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一个习惯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证明,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记得小时候,祖父常拿家训提醒我:尊先贤忠恕一心,教儿孙耕读两行。耳濡目染,脑子里烙下了“耕读”二字。后来,上小学、中学,书读多了,对“耕读”的理解也发生变化。我的读书与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祸与福
  细想起来,我的读书是付出过代价的。
  说一件小事。1966年,我高三毕业,可是不巧,大学停止招生。我只好到果林场“插场”。那是1968年的秋天,正是瓜果成熟的季节。我负责看管有2000多棵苹果树,1000多棵梨树,几千株葡萄的果园。那天,我在高高的瞭望塔棚上值夜班,拿了本刚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林海雪原》,看了起来。那年头,书很金贵。能看的、让看的、能得到的书少之又少。我很快被书中人物情节深深感染而沉浸其中。外面起风了下雨了,我全然不知。月黑风高,小偷来了。一伙人拿着床单铺在树下,使劲摇晃,成熟的果子纷纷落地。一会工夫,千斤苹果和梨不翼而飞!天大亮,一夜没合眼的我回到场部,才知道果子被偷了,这下我惹祸了。没得商量,领导决定,要我在大会上当众检讨,并在我24元工资里每月扣10元,扣完200元为止。奇怪,这次“打击”非但没让我“接受教训”,反而增添了我读书的兴趣。那时,只要听说谁有一本新书,我都要想方设法借来一读。自己省吃俭用攒的钱也花在买书上。更为奇妙的是《林海雪原》里的少剑波、杨子荣成了我心中的偶像,也拨动了我当兵的念头。1969年2月,我如愿被招入伍,来到北京卫戍区。知情的人调侃说我“因读书而惹祸,又因祸而得福”。
  要说“得福”,那是不假。到了部队,正赶上读书热潮。我在战友中算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除了自己读书读报,还帮助辅导别人读书。当时读得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这不读不要紧,一读,就放不下。我不仅读,还做笔记,联系实际,同大家交流。《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深刻感人,明白易懂,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让我记住了干一行爱一行,党叫干啥就干啥,甘当党和人民需要的螺丝钉;让我坚定了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身的信念;在我心中树起了学英雄精神创时代业绩做合格接班人的丰碑。在部队农场,我面对困难不退缩,学会了推独轮车,插秧,割稻,培养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宣传岗位上,我牢记宗旨不动摇,背着背包下连队,风风雨雨在基层 ,认真调查研究,在发现问题中找题目,在解决问题中出文章,一篇篇报道接地气,在各报刊发表后受到大家好评。我很快成为“军营明星”,还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受到表彰。更重要的是,我从一代伟人的教导里真正学会了如何做人怎么做事,从英雄身上从前辈的言行中读懂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得与失
  读书学习是需要时间的。为了读书,我比别人少了许多谈天说地吃喝玩乐的时间。渐渐地,别人觉得你“清高”“自满”,也会被认为“不会来事”“情商不高”。我知道,友谊如同健康,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感到痛苦。我能经受任何痛苦,但不愿失去友谊。确实,为少有时间“交朋友”“处关系”我痛苦了好大一阵子。我搞不懂,为什么偏偏我时间那么紧,人家为什么有大把大把时间喝茶聊天。痛苦归痛苦,我自“恶习”不改,一有时间就拿本书读一读。部队领导看我快成“书呆子”了,决定送我到报社学习。正巧,《人民日报》要找人帮助工作,于是一拍即合,我去了人民日报文艺部。当时贺敬之是党支部书记,我读过他的《回延安》,心存敬畏。指导我的老师蒋荫安是我的同乡,虽外表严肃不苟言笑,但说起话来也很亲切。他爱抽雪茄,样子很酷,自在潇洒。可当他读书或编稿子时,一改常态,不仅心无旁骛,而且不允许他人干扰。他手把手教我写稿子改文章,很快,我的稿子在本报发了,在别的报刊发了,心里美滋滋的,可他依然“老学究”的样子,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一天,他拿了一张写满字的稿纸放在我的面前,说:“有时间到报社图书室看看这些书。”我仔细一瞧,长长一串书目:鲁迅《呐喊》,曹禺《雷雨》,茅盾《子夜》,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司马迁《史记》,司汤达《红与黑》,雨果《悲惨世界》,海明威《老人与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泰戈尔《吉檀迦利》,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列夫 ·托尔斯泰《复活》,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他还说,不著急,慢慢读,这些书在外面看不到,我跟他们打过招呼了。我虽不能完全明白老师的用意,但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那时的人民日报社就在王府井,为了不浪费时间,多读点书,我竟然没逛一次大街。尽管这样,这次读书“突击战”还是没有完胜。有些书看得认真,有些书只是草草一读,至于读书笔记也很潦草。后来报社要调我,可部队又不放。于是我便离开了十分难得的学习环境。然而,这次“偷读书”,在打开了另一扇窗的同时,也无意中让我尝到读书的甜头增加了我的读书紧迫感。回部队不久,就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似乎“死”了的心再一次“复活”了。经过反复争取,也是机缘巧合,我最后得到了参加考试的名额。虽然复习时间短而又短,但由于平时工作中的学习和在报社那段时间的读书和知识积累,还是“占了便宜”,顺风顺水地考上了大学,如愿地进入汉语言文学系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轻松自如,得心应手。记得在西方文学史课程考试时,有道论述题,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竟一口气写了满满三大张纸,其中还有好几段引文。阅卷后老师惊诧不已,在课堂上还大大夸赞了一番。记得在毕业前写毕业论文,我想到早就读过并写了读书笔记的《子夜》,于是写了《略论“子夜”的结构艺术》,导师严家炎给了很高评价,而且亲自推荐,在《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这一个个意外之“得”,恐怕正是缘于我之前的时间的“失”,是那时花费时间读书换来的。时间如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读书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知识装进脑子里,早晚会有妙用。   苦与乐
  大学毕业后我再一次上岗,还是老本行,从事媒体宣传。但情况变了。到了报社,工作千头万绪,家庭负担也重,读书的时间相对来说,也少多了。少,不等于没有,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书。结合工作读书,根据需要读书,积累知识读书,为了修养读书,这一来二去,书也读了不少,自身也不断得到“充電”。
  画报宣传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画报专题要图文并茂,照片要好,文章要妙,不下功夫还真不行,而且常常是“功夫在专题之外”。这题外的功夫依然是读书,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有样的书,这段时间,读书已成为我的“乐趣”。每次出差,带上两本书,在飞机上,在火车上,读一读,真的很开心。而每次采访,总是晚上座谈了解情况,理出思路;白天接触实际发现惊喜,拍出照片;途中消化见闻构思文章;回京后调整完成稿件。
  书读多了,知识积累丰富了,有时遇到一个“刺激”,便会思如泉涌。记得一次在山东采访,其间参观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听馆里播放陈毅洪亮的声音:“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遍遍,越听越激动。当晚,闭门不出,连夜疾书,一口气写了近万字的《小车推动历史》,痛快至极!回京后,解放军画报用十多个页的篇幅刊出这一专题,解放军报用整整一版登出全文。了解我的同事们常开玩笑问:“你脑子怎么那么好?一个专题,很快就想出点子,写出稿子,拍出片子,是不是电脑啊?”其实,读书学习就像往电脑里存储信息,有用的信息越积越多,并且归类综合,条分缕析,用起来自然很方便。就像打开电脑,稍一点击,悉数出来。
  读书,最怕干扰。而最大的干扰就是思想的干扰。以为读书无用,金钱万能。20世纪90年代,出现全国性的读书退潮。据统计,全国人均每年购书约5分钱。冰心老人曾大声疾呼:“决不能让堂堂一个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大地,在21世纪变成一片广阔无边的文化沙漠。”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1994—1997《金钥匙读书工程》,拿着金钥匙,我到了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四新华书店,新街口新华书店,海淀新华书店,魏公村新华书店,建筑书店,工具书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读者服务部,世界知识书店,还有位于西绒线胡同的新华书店内部书店等。方便地优惠地读到或买到许多好书,受益匪浅,也增添了很多乐趣。
  书读多了,乐。可书买多了,也苦。没地方放,不苦恼吗?还是刚退休那会儿,我还专门向单位租了一间屋放书,后来单位统一调整,必须搬走。扔吧,舍不得,不扔,又没处放,苦不堪言!虽然捐献了不少,但还是有割舍不了的一些书,跟着自己,一起挤不大的空间,多少也侵占了家人的利益,听到埋怨,只能发出“苦恼人的笑”应付了事。
  退休老人的读书应该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书可以自己挑选,读深读浅可以自己掌握,写点什么读后感可以自己决定,“随心所欲不逾矩”,何乐而不为?只是老了老了,方才真正明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如果早点悟得此道,那该多好!
  我想,我们几乎都进过考场,可真正的考场却在人生征程中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几乎都读过书,可真正的读书不是应该在养成的习惯中生出根发出芽开出花结出果吗?
  作者系《解放军画报》总编室原主任,《解放军报》技术4级高级编辑
其他文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八十岁了,走过了人生旅途八十年的历程,八十年中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足迹和真实的写照。经历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财富。  就我的经历而言,学习、读书、思考是我八十年经历的主旋律。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读书总是使我精神愉快!  记得在小学时,我非常喜欢文学,语文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介绍了许多古典诗词,使我受益匪浅。老师介绍了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死去方知万事
期刊
2018年盛夏,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鹅湖书院研究员王立斌老师,应三门峡召公祠甘棠苑主、甘棠书院院长吴启民先生邀请,和我们在甘棠苑聚会交流,就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意义,召公“敬德保民”廉政爱民思想文化源流的现代发扬做了深入探讨。很多真知灼见在亭台掩映,曲水流觴中碰撞升华。  甘棠书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风景区内的“甘棠苑”,是在原遗址上重建的,这里曾是陕州古城千古称颂的历史佳话“甘棠遗爱”“召公勤政”的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吴凤鸣)8月25日,由文萃堂读书汇组委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开国大将张云逸诞辰纪念暨《张云逸传》读者座谈会在中新华文化金融创意园内中共党史美术馆(筹)举行。该座谈会由中新华文化创意园、新閱读杂志社协办,中泰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大红陶瓷有限公司支持。大家齐聚一堂,缅怀开国大将张云逸同志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学习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张云逸
期刊
8月21—25日,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暨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以下简称图书节),以及第9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顺义)同时、同地举办,为国际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打造一场全球版权贸易和全民阅读的盛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参观展会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
期刊
“我缓缓闭上眼,眼前自动浮现出两年之间的那些人、那些事:从开罗机场丢失行李的那个清晨到现在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不断回放,埃及大游行的呼号好像早就过去,又仿佛刚刚还在耳边。这场中东爱情故事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又好像还没到来。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好像刚刚开始。”  从初见倾心,到最终相忘于江湖,这封端木嘉佳的爱情告白书,在中东动乱的纷扰中显得格外动人。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纯粹的爱和一场惊心动魄的
期刊
作为儿童小说,好看是第一位的。《黑桑》开篇就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恍如世外桃源般,令人心生向往。阿爸要外出打猎了,阿妈一早就准备好香喷喷的米饭团和熏肉。小主人公柳金眼馋得吮手指,却懂事地让给阿爸吃。一家三口相亲相爱,字里行间都透着绵绵深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山村猎人家的生活场景是陌生的,但这家人相互关心、照顾的感情却与自己的家庭无比相似。这种陌生中的熟悉,是很能吸引孩子们的。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我也70岁,我与新中国同龄,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感谢祖国给了我这么安宁的美好生活,给了我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广阔平台,使我从普通女孩成长为共和国将军。  回首成长的历程,读书学习是我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那些好书教导我如何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书给了我丰富的科学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的中学时代,全国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雷锋。那
期刊
王诺诺,青年科幻作家,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剑桥大学环境经济硕士,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第一届“冷湖奖”一等奖得主。王诺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地球无应答》,从基因、数据、时空等多个角度,置身未来反思现实,思考我们与自己、科技、宇宙的关系,表达对隐私、社会关系、星际移民的独特观念。中国科幻文学的兴起和“走出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刊记者采访了“90后”科幻新星王诺诺。  《新阅读》:您
期刊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2014年8月成立,由线下活动和线上平台组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线下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面向各类读者开展了数百场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倡导全民读书的重要阵地。2015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成立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专门负责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各项工作。短短几年,人民出版社读书会逐渐彰显出主题阅读的引领作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支持。下面重点谈一谈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在主题阅
期刊
我与新中国同龄,书伴一生,一生以书为粮、药和师友,书给了我不断前进的方向、动力和路径、方法。  书让我懂得了爱与恨  书让我首先懂得爱什么、恨什么。小时候看得最早的书是《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可能是县、乡给村里配置的,我给有贞伯父家写信时常到他家里,见有几捆书,我就挑着借阅。毛泽东少年壮志报国、苦读奋斗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心里。在苏联反法西斯抗战中,女英雄卓娅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