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误区及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情境"效果——喧宾夺主。
  误区二:过分追求情境的生活化——牵强附会。
  误区三:盲目追求情境导入——买椟还珠。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关键词】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误区策略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
  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
  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许多数
  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
  些教师对情景创设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情景创设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
  仍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走出一些课堂情景的误区,回归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误区一:片面追求"情境"效果——喧宾夺主。
  一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曲解了"问题情境"的内涵,盲目追求"情境"效果,而置"问题"于从属地位
  ,教师用心良苦,为了达到某种情境效果,置教学效率于不顾的同时,大大削弱了数学的"问题"功能。
  例如,在教学《打折销售》一课时,一位教师创设如下情境:播放了一段购物的场景,商店里有琳琅满
  目的商品。然后问:"在上面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运动裤"、"领带"……学生就是不提
  商品上的价格单及上面的折扣,"我发现一些商品都在打折",没办法老师只能自己说。而事实上,"数学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其次才是"情境",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
  具体环境或氛围。很明显,"问题"是核心的、本质的,而"情境"是辅助的、形式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发学生主动的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
  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
  误区二:过分追求情境的生活化——牵强附会。
  有些教师把数学"问题情境"片面理解为生活情境,凡事必找生活原型,将数学视为生活问题的附着物,
  是数学教学的又一大误区。例如在引如"倒数"时,一位教师想联系生活又觉的很难,就望文生义说:"我
  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手倒立,杯了可以倒过来口朝下,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
  上" ……(板书:倒数)结果此"情境"将数学"问题"引入了歧途,在后面的举例中,有学生竟然出现
  了"9的倒数就是6"的错误。不可否认数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适度而有效的联系"
  数学现实"是大有裨益的,在吸收"数学现实"为教学服务时,学生能充分的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最终服
  务与生活、回归实际。然而,数学发展史也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外部,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
  方面源于内部,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既然许多"问题"源于数学内部,"情境"为何不从数
  学内部中创设?其实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创设倒数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下列运算:3/4×4/3
  ,1.5×2/3,-5×(-1/5),做完题后请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你能自己列几个这样的式
  子吗?随着学生探索问题的深入,教师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入"倒数"概念,不仅"问题"非常明确,激励学
  生去探索的情境也更生动。
  数学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就失
  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误区三:盲目追求情境导入——买椟还珠。
  一些教师片面的认为,一节好课就必须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
  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结果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不
  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使得情境的创设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摆设"。事实上,
  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把数学课变得更富
  有数学味道。使得学生在真正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
  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我们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问题
  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
  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
  几点做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
  题:
  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
  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   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
  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
  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
  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如在教《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题西林壁》
  并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
  "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
  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
  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
  学原理,你看出来了吗?",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学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
  知欲。
  又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
  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
  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又大有裨益。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此外还可以丰富
  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
  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知识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
  如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
  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
  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我开展模拟的民主选举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数据
  准确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活动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
  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总之,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走出数学情境的创设的误区,依靠自身智慧
  ,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效度,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
  活思维,更好地学习。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教师深切感到对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切实提高学  生素质的主要方面,因此,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本文就我在教学  过程中的尝试谈一些体会。  一、认识方面  (一)分析应用题的特点  1、导向性。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时代的需要。自高考开始以来,逐步加强了数学应用的考查,  应用题的特点:密切结合课本考查数学重点知识,贴
期刊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教师都关注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研究,本文借鉴和参考了很多宝贵  经验,以中职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重点研究以"7S"管理理念指导计算机实训课,提升实训课的教学效  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7S"管理实训计算机中职  一、 "7S"管理现状简述  "7S"管理源自日本企业的"5S"管理,由七个"S"开头的词语组成:Safety(安全)、Seiri(整理)
学生以学习为主,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备课以备学生的学法为主,所以很多老师喜欢用学案教学,我  也是其中之一。学案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规律。一节课只有一个学案不利于学生完  善从认知到深入到反馈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所以,笔者认为一课多学案有利于教  与学两方面活动。  一、预习学案  师生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预习不易落实,究其原因在于:一、学生没时间--要写作业,
期刊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  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  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  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
期刊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  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  们应当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着力于引导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
复习课常常以学生的“自主整理”为主线,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一课,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学生“自主整理”的知识点多且凌乱,复习课演变成了练习课.有鉴于此,笔者以数轴为
期刊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教学从重知识转  向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这一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  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在本  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了细致的了解,特别是深深的体会到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真正  的从心底里产生了对
期刊
美国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  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笔者认为做到"五要"。  一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应不同于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它不是对数学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学  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数学知识的升华,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  求平均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