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的慎思践行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rne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在我区教研员的引领下,我们一直提倡“研读教材、落实课标、践行课堂”这样一种踏实的研和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教研氛围的引导下,我们对《植树问题》这一经典课例做了研究,并在课堂中由我来执教,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是成功的。下面跟大家做以分享:
  一、整合例题,使学生凸显对一类问题的对比思考
  我们数学教材中对植树问题共有3个例题:概括起来就是: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然后题中的括号里说明:“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封闭的圆形边上栽树,即为一端栽,一端不栽”这样3个例题。以往我们都是一个例题一个例题的教,在每个例题教完后,还要一节课来对几种植树类型做对比。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都有制约。通过对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分析,再结合对课标的解读,以及我们学生实际的能力,首先我们就对3个例题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
  首先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接着问学生,能解答这个问题吗?当然这个是难不住学生的,根据二年级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学生自然知道这道题目是利用除法的含义来解答的。
  在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阐述有这样几句话:“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以课标的理念为导向,给同学们呈现下面图示并结合语言:我市规划局对新城区某区域路段的考察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同学们观察3种路段的情况。学生能够发现并表达出,有路灯的地方就不能栽树,也就突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两端都不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这样在对比中有联系也有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植树情境。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
  接下来请每位同学自己尝试着每隔5米栽一棵来画一画,老师就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说要画的时间长点,100米里面可有20个5米呢?就学生感受顺势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方法,把100米变成小一点的数据来研究。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注重了从实际问题入手,注重了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局部的手段。也是为下一个环节中能结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更好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理解中感知并建立起植树这样一类问题的模型。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构建一类问题的模型
  整节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是离不开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再到全班的汇报、补充、提问、质疑中完善学生的思考。
  学生把画图和写式子相互结合进行了汇报.式子如下(图见下面):一端栽一端不栽就是20÷5=4(棵),两端都栽就是20÷5+1=5(棵),两端都不栽就是20÷5-1=3(棵)。此时我们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就有必要突显出来。“请同学们观察三种路段的植树棵树的算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看谁发现了。”那就是都有20÷5=4这步思考,顺着学生的板书和交流,老师引导思考: 20÷5=4在题意中是4棵吗?我们由一个数量单位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考。20÷5=4是指20里面有4个5米,也就是应该有4段啊,怎么就成了4棵呢?也是由此在“數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中点段的对应,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考,从而清晰的理解一段对应一棵数,一段对应一棵树。理解“段”转化到“棵”的数学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模型的内涵。(见下图)当一端栽,一端不栽:段数=棵树;当两端都栽树时,到最后一棵树,没有一段间隔与之对应,所以两端都栽:就是段数+1=棵树。当两端都不栽树,最后一段间隔对应的是路灯,不是树,所以就要段数-1=棵树。
  当学生能借助“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建构起对“植树问题”的三类模型。在老师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和思考,经历了建立模型的整个过程。真正的把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是真正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关注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并提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尊重主人思维,课中多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的能力。比如:全班交流中问:“哪个小组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有评价有补充的地方,来解释一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不断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整节课看,老师组织引导中再给予热情的赞扬,孩子们学习的有效性就会更充分的得到展现。
  当课尾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植树问题这样的点段模型的情况,在哪里见过呢?孩子们回忆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每天上操站队中的一列或者一行中就有,公交车站牌和每站间的距离,路边上安装的路灯,锯木头,上楼梯等实际问题。至此,带领学生在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中继续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继续渗透划归思想和模型思想的逆运用。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回看全课,我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在学习中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融合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感悟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其他文献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介入的时机  1.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  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孩子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向老师进行求助。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要适当进行介入。但是,在介入的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地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是应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加以引导,将问题抛回给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介入的目的。这样的介入对孩
期刊
一、激趣倡读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拿起一本书,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这对于那些刚开始阅读的学生特别有效,只要求他们拿起书阅读,什么任务也不附加,任何问题也不留下。  当学生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书籍,使他们愿意亲近书籍。我了解到班上一部分男孩喜欢百科类的书籍,就向他们介绍如《世界之最》《难解的科学之谜》等等,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
期刊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培养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必要支撑。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从心底敬畏,从而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教师进行不定期的的培训,或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迎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期刊
和乐的课堂,不仅有和谐与愉悦,更有启发与思考。“启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广度、深度。  一、启中有环境,思后能致远  一个班级的孩子要学习,既要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要构建好和谐的人文环境。虽然,自然环境是外在的,但也是必须的。在一间教室里,图书角里书籍琳琅满目,学习园地里书香四溢,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启发孩子读书、学习,孩子们能不为之所动吗?  当然,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我
期刊
鼓励阅读,积累课外知识  1.增加课外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几句诗歌道出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的确,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头脑中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再巧的孩子也难写出生动的文章来。因此,只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才能奠定学生习作的基础。因而先从阅读的数量上着手,激发学生读的兴致,使说话先有材料而再求质量
期刊
一、开发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其次,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学中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期刊
一、 引言   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和思维的最基本工具。因此,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非常重要。倾听是感知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并作出准确回应。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通常应从学前阶段开始,因此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3-6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语
期刊
数学是一门注重知识“环环相扣”的特殊学科,如果其中一个“环”掉了,那后面的学习就很困难,难以有收获。这对于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叛逆期的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上有的知识链断开了,现在听课听不明白,思维跟不上,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出现“对着干”的行为。那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把学生的心思吸引过来,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享
期刊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more indispensable for people to study English. So the English edu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But the solutions of improving thei
期刊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只有通过语言的建构才能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才能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文体意识培养的过程恰恰就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学生在文章写作和阅读欣赏中对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是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以及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