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法界观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应几位宗教界朋友之约,专程来到自古称为“秦陇之枢机,金城之锁钥”的丝路重镇靖远,参观地处靖远县城东的道教圣地法界观的一个庙会。白天,方圆几十公里的善男信女们摩肩接踵,来这儿焚香祈祷国泰民安,紫霄殿前香烟缭绕,馨鼓之声不绝于耳。这个法界观,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初期,由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敬德亲自监修。随着朝代更替,法界观历经兵燹,屡建屡毁,宋代重建为“天地坛”。元末为避战乱,迁至县城东南的东教场沟,更名为“法界殿”。明清时代,法界观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十年动乱”期间,法界观遭到空前劫难,几乎彻底被毁。党的十三届全会以后,为了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根据信教群众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信教群众自筹资金,将法界观迁回唐代原址重建,成了靖远县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傍晚,前来进香的信徒渐渐稀少,我们在几位居士的陪同下,参观了紫霄殿。殿堂里摆满了法桌、法椅和各种法器,一尊三天圣母的彩塑圣像,高高地屹立在法坛上。仰头瞻望,三天圣母衣裾飘拂,如立云端,面庞端庄慈祥,含颐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据陪同的居士介绍,三天圣母就是二郎神杨戬的生母。瞻仰完圣母像,我对殿堂里摆放的三张法桌和七把法椅产生了兴趣。我参观过不少寺庙道观,很少见到法界观这样规模的法桌和法椅。法桌上盘龙卧虎,雄狮仙鹤共处,法椅上龟蛇相交,背靠三鼎,都有海水、祥云环绕。那宽大厚重的造型,古朴典雅的风格,色彩艳丽的装饰,透出一种古风古韵,颇有点明清时代的气派。
   听说法界观保存着几尊明末清初时的神像,就请居士指点。在法坛上,供奉着许多神龛,高不过两尺,都用各种彩绸装饰。揭开神龛的帘子,里面都供奉着道教的各路神仙,其中的法王菩萨、大圣母娘娘、八蜡虫王和送子娘娘等神像和一尊灵官赵公明的木雕像,就是从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文革”时被当地信徒冒着风险保护下来,才免遭劫难。这些神像,虽然只有一尺多高,但神态逼真,朴实憨厚,看得出来都出自北方民间艺人之手。我是在兰州的八蜡庙里度过我的小学时代的,对八蜡爷并不陌生,只知道八蜡爷相貌丑陋,却从来没有瞻仰过他的尊容,没想到在法界观看到了300多年前塑造的八蜡爷的神像,也了却了一段夙愿。原来八蜡爷的头部既像一种短喙鸟,又像蝗虫,整个脸部都是绿色的,的确阴森、丑陋、恐怖。神也不可貌相,八蜡爷虽然相貌不雅,但他是专门除害虫的虫王,因而受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当晚,热情的居士们挽留我们住在法界观的客房里。盛情难却,我们一行四人就借宿法界观。我是第一次在道观里夜宿,除了新鲜感,还有一种神秘感。夜深了,同行的友人早已进入梦想,我躺在那宽大的土炕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就披衣来到院子里,观赏月色下的法界观。月色中的法界观静谧、安详,周围的村庄也一片沉寂,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道家是崇尚天地人三气合一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整天生活在水泥钢筋铸成的空中楼阁里,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感应不到天地人合一哲理精髓的,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回归自然,与天地相合,才是人类最好的归宿。
  
其他文献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划时代的发明,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和物理变化来改变物质性能的创造性活动。  最早的过着定居生活的农人,用水拌和酥松的泥土,塑筑成特定造型的土器,又经火的沥炼,改变了泥土柔软的性能,升华为坚硬的陶器。后来还在陶上绘制和烧结出彩色的装饰纹样,产生了彩绘纹样和立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  古代的文明大多由大河的滋养而繁衍。古代东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
期刊
我和袁先生的认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我们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身体细高,学者风度,目光有神,思维敏锐,说话果断,态度从容。  他是闻名的体育专家、教育家,有威望的教授。在全国体育界和教育界,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当时,袁敦礼、董守义、马约翰、吴蕴瑞和郝更生等,被人称为体育界的五大泰斗。全国解放时,据说只有郝更生一人跑到台湾去了,其余都留在国内。  1950年底,我到兰州西北师院工作
期刊
孔宪武,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曾任西北师范学院博物系主任、生物系主任、教务长和副校长。  在世界植物史上,人们不会忘记他,因为翻开植物分类学的史册,上面记载着一个以其姓氏命名的忍冬科品种——“孔氏忍冬”!  《辞海》解释:“‘忍冬’,又名‘金银花’、‘二花’。忍冬科。多年生半长绿缠绕灌木。花开时分黄白两种颜色,花、茎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可做饮料、入药。我国各地都有分布。”说起中国忍冬科研究
期刊
1927年秋,李蒸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师大、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教。1929年任南京大学区民众教育院主任,后又应聘到江苏无锡民众教育院任教授暨实验部主任。他为实验部制订了三年计划大纲草案,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研究民众教育的实际问题,创造系统的实施方法,并对三年内学生的课业与实习做了细致具体的安排。实验部首先成立了无锡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全区住户约200家,民众近800人,实验之主旨为
期刊
黎锦熙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且主要从事师范教育。他15岁时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毕业。1913~1914年先后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历史教员,与杨昌济、徐特立同事,毛泽东、蔡和森等则是他的学生。  黎锦熙和毛泽东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  黎锦熙一生没有参加过多少实际的革命斗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也比较晚。但他却在许多大事上立场鲜明,在关键时刻主张正义。辛亥革命以后,
期刊
在风云多变、天翻地覆的20世纪,西北师范大学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坎坷、曲折、艰苦、漫长的百年历程。它是中国现代教育在风雨如晦中自小而大、顽强成长的一个缩影,与中国的整个教育事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云横秦岭 三度迁徙    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肇始应数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的《钦定高等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七节规定,“高等学堂应附设师范学堂一所,以造就各处中
期刊
在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南侧,有一条巍峨雄壮的山脉。早在2世纪初,从广袤的蒙古高原南下的匈奴人来到林木茂密、水草丰饶的山下时,他们怀着惊喜与崇敬的心情,把这座绵延1000多公里的大山称为天山,并作为他们繁衍生息之地。匈奴语称天山为“祁连”,祁连山由此而得名。  走进祁连山,扑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眩目的画卷,终年积雪的山顶,白雪皑皑;溪水潺潺的山下,芳草碧绿,生机一片;山中森林茂
期刊
远去的铃声,三十八年了  不时在梦中还那么亲近  那棵巨伞般挺起的老核桃树呢  当年,我们年轻时它很苍老  如今,我们苍老时  它却反而显得年轻  岁月之潮,已抹去许多痕迹  只有那棵大树,还搅动起  心湖深处的层层涟漪,和  怅然之情。哦——  风之舞蹈,为无数思想之果  而陶醉。如今,应着黄河  的涛声和遥远的季风  大树仍展开片片心叶  合成  一个时代的使命  (吴辰旭,诗人,1964年毕
期刊
期刊
在中国,诸葛亮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节操赢得了后人的尊崇缅怀,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建祠纪念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湖北襄樊古隆中(今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四川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堡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陕西勉县武侯祠等。  陕西勉县武侯祠建于236年,在诸多的武侯祠中,该祠是全国惟一一所由皇帝下诏并由国库拨银修建的,又靠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