来。”
做风险投资的人都知道,如果达不到30%以上的年均回报率,自己的投资基金是很难筹集到的。从1993年到现在,IDG在中国共投资120家企业,投资额约2亿美元,年均回报率高达50%。很多人问熊晓鸽,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人。有人说,惟有激情和敏感才能铸造出成功、辉煌的VC,也有人说,真正做起交易来,少不了理性,毕竟理性的东西才能持久。熊晓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用IDG合伙人周全的话说,熊晓鸽是学文科的人中最具有逻辑思维的。
如今,熊晓鸽生活的很低调,工作之后最大的休闲便是到丽池会所去放松自己。在风险投资业,熊晓鸽很成功,但他的梦想不仅于此。“我的梦想很坚定,就是在中国打造时代华纳那样的媒体帝国,打造中国式的时代华纳,为国人提供包括互联网、出版、会展、音像、电视、电影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这是让我最有激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