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国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方方言的衰落。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出了建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号召。2015年6月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通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该比赛的宗旨正是发扬并保护日渐衰落的地方方言。
新闻关键词:保护方言/传承文化/创新
考场速写: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的启动,为的是让我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珍视方言,其实就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不响”“十三点”“赤佬”“事体”“今朝”……这些都是作家金宇澄的小说《繁花》中的常见词。这些词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似乎会给读者造成不小的困扰。不过令金宇澄没有料到的是,《繁花》这部用沪语创作成的小说却得到了不少非上海读者的追捧。
不只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中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都因运用方言表达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而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新闻关键词:文学方言化/打破限制/文化多样性
考场速写: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无法被别的什么语言代替。因为语言多样性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斑斓绚丽如春花一般生机勃勃。在文学创作中加入方言的元素,地方神韵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这无疑会拉近文学作品与方言使用群体之间的距离。
京片子、鸽哨、胡同、遛鸟……这些充满北京符号的元素出现在2015年贺岁档影片的大银幕上,对北京观众来说是兴奋的事。《老炮儿》自上映后,口碑爆棚,5天票房累计突破3亿元。电影里,“今晚吃馅儿,出锅有您的”“又蹭了”“你太拘气”等北京方言随处可见,大家开始借着《老炮儿》回忆童年,缅怀京味。此外,《老炮儿》甚至表现了北京话的代际差异,这背后是文化与人事的代谢,“新北京”的崛起。
新闻关键词:文化积淀/时代记忆/推陈出新
考场速写:电影《老炮儿》把北京方言推送到大众面前,连胡同里的一些大爷大妈也走进了电影院。在漫长的市井时光里,“老炮儿”这个词,从未像今天这样熠熠生辉。虽然时代在快速发展着,“新北京”也在逐渐崛起,但“老炮儿”的存在,仍在提醒着我们不要轻易忘记那些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
汪涵: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
2015年7月5日,在湖南工作了近20年的汪涵正式启动关于湖南方言调查的“響應”计划。该项目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与研究,初步预算为465万元,由汪涵全程资助。“響應”计划完成后,汪涵承诺研究成果将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
汪涵说:早在2010年,自己就想做一些有关湖南方言保护的事情,并一直为此努力;之所以将之取名为“響應”计划,是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在汪涵看来,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不论响声大还是小,都要有人来响应它,保护它。
微评:汪涵启动“響應”计划是看到了方言遗失。当乡音文化在地域的融合、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逐渐消隐时,抢救失落的文化成了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柯祎蓝、司圆直: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
2013年7月,一张“方言地图”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它以不同颜色的图标标注每种方言的所在区域。点击这些图标,人们便可听到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一个5分钟的小故事。
这张“方言地图”来自一个叫“乡音苑”的网站,创办者竟是两个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从2009年初创开始,到2013年4月正式上线,他们用这样一张“有声地图”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乡音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无力阻止这样的改变,但是我们希望保留住方言这份文化遗产。”
微评:方言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烙印,更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情感记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向这两位美国人学习,努力让中国的方言代代传承下去。
韩宽厚:十年潜心研究 保护府谷方言
在陕西省府谷县有一位六旬老人叫韩宽厚,他被誉为府谷方言的研究者,他十年磨一剑,只为保护被人们日渐冷落的乡音。
韩宽厚没学过音标,不懂得如何注释音标,再加上双耳失聪,这些让他在学习和研究方言上存在着极大的障碍。但他从没想过要放弃,他常说:“一件事,既然选择要去干,哪怕困难再大,也要干到底。”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把一本本厚厚的语法词典学透,将方言研究中最大的“绊脚石”给解决了。经他编撰的《府谷方言研究》一书为保护府谷方言做了很大的贡献。
微评:韩宽厚不畏艰辛,把自己心中的坚持化为一把利剑,最终为保护方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成功一途,没有坦途。如何能走向成功,唯有坚持。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只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还包含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无论是几亿人讲的语言,还是只有几千人能听得懂的语言,都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终结、一种传统的消亡、一种文化的灭绝,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消失。如果我们不加以传承和保护它们,任由一种又一种语言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便会遭受损害,文化的丰富性会逐渐萎缩,最后,人类将生活在褪色的文明中,这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微评:如果放任方言流失,那么方言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历史遗憾。我们已经有太多遗憾了,千万不要等到无处寻觅方言踪影的那一天,才为方言的消失扼腕痛惜。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国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方方言的衰落。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出了建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号召。2015年6月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通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该比赛的宗旨正是发扬并保护日渐衰落的地方方言。
新闻关键词:保护方言/传承文化/创新
考场速写: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的启动,为的是让我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珍视方言,其实就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不响”“十三点”“赤佬”“事体”“今朝”……这些都是作家金宇澄的小说《繁花》中的常见词。这些词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似乎会给读者造成不小的困扰。不过令金宇澄没有料到的是,《繁花》这部用沪语创作成的小说却得到了不少非上海读者的追捧。
不只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中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都因运用方言表达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而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新闻关键词:文学方言化/打破限制/文化多样性
考场速写: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无法被别的什么语言代替。因为语言多样性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斑斓绚丽如春花一般生机勃勃。在文学创作中加入方言的元素,地方神韵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这无疑会拉近文学作品与方言使用群体之间的距离。
京片子、鸽哨、胡同、遛鸟……这些充满北京符号的元素出现在2015年贺岁档影片的大银幕上,对北京观众来说是兴奋的事。《老炮儿》自上映后,口碑爆棚,5天票房累计突破3亿元。电影里,“今晚吃馅儿,出锅有您的”“又蹭了”“你太拘气”等北京方言随处可见,大家开始借着《老炮儿》回忆童年,缅怀京味。此外,《老炮儿》甚至表现了北京话的代际差异,这背后是文化与人事的代谢,“新北京”的崛起。
新闻关键词:文化积淀/时代记忆/推陈出新
考场速写:电影《老炮儿》把北京方言推送到大众面前,连胡同里的一些大爷大妈也走进了电影院。在漫长的市井时光里,“老炮儿”这个词,从未像今天这样熠熠生辉。虽然时代在快速发展着,“新北京”也在逐渐崛起,但“老炮儿”的存在,仍在提醒着我们不要轻易忘记那些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
汪涵: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
2015年7月5日,在湖南工作了近20年的汪涵正式启动关于湖南方言调查的“響應”计划。该项目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与研究,初步预算为465万元,由汪涵全程资助。“響應”计划完成后,汪涵承诺研究成果将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
汪涵说:早在2010年,自己就想做一些有关湖南方言保护的事情,并一直为此努力;之所以将之取名为“響應”计划,是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在汪涵看来,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不论响声大还是小,都要有人来响应它,保护它。
微评:汪涵启动“響應”计划是看到了方言遗失。当乡音文化在地域的融合、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逐渐消隐时,抢救失落的文化成了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柯祎蓝、司圆直: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
2013年7月,一张“方言地图”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它以不同颜色的图标标注每种方言的所在区域。点击这些图标,人们便可听到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一个5分钟的小故事。
这张“方言地图”来自一个叫“乡音苑”的网站,创办者竟是两个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从2009年初创开始,到2013年4月正式上线,他们用这样一张“有声地图”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乡音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无力阻止这样的改变,但是我们希望保留住方言这份文化遗产。”
微评:方言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烙印,更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情感记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向这两位美国人学习,努力让中国的方言代代传承下去。
韩宽厚:十年潜心研究 保护府谷方言
在陕西省府谷县有一位六旬老人叫韩宽厚,他被誉为府谷方言的研究者,他十年磨一剑,只为保护被人们日渐冷落的乡音。
韩宽厚没学过音标,不懂得如何注释音标,再加上双耳失聪,这些让他在学习和研究方言上存在着极大的障碍。但他从没想过要放弃,他常说:“一件事,既然选择要去干,哪怕困难再大,也要干到底。”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把一本本厚厚的语法词典学透,将方言研究中最大的“绊脚石”给解决了。经他编撰的《府谷方言研究》一书为保护府谷方言做了很大的贡献。
微评:韩宽厚不畏艰辛,把自己心中的坚持化为一把利剑,最终为保护方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成功一途,没有坦途。如何能走向成功,唯有坚持。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只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还包含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无论是几亿人讲的语言,还是只有几千人能听得懂的语言,都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终结、一种传统的消亡、一种文化的灭绝,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消失。如果我们不加以传承和保护它们,任由一种又一种语言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便会遭受损害,文化的丰富性会逐渐萎缩,最后,人类将生活在褪色的文明中,这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微评:如果放任方言流失,那么方言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历史遗憾。我们已经有太多遗憾了,千万不要等到无处寻觅方言踪影的那一天,才为方言的消失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