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和其他道路建设不同,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为其工程中有着许多辅助性设施,例如排雨管、电力电缆、路灯和广告牌等。这些辅助性设施造成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路基和路面施工的难度,同时又由于城市道路对人们交通非常重要,影响着城市的交通,因此,施工的时间不宜过长。笔者基于多年的市政道路施工经验,简单谈谈其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城市的交通行业也不断发展,市政道路工程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是一项与普通道路施工不同,它是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道路的同步建设,工期不能太长,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2 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2.1原因分析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整个道路路面完好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要铺设各种不同的管线,因而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直接关系到道路路基的稳定,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施工过程中超厚度回填、倾斜碾压、填土土质不符合要求,回填土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均会引起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压机械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大粒径块状物,妨碍土体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压机械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沟槽有积水时直接填土会引起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可能夯實,易造成沟槽回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整体稳定。
2.1.1路基、沟槽回填土沉陷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整个道路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要铺设各种不同的管线,因而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直接关系到道路路基的稳定,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回填土施工过程中超厚度回填、倾斜碾压、填土土质不符合要求,回填土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均会引起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碾压机械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大粒径块状物,妨碍土体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压机械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沟槽有积水时直接填土会引起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可能夯实,易造成沟槽回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整体稳定。
2.1.2 路面开裂、起砂、蜂窝麻面
由于水泥的安定性不达标,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在进行材料的配合时,没有按照标准来进行砂石、水泥等的添加,并没有按照操作的规程老浇筑混凝土等都会导致道路施工材料的不合格,影响施工的质量。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收抹压光,导致路面的结实度欠缺,有的路段在完成养护工作就放行车辆,使路面开裂或者脱皮。
2.2排水系统中管道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管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要选择质量较好的管道,保证有对外力足够的承受力,防止破损和接口的开裂。一些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没有做好管道基础的工作,导致管道不均匀的下沉,造成局部积水,甚至会造成管道断裂和接口处地开裂。管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接口处的施工质量差的话,很容易引起管道裂缝和局部松散,导致抗渗能力差,产生漏水。
2.3 检查井周边的路面出现下沉塌陷
市政排水工程的大多数雨水检查井都设在行车道上,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大多数情况下,检查井背宽度较小,回填夯实质量不易控制,压实度检查也很难进行。施工中如疏忽大意或监控不严,必然使检查井周边回填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检查井周边与路面衔接处出现塌落下陷,检查井变形和下沉,造成行车“跳车”现象。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使用。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的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要和施工人员做好技术较低,保持沟通。施工人员要严格的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要根据压实机械的吨位来确定回填土的铺垫厚度。在路基宽度内,采用水平分层施工方法。沟槽回填时最好采用分段填土,并分层流出高度等于压实厚度,宽度大于1m的台阶,在沟槽内要保证没有积水,然后再按照要求回填土。
3.2 管道渗水的防治
按照设计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管道地基的强度和平稳,在遇到不合格的地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土处理,以保证基槽有足够的承载力。选择有质量保证的管道,管材要经过相关的质监部门进行检测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接口处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接口施工,并保证接口缝的清洁工作,保证接口的紧密和结实。
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同时进行,不可在回填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与检查井衔接处砌筑前,管道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等管道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3.3治理方法
认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换土,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挖除软土层后用砂砾或碎石回填,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做好坑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一次开挖成功,必要时可在槽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施工。
所用管材要有相关单位及质检部门的产品合格证和材质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管材外观质量无缺陷。
选用质量较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接口缝内要保证洁净,对水泥类填料接口要预先湿润,而对油性的则应预先干燥后刷底油。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同时进行,不可在回填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与检查井衔接处砌筑前,管道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等管道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3.4 辅助性设施的问题防治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凸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误差,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出现的质量缺陷。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要提出加强盲道口道板安装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砂浆标号、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必要时可将所用砂浆的标号提高一个等级。
人行道上的路灯检查井盖板与道面高差超标,易产生绊脚现象。在人行道施工中,由于检查井盖板大,安装难度大,极易出现检查井盖板与路面高差超标现象,交付使用后,可能发生绊脚现象。施工单位要逐个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返修,直到达标为止。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市政道路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预防并采取措施消除的。因此,为了城市道路建设的工程更加完善,我们应当不断的提高管理、施工水平,加强施工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施工,严格遵守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标准,杜绝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春玲,朱国庆.浅谈市政混凝土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8,93(3).
[2]黄国章.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福建建设科技.2006
[3]市政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城市的交通行业也不断发展,市政道路工程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是一项与普通道路施工不同,它是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道路的同步建设,工期不能太长,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2 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2.1原因分析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整个道路路面完好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要铺设各种不同的管线,因而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直接关系到道路路基的稳定,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施工过程中超厚度回填、倾斜碾压、填土土质不符合要求,回填土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均会引起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压机械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大粒径块状物,妨碍土体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压机械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沟槽有积水时直接填土会引起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可能夯實,易造成沟槽回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整体稳定。
2.1.1路基、沟槽回填土沉陷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整个道路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要铺设各种不同的管线,因而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直接关系到道路路基的稳定,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回填土施工过程中超厚度回填、倾斜碾压、填土土质不符合要求,回填土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均会引起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碾压机械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大粒径块状物,妨碍土体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压机械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沟槽有积水时直接填土会引起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可能夯实,易造成沟槽回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整体稳定。
2.1.2 路面开裂、起砂、蜂窝麻面
由于水泥的安定性不达标,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在进行材料的配合时,没有按照标准来进行砂石、水泥等的添加,并没有按照操作的规程老浇筑混凝土等都会导致道路施工材料的不合格,影响施工的质量。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收抹压光,导致路面的结实度欠缺,有的路段在完成养护工作就放行车辆,使路面开裂或者脱皮。
2.2排水系统中管道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管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要选择质量较好的管道,保证有对外力足够的承受力,防止破损和接口的开裂。一些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没有做好管道基础的工作,导致管道不均匀的下沉,造成局部积水,甚至会造成管道断裂和接口处地开裂。管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接口处的施工质量差的话,很容易引起管道裂缝和局部松散,导致抗渗能力差,产生漏水。
2.3 检查井周边的路面出现下沉塌陷
市政排水工程的大多数雨水检查井都设在行车道上,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大多数情况下,检查井背宽度较小,回填夯实质量不易控制,压实度检查也很难进行。施工中如疏忽大意或监控不严,必然使检查井周边回填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检查井周边与路面衔接处出现塌落下陷,检查井变形和下沉,造成行车“跳车”现象。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使用。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的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要和施工人员做好技术较低,保持沟通。施工人员要严格的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要根据压实机械的吨位来确定回填土的铺垫厚度。在路基宽度内,采用水平分层施工方法。沟槽回填时最好采用分段填土,并分层流出高度等于压实厚度,宽度大于1m的台阶,在沟槽内要保证没有积水,然后再按照要求回填土。
3.2 管道渗水的防治
按照设计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管道地基的强度和平稳,在遇到不合格的地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土处理,以保证基槽有足够的承载力。选择有质量保证的管道,管材要经过相关的质监部门进行检测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接口处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接口施工,并保证接口缝的清洁工作,保证接口的紧密和结实。
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同时进行,不可在回填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与检查井衔接处砌筑前,管道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等管道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3.3治理方法
认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换土,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挖除软土层后用砂砾或碎石回填,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做好坑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一次开挖成功,必要时可在槽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施工。
所用管材要有相关单位及质检部门的产品合格证和材质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管材外观质量无缺陷。
选用质量较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接口缝内要保证洁净,对水泥类填料接口要预先湿润,而对油性的则应预先干燥后刷底油。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同时进行,不可在回填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与检查井衔接处砌筑前,管道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等管道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3.4 辅助性设施的问题防治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凸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误差,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出现的质量缺陷。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要提出加强盲道口道板安装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砂浆标号、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必要时可将所用砂浆的标号提高一个等级。
人行道上的路灯检查井盖板与道面高差超标,易产生绊脚现象。在人行道施工中,由于检查井盖板大,安装难度大,极易出现检查井盖板与路面高差超标现象,交付使用后,可能发生绊脚现象。施工单位要逐个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返修,直到达标为止。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市政道路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预防并采取措施消除的。因此,为了城市道路建设的工程更加完善,我们应当不断的提高管理、施工水平,加强施工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施工,严格遵守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标准,杜绝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春玲,朱国庆.浅谈市政混凝土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8,93(3).
[2]黄国章.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福建建设科技.2006
[3]市政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