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浅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社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经济能力和道德素质在内的各种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若不配合甚至破坏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会使青少年出现人格缺失和心理性格上的偏差等不良后果,最终偏离正常社会轨道,走上犯罪道路。
  关键词: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经济能力和道德素质;社会化
  据资料表明,现代社会犯罪人群年龄趋向于年轻化,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上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的犯罪情况,通过总结归纳,发现目前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①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实现,自我开放;②心理需要宽泛化,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③动机多样而又茫然,行为易受情绪情感左右,理智严重缺乏;④情感淡漠,缺少怜悯心,不计后果,没有恐惧感和痛苦感。此外,还有漠视政治、崇尚金钱、暴力;赌徒冒险和侥幸心理强烈;民族自豪感缺失,崇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乐群性强等特点。[1]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罗大华老师的“综合动因论”列举了所有能够导致人产生犯罪心理进而犯罪的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前者又分为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因素,后者分为自然、情境、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除了指宏观的整体社会环境外,具体包括家庭、学校、工作等小社会环境因素。下面,我们仅就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作一下探讨。
  费孝通先生说过,“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2]因此,当一个新生命诞生时,稳定的三角关系即已建立,父母便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应采取各种合理的方法,抚养和教育子女,使其在社会化进程中沿正确的方向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担负起这一重任,由于一系列因素影响,有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偏离了正确轨道,走上了犯罪之路,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一、家庭结构
  在所有的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是稳定性最强的。在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子女也构成一个三角形,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教育方式,历来为大多数家庭所采用.母亲担负生理性抚育的责任,而父亲则对子女进行社会性抚育,就像马林诺斯基所说的,在这个社会中,父亲须一身来包办两方面:一面作温婉的朋友,一面做严格的法律守卫。父母的双系抚育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全面,不会有失偏颇。然而,在单亲家庭中,三角形因失去一个支点而失去平衡,变得极不稳定。在此情况下,若一方承担不了本应由双系抚育来完成的重任,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极可能偏离正确轨道,误入歧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而且多沿袭了抚育他的一方亲人的秉性。如一手由母亲抚育的子女性格多倾向于内向,比较敏感,自立能力弱,依赖性强,而由父亲抚育成长的子女却往往比较坚强、自立,但也存在着冷漠、好斗、哥们儿义气等不良倾向。在通常情况下,这些不良倾向被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然而一旦发展至极端,或受某种因素的强烈刺激,青少年往往会实施犯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如有些青少年被同龄人耻笑为“没妈的孩子”或“没爸的孩子”,忍无可忍, 拳脚相加,致他人重伤或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
  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应加强对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的人文关怀,通过鼓励、引导、帮助其走出心灵阴影,恢复其自信,使其重新审视社会,回归到正确的社会化轨道中去。
  二、家庭教育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活氛围,使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长,人格趋向于成熟健全,成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导致家庭失和、青少年人格缺失和心理性格上的偏差等不良后果。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溺爱式教育、粗暴型教育和放任型教育三类。
  在溺爱式教育中成长的青少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冷漠,不懂得珍惜和爱护,观念中贯彻“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原则,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一旦其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一方面会激起他们的破坏欲,即“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另一方面可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进而发展到盗窃、抢劫甚至以人身伤害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占有目的。
  而粗暴型教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面对着父母的拳脚相加,则多存在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他们内心往往对社会失望,认为社会冷漠无情,然而,一旦受到某种因素刺激,他们可能比起父母更为暴力,以发泄内心的屈辱,以个体犯罪为主。另一种则趋向于叛逆心理,面对父母的威胁、恐吓甚至暴力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在实践中,这类青少年极易结为团伙,讲哥们儿义气,以暴力方式实施违法行为甚至犯罪。
  至于在放任型教育家庭中生活成长的青少年,多因缺少亲情的关怀,对家庭失去归属感,转而在家庭之外寻找感情归属,因“近墨者黑”沾染恶习或直接加入犯罪团伙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以找到自己的地位和感情归属。
  基于此,我们应提倡健全式教育,加强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及时纠正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不良倾向,给与其社会关怀和重视,防止他们偏离社会轨道。
  三、父母的经济能力和道德素质
  父母的经济能力大小在特定情况下,往往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家庭贫困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因经济情况不佳,他们往往会有自卑心理,再加上来自同伴的压力和个别青少年的盲目攀比心理,使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尊严和能力的欲望更为强烈,极可能采取不法手段如以盗窃方式获得财物来显示自己的富有,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以人身伤害等方式来打击报复他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外,当父母的经济能力勉强甚至难以维持家庭成员的生存时,无经济能力的青少年迫于不得已,也往往会实施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因此,我们应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克服盲目攀比心理,使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全体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为青少年成长解除后顾之忧,减少因家庭贫困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涉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制度的完善伴随着程序的复杂化。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成为未检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简化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程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完善制度;简化程序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五篇特殊程序中设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在吸收以往法律法规、参考
期刊
作为法院窗口单位的基层人民法庭,处在社会治理的最前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司法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效能。因此研究其自身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探索创新,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近期,笔者对漳浦法院佛昙人民法庭创新社会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人民法庭在社会管理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人民群众教育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乡土社会
期刊
职务犯罪侦查管辖是办理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包括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管辖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管辖的主要依据是《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检察机关特别是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在管辖制度办理具体案件上是存在原则性不足、灵活性有余,甚至突破制度界限办案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利于执法规
期刊
摘 要: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体制保障,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所追究的价值目标。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割裂、对立起来是一种偏见、误解。现阶段,司法独立的实现需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和组织的领导,而不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关键词:司法独立;党的领导;司法公正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
期刊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是抓根本、固基础、强民族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原则和法律、政策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概述  (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概念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指的是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适当的成年人(如监护人或者专设的适当成年人)到场。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有资格监督别人,监督才有底气。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检察院始终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自身执法办案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作为监督重点,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全面提升检察人员公正执法的能力,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和队伍纯洁性。  一、抓源头,重教育,夯实思想基础  一是加强执法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自我提高。不断深化《检
期刊
摘 要:  预防调查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立足预防调查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了当前预防调查工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研究提出完善预防调查工作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预防调查;工作机制;主要问题;完善与构建  预防调查是在整个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最具有关键地位、基础作用和决定意义的一项专门预防措施,是预防工作的基本功,也是预防工作
期刊
法治,乃良法之治。法治意味着唯有体现全体公民公共意志的法才享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得超越其上。特别是,法治意味着,执政者的管理行为,必须以法律为根据,即法无规定的权力不能为,法有规定的义务必须为;对于公民,则要求有良好的守法观念,要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法治社会要求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之一,上升为社会最高的行为准则(这里的法律指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
期刊
摘 要:  附条件不起诉作为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然而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新课题和新疑问。本文从附条件不起诉性质、与酌定不起诉的区别适用、适用条件、是否计入审查起诉期限和考察方式内容五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实务;考察  2012年刑诉法修改,虽然明确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义务规定和考验期
期刊
摘 要: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是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基层司法警察工作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装备配置有待提高的普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司法警察职能定位,拓展司法警察履职空间,明确权责,建章立制,落实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司法警察;明确权责;管理机制;职能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人民检察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