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美图心血育英才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56410029uoyuhao1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具风格、栩栩如生的钢笔素描;绚丽多彩、趣味盎然的纸艺、小制作……在颜色的天地间,在美丽的世界里,她引领孩子们鉴赏着美,并用想象和彩笔描绘着美。她就是柳州市文惠小学美术教师——-潘海深。
  亲切的笑容,绰约的身姿,举手投足都透露着美术教师独有的韵味,就像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那里有她对孩子们的爱,有她对美术教育的执著追求。十多年美术教育生涯,潘海深以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悔追求和满腔热情,描绘着充盈丰沛的美术教育新画卷。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无论起点在哪里,哪怕是条极不起眼的路,只要敢于拼搏,相信一定会成功。
  潘老师正是沿着这条“不起眼”的路,走好自己的路,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信奉这么一句话:“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将它当作自己的大事业来干,要干就要干出名堂来。
  十多年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潘海深醉心于教育事业,重视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的培养,不以学习成绩作为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优秀品质,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
  潘海深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她立足于学生实际,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不断开拓创新中,总结出“在快乐、创造和应用中大胆创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与众不同的美术创作”,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中,潘海深注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小手表现生活”,以开放的心理要求孩子,让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对学生作业,她使用“观察一对比一理解一联想一再创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作为美术教师兼科技辅导员,潘海深踏实钻研教材,设计好教案,采用各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对比和交流中自主探索,在深层次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和“悟”中养成良好的勤于动手和动脑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为践行好“与众不同的美术创作”,潘海深将科技教育有机渗透于课堂之中,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常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运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幻想,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快乐地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其创造力与个性能得到全面发展。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要从娃娃抓起。”
  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潘海深注重寻找教材中的“创新切入点”,编写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及生活保持一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并力求教法、手段、内容创新。
  在自编的教材《漂啊漂》里,她让学生自由尝试用各种纸张折叠不同的小船,并用彩笔、蜡光纸和色卡纸装饰图案或人物,然后又安排了一次让学生用木棍、泡沫板和卫生筷等材料来制作各种木筏和小船的活动,把做好的小船放在水盆中玩一玩、赛一赛,看谁的小船最漂亮、最结实。
  在不断尝试中,学生的观念逐渐有了变化:美术课不只是画笔、纸张、几根小木棍、几张彩纸、废旧易拉罐、塑料瓶、纸盒等材料,他们不但可以剪贴拼接,还可以画,可以做小玩具,做花瓶,做头饰,做学习用具等等,而潘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想象。
  就这样,在潜移默化间,学生懂得了原来美术是这么实用的东西,轻轻松松就能妆点自己的生活。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和表现会出现参差不齐状况,如果仅仅用语数外作为衡定标尺,难免出现一些“差生”、“后进生”。但在潘海深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为此,她根据学生性格、能力的差异,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她经常采用手把手示范、反复添加、修改画面的方法,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并表明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画好一点就是有进步了。潘老师感言:“每一个孩子都是璞玉,关键在于用爱来激励,用赏识的慧眼去识别,用爱心去精心雕琢。”
  她教的2000(2)班的郭正汇同学,因家庭因素,性格内向,有厌学情绪,还爱在课堂上捣乱,劝说也无济于事,很多教师都拿他没办法。但在一次手工课“创意剪纸”上,潘老师发现郭正汇同学做的手工很有创意,做出的机器人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的。于是,她抓住这个契机,不仅在作业展评时对他赞赏不已,夸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而且课后还又找他谈心,对其进步给予鼓励。科技节展示会上潘老师又特意选郭正汇同学做现场表演,他果然不负众望,用几张普通的白纸巧妙地制作出立体感很强、很别致的汽车和坦克,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后来参加柳州市小学生美术作品展,还获得了特别奖。
  “在美术课中,评价标准并不是统一的。”潘海深认为,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孩子,张扬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积极答问时,当他们大胆想象时,当提出怪诞可笑的想法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就是舞台。
  每一堂课,都是潘海深展示才艺的天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她利用各种教学用具,如幻灯、多媒体、手工制作等,结合教学内容,将课堂变成舞台、变成魔术室,让学生在欣赏、交流、尝试中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出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美术作品。
  “百花科幻工作室”是潘老师的美术工作室,它为学生创设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氛围。每周三、四、五下午的科技活动时间,潘老师在她的工作室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宣传节能知识、科学知识、美术专业知识,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孩子们一颗颗跳跃的心灵在这里找到了快乐的天地,一个个梦想从这里展翅飞翔。
  经过潘老师的苦心经营,“百花科幻工作室”里百花盛开,春色满园,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与关注。2007年8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促进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门委员会主任江泽慧女士、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苑郑民等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协调研组,在考察完“百花科幻工作室”后,给予高度赞扬。
  只需一支钢笔,一张纸,在信手涂画中很快就能得到充满奇特想象、图案丰富、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这就是让学生们着迷的黑白画!黑白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泛指用黑白两色进行绘制的任何绘画作品。它是以黑、白对比为造型手段,画面主题以黑、白形体的巧妙组合来 得以充分表现,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特色。而潘老师却巧妙地把它比喻为“一支钢笔的舞蹈”!她自编的《黑白画》系列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教与学的有效途径。经过训练,学生只需要准备一两支普通的钢笔、美工笔,即可画出蕴含着独特韵味的黑白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潜能、创作兴趣得到了提高,画面的完整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前,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是通过看电视、闲逛、泡网吧来打发校外的时间,学生的课余精神生活极其匮乏。针对这一情况,自2003年起,潘老师充分的利用“黑白画”入门快,消费少、视觉冲击力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势,结合科技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了以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一系列活动:画好“两画”——黑白连环画和黑白科幻画,通过“三线”——即学校、家庭、社区,培养孩子们的“四意识”——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对亲情的体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具有科技、环保、创新、法制意识,使学校、家庭、社区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两画”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们在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充满奇特想象的科幻画作品。如《海底新世界》《多功能农用机器人》《未来的太空城市》等,充分彰显个性与才能,科技、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有的学生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功能农用机器人》的作者六(二)班的马扬丽,过去她学习懒散,不做作业,是年级头号“种子选手”,她的作品获全国奖后就及时调整了心态,上课注意力集中,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张媛媛看了题为《我妈妈也是“刘慧芳”》的黑白画后,说:“我以前也认为我的妈妈没文化,看不起她,太不应该了!以后我要多关心妈妈,体谅妈妈!”很多班主任也连连说:“学习黑白画真好,学生能静下心思来创作,真是难得。”通过画“两画”,学生的业余时间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街角活动”机会大大减少,基础道德素养不断提升。
  在文惠小学,黑白画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创作并展出了大量作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频频获奖。2000年以来,该校100名多学生的黑白画在自治区、市、城区比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其中黑白科幻画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科幻绘画比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今,黑白画在柳州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在一些农村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黑白画、争当品优德高小标兵”的热潮。说到黑白画,忻城县安东乡的学生们激动地说:“潘老师教会我用一支钢笔画画,让我实现了当画家的梦想!”黑白画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尽情地描绘自己的蓝图。
  精心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教学成果显著,2003年,潘海深获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聘请,参加教育部立项通过的桂美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美术》(1~18册)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小学第六册第6课《巧制图样》、第7课《创意鱼剪纸》、第八册第16课《邮票上的图画》的编写;2005年,她又参加了《小学生成长记录册》二年级美术类的编写工作。
  丹青绘美图,心血育英才。潘海深正以辛勤的汗水,谱写着美术教育的新篇章,描绘着美术教育的绚丽画卷!
其他文献
近日,我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这位家长哭哭啼啼地数落他儿子几大“罪状”:不按时回家、成天泡吧、不做家务、顶撞家长等等。进一步了解后,我才知道这孩子是她早年收养的,过去一直把他当作亲生孩子一样宠他、惯他。后来,她自己又生了个女孩,并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女儿身上,忽略了对这个收养孩子的关心。男孩心里落差过大,渐渐变了……  对此我思考了很多,觉得在子女的教育引导方面,有几个问题值得家长们好好
期刊
教育的万能与无能    冉亚辉、易连云在《教育学报》上撰文说,当前部分教育理论局限于教育自身范围。在教育理论构建时仅仅听凭教育内部理念层面的逻辑要求,对于现实社会和教育以外的因素考虑甚少,此种教育理念不只是缺乏实践性。而且可能引起教育实践不相符而造成的深深的焦虑和压抑,从而给教育自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的理想教育观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完美主义教育观。完美主义教育观在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形
期刊
10多年前,李兆丰是北流市一位青年小学数学教师。当时他参加了“八五”全国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学科活动导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富有个性和特色,成效显著。很快,他被破格评定为特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后来他担任北流市新芝小学校长。依靠教育科研成长起来的他,依然应用教育科研实施学校管理。现在,新芝小学成为玉林市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李兆丰成为一位具有鲜明学校管理特色的小学校长。  在校长的工作岗位上,
期刊
[语文教学倡导简朴、凸显本色,是当前小语教坛讨论的热点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学薛法根在杭州所上阅读课《心田上的百合》的教学,就在简单、简朴、简洁上作了很好的尝试。]  师: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清新,题目非常有诗意,让我们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课题)  师:这篇文章的诗意不仅体现在题目上,更多地是体现在文章的语
期刊
我在参加广西新课改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及五地教改成果交流活动中,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一课。观摩这节课,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点点滴滴,渗入学生心田。  粗略一看,龙老师的课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多数听课者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根本就是一节常态课嘛!但细细
期刊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部分内容。它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曾以这个单元为内容,与其他教师深入研讨,积累了一些独到的感悟。    一、对单元主题图“深加工”,将教材“化蛹成蝶”    任何一本教
期刊
[教小学生读书,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然而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了吗?对华丽的文字容易读出感情,而对朴实、简单的文字能体会到深沉的情感吗?小学生们的容颜上似乎显现出感情了,但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了吗?在2007年广西“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的全国小语名师吴琳所上的《去年的树》一课以读代讲,一咏三叹,在如何引导学生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方面,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可以供我们借鉴。] 
期刊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学生观看圆明园废墟图,谈体会。)  师:这就是被英法联军毁灭后的圆明园。看着这荒芜的废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伤心、难过、悲伤、气愤……  师:带着伤心、难过、悲伤、气愤的心情,我们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析: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朗读课文的
期刊
新学年又开始了,心里充满了期待,可是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不上低年级的课了,面对刚刚跨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我该怎么做,学生们才会觉得美术这门课既多姿多彩又充满乐趣与情趣呢?  预备铃声响了,我准时站在一(1)班门口,看到兴奋的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有笑着抱成一团的,有嘻嘻哈哈讲小嘴的,有你追我跑玩“啪啪啪”游击战的,还有好几个在小声地互相提醒着“嘘,老师来了!”学校对他们来说可真是个快乐无比的地方呢
期刊
严丽萍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她有自己的教学追求:理念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快乐、发展为本;方式上,她采用“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充满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使学生的“自主、自信”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风格上,教学语言生动活泼,课堂氛围宽松亲和,学习活动自主灵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名师观摩课中,严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其教学设计值得探讨。    一、课例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