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飞止 春江争游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增的山水师黄子久家法,与清初奉为正宗的“四王”画派属于同宗,然他的“名山胜景,必确有其处”,同当时的摹古风尚又截然不同。惜其山水真迹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无法欣赏他的山水画意境。《淮城信今录》还说他绘鸭“是应酬俗下”,此话未免有些偏激,殊不知这正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出他对家乡的热爱。据段朝端《淮人书目小传》载:世人将他的麻鸭画和边寿民的芦雁画及朱的牧牛画并列,称为“淮产三绝”。
  《春水双鸭图》扇,现藏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此扇写碧水一泓,水草一丛,两只麻鸭,曲颈挥掌,游戏水中。此图以草书作画,运笔如急风骤雨,一气呵成,任意挥洒却法度十足。笔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动势,显示了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春江水暖,凫鸭争游。特别是所写麻鸭,那圆圆的眼睛、有力的曲颈、翘着的尾巴,都具有装饰趣味且神完气足。画家非常熟悉麻鸭的“饮啄飞止”,熟悉江淮一带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故所写物象都生气勃勃。画上题句云:“甫里先生墨,吾久亦爱之。传神翩以至,如此碧阑时。”此“甫里先生”即唐代文学家陆龟年。落款为“甲戌夏后四日,为叙翁先生雅鉴,素石张增写于淮阴客舍。”此“甲戌”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下钤“张增”赤文印,“素石”白文印。
  《荷塘双鸭图》,现藏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此图所写荷叶、莲蓬、红蓼、溪水等简约有致,生机勃勃。画面中央的两只麻鸭,一只昂首啄咀红蓼,一只缩颈似在休息。一静一动,巧妙配合。此图用重墨染出的的尾部翘羽,弯曲有致,颇有装饰效果。特别是鸭身上湿漉漉的羽毛,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有刚出水的感觉。
  此图虽写秋荷,但丝毫无衰败之感,使之与红蓼相互呼应,富有艺术效果。画上题诗云:“莲子青青莲叶黄,白苹红蓼满池塘。家凫饮喋横秋宣,不羡征鸿得稻苍。”落款为“甲辰七月素石张增八十有一并题。”下钤“张增画印”白文印、“素石道人”赤文印。此“甲辰”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此时作者已81岁,故而画风老辣,苍劲有力,自然生动,遒逸奔放。
  张增的生卒年月不详,以至于众说纷纭,谬误流布。如有的把他当作乾隆年间人士,但这幅《荷塘双鸭图》上有明确纪年,又有作者时年“八十有一”的题记,据此可以推算其出生年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依据。经推算得知,张增应是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而卒于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的某个年头。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嘉庆道光年间是其书画创作最旺盛的时候。
  《淮城信今录》讲其“四十岁来吾邑”,由此说来,张增早年出游京师,在京客居成亲王府。于嘉庆早年离京,后到淮安定居。在淮安以卖画为生,有时也叠石造林和盆景制作。他在淮一共生活了40多年,历经嘉庆道光二朝。张增的画大都以高邮湖水乡为素材,描绘了江淮一带美丽景色,在麻鸭图上取得出色成就。
其他文献
2012年春,过云楼藏书横空出世,成为这一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中的最大亮点。然而,关于这批珍贵古籍的研究、讨论、竞价、争夺、归属,却给这本就难得的藏品赋予了更多的传奇。
期刊
“书以创造独立为贵,然舍法便不是书。”这句话是我在课徒时经常给学生们讲到的。大抵是须先有法而后可突破前人藩篱。历代大家几乎都从师法传统开始,然后再沉潜用功,才会有所建树。  蔡显良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出于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来到我这里攻读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南艺上学时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做学问上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感悟力,在技法上勤学苦练。日见其长。自2007年
期刊
单从字面而言,“画院”这个名词多少带有点儿古老的气息。实际上,作为体制内的产物,在当今市场火热的背景之下,国有画院是否“沉得住气”,对其生存来说非常重要。当然,要“静心”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该守怎样的“旧”,该创怎样的“新”,有关画院的现在和将来,业内是如何评析的呢?  没创作就没前途  赵榆(中国国家画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我是1989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的,当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有关
期刊
说起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画院,这可真算上是只有新社会里才会有的新生事物。其实,画院这个名词历史悠久,不过我们原先知道的所谓画院却是存在那遥远的宋朝,而且是紧靠着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身边,仅仅是为爱好绘画艺术的皇家服务的专门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画院是为了要让那些身怀绝技的老画家在免除后顾之忧的同时,能让他们将身上的艺术传承下去,所以依靠画院这样的机构,将他们集聚起来,发挥各人的特长。记得我小时候,
期刊
片片泛黄的纸页、本本经久的沉淀、丝丝灰尘的余味、部部文明的精彩。古籍,书写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藏书家,传承着古籍背后的厚重。藏书是一种执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期刊
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89000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页)酬钱??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见到了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页千金。民国
期刊
有人曾说,在中国古代,只有“藏书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收藏家,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确,翻开中国传统收藏史,我们不难发现,书籍,这一看似再寻常不过的物品曾是中国传统收藏家的最爱。  而在当前的收藏领域,古籍善本也是门槛最高的收藏门类,其极强的专业性,似乎非大学问家就无法“染指”。古籍,可谓真正的收藏之巅。  书籍:传经载道 敬惜字纸  中华民族是以圣贤文化为其特征的,
期刊
呜呼!哀哉!  倾巢之下焉有安卵?  日军侵华,过云楼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何况在1907年极力促成日本三菱财阀岩崎氏抢购陆氏宋楼的岛田翰,早已遍访江南藏书众家,其对过云楼更是虎视眈眈。此公亦曾向岩崎氏修书一封,上列过云楼之珍藏古籍,并言及交付定金之事。  文贼觊觎虽终未得逞,但向来秘不示人的过云楼藏书,为何岛田翰能详列其藏。岛田翰之狼子野心不免令人不寒而栗,过云楼也再无宁日。  果不其然,1
期刊
6月4日20点20分,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拍卖厅,北京匡时2012年春拍现场人潮如海,藏家、业内人士,多家拍卖公司的老总、业务主管们悉数到场。此时场内“明遗民”书画专场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乎每一件拍品都要经过一番拉锯战才能落槌,激烈而胶着的竞价使得原定于20点30分开始的“过云楼”藏书拍卖不得不推迟。最终,“明遗民”书画专场取得了100%成交的佳绩,也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休息10分
期刊
过云楼是万千藏书家心目中的圣殿,过云楼藏书是中国古籍善本收藏界的翘楚。这部伟大的收藏传奇如何演绎发展,这个家族的爱书热血如何铸就传承,而这一切又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