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韩国出版的第一本书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朋友最近来信说,那本《三国演义诗词鉴赏》(韩文版)在韩国问世后,颇受欢迎。那是我在韩国出版的第一本书,至今已三年了。欣喜之余,思绪翩翩。
  
  一
  
  《三国演义诗词鉴赏》是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亚细亚大学教授郑元基先生翻译的。我与他初次相识,是在1997年11月汉中召开的“中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当年,我们在起交谈,他的汉语口语说得还不很地道,不时地用手示意,让我说得慢一些。有些听不太明白的地方,干脆让我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工整的汉字解释。直到会意,他才微笑地点点头。他是一个有心人,凡大会上的发言,会后他都进行整理,不甚明了的地方,还一一请教。
  一天晚上,他提着一瓶红酒,几袋小食品,特意约我一同小酌,我们之间交流,时而口说,时而笔书,边聊天,边喝酒,仿佛像老朋友似的。临了,他把那一张张随手写的纸片都收了起来,还要再看看。他的诚恳、热情、勤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第二年的夏天,他从韩国给我寄来了一本书,题目是《关于八十年代以后(三国演义)研究倾向的考察》。里面涉及到了;(一)罗贯中籍贯问题;(二)成书年代的问题;(三)版本源流的问题。全是中国三国演义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说实在的,像这一类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在中国,也是圊于学术圈。何况是一位韩国学者,其难可知。但他搜罗之广、参考之细,令我十分惊讶,仅《三国演义》版本就列出1922年至1992年七十年间中国出版的原著、校理本、评点本和改编本80多种。为了搜集资料,他还到过上海、南京、北京和成都等地。他一上道,接触的便是中国学术界资深的学者,使他迅速掌握学术信息,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成为韩国研究《三国演义》最具优势的学者。只有少数人才能体现优势的价值,元基是其中的一位。
  元基几乎每年都到中国一次,行程往往安排得很紧,逗留天津,往往是一天半时。1999年夏秋之际,元基又来天津,我们一同逛书店。先到了大沽路古籍书店,又驱车赶到文化街古籍书店,买了好多书,他选书的面很宽,先秦的、唐宋的名家名作,明清小说,他都挑了不少。逛了半日书店,也没买上他想要的北京大学出版的《三国演义汇评本》。我家恰好藏有此书,于是赠送给了他。一上午在天津东南西北地奔跑,当回到住地,离他上飞机的时间已不多了。元基急急忙忙打理包箱,把新买的书往里装。箱子满满的,全是在中国各地买的书。我帮他压着箱子盖,好容易才锁上箱包,沉得几乎都提不动。他顾不上吃午饭,就匆忙直奔机场。
  十年里,他花费心血,推出了多部著作,让中国的古典名著的研究在韩国得以传播,我为之高兴,也不断收到他新出版的译著:《三国演义辞典》《三国志评话》等。
  我想一个学者的优势,就是在学术上追求,只有不断的追求,才会激发优势的力量。
  
  二
  
  原著《三国演义诗词鉴赏》在中国,也是一部颇受欢迎的著作。1995年3月北京出版社初版。八年后,做了较大的修订,2003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全书42万字。2010年1月新华出版社又推出最新的修订版。它对《三国滨义》的全部诗词进行了“释词”和“赏析”。“释词”部分有上千条注释,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即使初读三国的读者,也能借助解释,进而深入理解原著。有些难懂的词句,还引名诗名句来佐证,使读者举一反三,激发鉴赏能力。“赏析”部分,虽说每首诗都是单篇阐释,但都是把诗词同情节、人物和小说家叙事视角的内在联系,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
  2003年郑元基着手翻译我的这本著作《三国演义诗词鉴赏》。他说译成韩文后,为了适合韩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进行了缩编,有些地方还加上了他的见解,这也许是翻译的要求。
  元基韩文版《三国演义诗词鉴赏》的出版,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韩国的传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友谊,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李朝时期的韩国文学深受中国明清小说的影响,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朝鲜宣族二年(公元1569年)之前,《三国演义》已传人,并出现多种译本,是中国小说在韩国声望最高、读者群最多的一部。其影响之大,还在星州、南原、全州、东莱等地建了关王庙,把关羽当神一样崇拜。公元17世纪李朝肃宗时期,竟用《三国演义》故事,如桃园结义、五关斩将、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典故为科举试题,选拔举子,对杰出人才更是顶礼膜拜,有地方还建立了诸葛亮庙。
  当代韩国从1952年到1997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韩文《三国演义》译书达50多种,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李文烈先生的译本《三国志》,从1988年问世以来,销量达500多万册。还有小说家金弘信先生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将罗贯中《三国演义》加以翻译、评说。分成10卷本出版。中国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开播的第二年,韩国便开始播放。可见《三国演义》热在韩国长盛不衰,是郑元基翻译《三国演义诗词鉴赏》的文化大背景,也是成就他这样的韩国《三国演义》专家的文化土壤。
  元基是我最为密切的一位韩国朋友,又都从事《三国演义》研究,他为中韩两国文化的交往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唐代诗人杜荀鹤诗曰:“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同理,翻译诗词方面的著作比之散文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对《三国演义》诗词翻译的成功,令我钦佩。
其他文献
当今在西班牙各地依然如火如荼进行的斗牛节,已经跨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然而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斗牛形式,则诞生于18世纪初。斗牛之所以成为西班牙的国粹,可以说有两大缘由:一来是因西班牙本土盛产蛮牛,二来则是西班牙人的性格所致——他们热情的民族性,使他们与猛牛结成了难分难舍的悲剧性友情。    红布功夫    整场斗牛表演,三位斗牛士每人对阵两头牛,一般轮流上场,直至把六头牛
梦是什么?  《辞海》上说:梦是睡眠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认为,睡眠时如大脑皮层某些部位有一定的兴奋活动,外界和体内的弱刺激到达中枢与这些部位发生某些联系时,就可以产生梦。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历来对梦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各异:爱斯基摩人相信,在睡眠时人的灵魂离开躯体,到一个梦幻世界游历:印第安人则认为,梦与现实一样真实,醒后应尽快去做梦
元阳梯田No. 2    元阳梯田No. 3      元阳梯田No. 4  元阳梯田No. 5  我喜欢摄影,不仅是因为它好玩,更主要的是通过相机快门记录光影变幻瞬间的心灵驿动,完成一次次心灵的诉说,把激荡于心灵的感受诉诸画面,把精神层面的东西解析为光与影的实在。摄影是用心在默默地诉说。  我说摄影就是“玩”,但玩也要“玩”出个样儿。“玩”的时候就要拿它当回子事,要弄懂怎么玩,怎么玩好。因此说“
不了解托尔斯泰,就不能认为自己了解祖国,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文明人。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    莫斯科河附近的托尔斯泰街26号,是一座美丽的草木葳蕤的庭院,越过临街的雕有花纹的木围墙,可见一栋橘红色的两层楼的木板房。院门口镶着的一块小小的铭牌上刻着如下俄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作家1882至1902年在此居住。”  这位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拉皮文县的波良纳庄园的大文豪,虽然是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器物中,
最终,2020火星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登陆地点。美国宇航局曾考虑了8个登陆地点,其中一半是可能保存着古老生命迹象的地方,包括以前的湖泊、三角洲及有证据表明水和沉积物长期存在过的地方。其他可能的登陆地点包括较为古老的岩石,水曾经在这些地方以地热泉的形式冲出火星地壳,这些地热泉很久以前可能有兴旺的生命。最终选定哪一个作为登陆地点,将决定火星科学的研究方向。2017年3月,科学家在一次研讨会
看到“运动竞技”四个字,你的第一反应还是奥运会吗?未免有些无趣哦。赛场上一本正经的面孔,代表着高水平,却不免少了一丝乐趣;赛台上汗水涔涔的比拼,传承了老精神,却少了一份新奇。接下来的新奇之旅,让我们一睹世界各地玩乐达人的“雷人”竞技。  对地心引力说“不”——爱沙尼亚·玩转360°大秋千  摇摇荡荡的秋千是我们儿时的最爱,但您是否曾幻想过能被人用力一推,秋千载着自己高高扬起,甚至高过了头顶的横杆?
译\丁永明    不妨这样来看待这件事:如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用头发做的,他也一定想让它挤入美国密苏里州独立市蕾拉·科胡恩的博物馆里——倘若蕾拉还能找到空地方来放它的话。事实上,馆长兼美容师蕾拉·科胡恩的这间小小的“头发博物馆”已经被1000多件古色古香的发编艺术珍品所充满,它们当中有花环、戒指、还有十字架。有一次,科胡恩将一些藏品拿到外面去展览时,一位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这些东西竟会是头发做的,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出生于法国南部与西班牙接壤的山区小城锡布尔一个工程师家庭,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巴黎。他从小就接触音乐,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188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在音乐创作上就爱标新立异并追求崭新的音响效果。他在精神气质方面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等人的影响。通过自己努力,他使法国音乐从瓦格纳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受到德彪西的革新思
印章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符号标志,在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文牍、典籍、信札、书画上,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印章,不但印文各异,印体的材质和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它们不仅是一种个性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印章起于何时?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从文献资料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经有了关于印章使用的记载。那时的印章通常称为“饰”(音同玺),有官钸、私钸之分。在现存的六千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