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奶粉配方注册制如期全面落地。
根据早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从2018年1月1日起,未取得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将不得在境内销售。
截至2017年底,食药监总局共受理批准一百多家工厂的900多个配方注册,这还不到此前数量的一半。
注册制的实施将改变国内奶粉市场格局,国产奶粉似乎逆袭有望。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似乎更适合形容它带来的影响。
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认为,研究中国乳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经济大形势着手,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来判断,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伊利、蒙牛、飞鹤、贝因美、君乐宝、合生元等多家国产奶粉顺利获批;美赞臣、惠氏、雅培等多家外资品牌也成功“注册制”闯关。
随着获批产品陆续亮相,奶粉行业回暖,但行业洗牌将加速。行业普遍认为,预计三分之二的品牌将被淘汰。
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泰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奶粉新政对乳品企业、特别是大规模的乳品企业是非常好的机遇。一方面,从目前市场上反映出的情况看,明显走向了有序;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对于贴牌奶粉企业也有一定的遏制。
根据行业统计,此前我国10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个别企业甚至有180余个配方。奶粉注册制新政自2018年1月1日正式执行后,贴牌、代加工和假洋牌将全部被清出市场,品牌数量缩水将超过一半。
据长江证券测算,以销售杂牌奶粉为主的三、四线城市婴童店占比近70%,所占据的市场约200多亿元。奶粉新政全面落地之后,贴牌奶粉企业将被淘汰,三、四线城市预估会空出150亿元左右的市场。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一片红海的情况下,三四线甚至农村市场中,国产奶粉也将与“洋奶粉”展开“贴身肉搏”。
在900多个获批注册的配方中,国内产品配方约占总数的80%,国外产品配方约占20%。
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伴随注册制到来的行业洗牌,可能会是国产奶粉“逆袭”的好时机。
刘兆彬认为,人均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升,以及中产阶级人群崛起和总体人口老龄化,加之新生代消费观的改变、二孩放开的政策背景,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起到拉动作用。
高級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奶粉生产数据和进口数据都呈现出明显增长,表明乳制品消费已经开始全面复苏。
“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对乳业发展存在利好。”刘兆彬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五部委发布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还有国家大健康战略、食品安全战略、质量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十九大提出的对实体经济的重视,都有利于乳业的发展。
机遇中的压力
不过从现在的注册数据来看,国内企业占据主导,而市场上“洋奶粉”份额依旧占有较大比重。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琳强调,国产奶粉如何抓住注册制这个机遇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国产奶粉依旧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累计进口乳制品182.29万吨,同比增长11.8%。其中,累计进口奶粉63.54万吨,同比增长23.1%。
宋亮估计,2017年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大约在90万吨左右,通过传统贸易和跨境进入中国市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概有45万吨。
随着国际大品牌的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格局将会被改变,国产奶粉品牌势必承压。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大品牌敏感度很高,并且人员、资金充足,冲击三四线市场,将给国产品牌造成一定压力。
对此,王振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内企业一方面应推进专业化,如贝因美成立25年以来始终没有偏离婴幼儿食品这个大的主题;另外一方面要全球化,进行国际上的合作,构建全球的产业链。
注册制将导致“小杂牌”奶粉退出市场,未来的国内奶粉市场争夺必然呈现出“洋奶粉”与国产奶粉大品牌短兵相接的局面。但无论竞争环境如何变化,质量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近日,全球乳企排名第三的法国兰特黎斯集团(Lactalis)和法国卫生部门联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7000吨产品,其中包括了中国大陆市场。
这次召回范围为2017年2月15日以来在兰特黎斯Craon工厂里生产的婴幼儿营养品。召回原因是这批产品有可能含有食品污染源沙门氏菌,可能会导致婴幼儿严重腹泻、胃抽筋、呕吐等。
对此,宋亮表示,沙门氏菌事件将改变国内消费者对于法国奶粉安全体系、食品安全体系的看法,也可能会改变消费者对于进口奶粉的认知。
刘琳表示,从公布情况来看,注册成功的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仍有不足。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以为拿到认证就一劳永逸,还要警钟长鸣,一丝不苟地将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下去。
刘兆彬也认为,企业一定要“迷恋质量”。而从德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来看,要做到精准的计量、精良的设备、一流的人才还有标准化的生产。
是故,受访专家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根据早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从2018年1月1日起,未取得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将不得在境内销售。
截至2017年底,食药监总局共受理批准一百多家工厂的900多个配方注册,这还不到此前数量的一半。
注册制的实施将改变国内奶粉市场格局,国产奶粉似乎逆袭有望。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似乎更适合形容它带来的影响。
乳业新时代
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认为,研究中国乳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经济大形势着手,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来判断,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伊利、蒙牛、飞鹤、贝因美、君乐宝、合生元等多家国产奶粉顺利获批;美赞臣、惠氏、雅培等多家外资品牌也成功“注册制”闯关。
随着获批产品陆续亮相,奶粉行业回暖,但行业洗牌将加速。行业普遍认为,预计三分之二的品牌将被淘汰。
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泰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奶粉新政对乳品企业、特别是大规模的乳品企业是非常好的机遇。一方面,从目前市场上反映出的情况看,明显走向了有序;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对于贴牌奶粉企业也有一定的遏制。
根据行业统计,此前我国10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个别企业甚至有180余个配方。奶粉注册制新政自2018年1月1日正式执行后,贴牌、代加工和假洋牌将全部被清出市场,品牌数量缩水将超过一半。
据长江证券测算,以销售杂牌奶粉为主的三、四线城市婴童店占比近70%,所占据的市场约200多亿元。奶粉新政全面落地之后,贴牌奶粉企业将被淘汰,三、四线城市预估会空出150亿元左右的市场。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一片红海的情况下,三四线甚至农村市场中,国产奶粉也将与“洋奶粉”展开“贴身肉搏”。
在900多个获批注册的配方中,国内产品配方约占总数的80%,国外产品配方约占20%。
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伴随注册制到来的行业洗牌,可能会是国产奶粉“逆袭”的好时机。
刘兆彬认为,人均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升,以及中产阶级人群崛起和总体人口老龄化,加之新生代消费观的改变、二孩放开的政策背景,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起到拉动作用。
高級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奶粉生产数据和进口数据都呈现出明显增长,表明乳制品消费已经开始全面复苏。
“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对乳业发展存在利好。”刘兆彬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五部委发布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还有国家大健康战略、食品安全战略、质量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十九大提出的对实体经济的重视,都有利于乳业的发展。
机遇中的压力
不过从现在的注册数据来看,国内企业占据主导,而市场上“洋奶粉”份额依旧占有较大比重。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琳强调,国产奶粉如何抓住注册制这个机遇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国产奶粉依旧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累计进口乳制品182.29万吨,同比增长11.8%。其中,累计进口奶粉63.54万吨,同比增长23.1%。
宋亮估计,2017年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大约在90万吨左右,通过传统贸易和跨境进入中国市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概有45万吨。
随着国际大品牌的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格局将会被改变,国产奶粉品牌势必承压。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大品牌敏感度很高,并且人员、资金充足,冲击三四线市场,将给国产品牌造成一定压力。
对此,王振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内企业一方面应推进专业化,如贝因美成立25年以来始终没有偏离婴幼儿食品这个大的主题;另外一方面要全球化,进行国际上的合作,构建全球的产业链。
注册制将导致“小杂牌”奶粉退出市场,未来的国内奶粉市场争夺必然呈现出“洋奶粉”与国产奶粉大品牌短兵相接的局面。但无论竞争环境如何变化,质量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近日,全球乳企排名第三的法国兰特黎斯集团(Lactalis)和法国卫生部门联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7000吨产品,其中包括了中国大陆市场。
这次召回范围为2017年2月15日以来在兰特黎斯Craon工厂里生产的婴幼儿营养品。召回原因是这批产品有可能含有食品污染源沙门氏菌,可能会导致婴幼儿严重腹泻、胃抽筋、呕吐等。
对此,宋亮表示,沙门氏菌事件将改变国内消费者对于法国奶粉安全体系、食品安全体系的看法,也可能会改变消费者对于进口奶粉的认知。
刘琳表示,从公布情况来看,注册成功的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仍有不足。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以为拿到认证就一劳永逸,还要警钟长鸣,一丝不苟地将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下去。
刘兆彬也认为,企业一定要“迷恋质量”。而从德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来看,要做到精准的计量、精良的设备、一流的人才还有标准化的生产。
是故,受访专家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