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社会化。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与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在我們农村小孩都喜欢玩“抛石子”的游戏,在一年级教学7的分合时,我就从他们喜欢的这种游戏入手,让他们说出手中抓到几个石子?还有几个没抓到?从而让他们掌握7可以分成几和几。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二、让数学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展开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游乐场里的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保种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我们学校对面是一块大型的菜地,而且正好平均分成了几十块小长方形,分别种着不同的蔬菜,为此,我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平面图形在图上贴标记来区分各种蔬菜,并计算出每种蔬菜占图形的几分之几;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根据男生、女生或个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所处的位置,从而对学生生行分类、数对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时统计学校门口到十字路口道路两旁各有多少棵紫荆树,从而让学生認识植树问题,为教学的展开提供有利条件。
三、基于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基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之间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例如,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由于“千克和克”是比较抽象的重量单位,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先到生活中观察各种不同物品的包装,并记下它们的重量,然后在课堂教学时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仔细的调查,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数据,对所学知识有了直接的感受。这样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概念教学,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越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越鲜明,不仅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基于生活积累,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乐趣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体验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乐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了解、比较,生成新的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活动化、探索化,使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乐趣。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有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师:同学们,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把教室墙上瓷砖的数量数出来?(让学生自主去数)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吗?
生:我是一块一块地数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共有几行,最后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列的块数,再数一共有几列,最后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能自觉地用各种方法去数墙上瓷砖的数量,最后通过比较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法则。由于数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应要有挖掘生活课程资源和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的意识。如给长方形的讲台铺块玻璃、书法作品完成后拿到书画店去装裱需要多大的玻璃框……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绝佳的数学素材,把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合到相关新知的学习中,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的真实体验,是学生自主理解知识的过程。
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收集数学,并将它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从而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数学日记,所谓的数学日记就是指通过日记的方式,把每天接触到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它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世界,培养他们的数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基于生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把生活实践融入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亲切与真实。从而养成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在我們农村小孩都喜欢玩“抛石子”的游戏,在一年级教学7的分合时,我就从他们喜欢的这种游戏入手,让他们说出手中抓到几个石子?还有几个没抓到?从而让他们掌握7可以分成几和几。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二、让数学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展开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游乐场里的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保种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我们学校对面是一块大型的菜地,而且正好平均分成了几十块小长方形,分别种着不同的蔬菜,为此,我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平面图形在图上贴标记来区分各种蔬菜,并计算出每种蔬菜占图形的几分之几;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根据男生、女生或个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所处的位置,从而对学生生行分类、数对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时统计学校门口到十字路口道路两旁各有多少棵紫荆树,从而让学生認识植树问题,为教学的展开提供有利条件。
三、基于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基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之间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例如,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由于“千克和克”是比较抽象的重量单位,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先到生活中观察各种不同物品的包装,并记下它们的重量,然后在课堂教学时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仔细的调查,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数据,对所学知识有了直接的感受。这样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概念教学,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越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越鲜明,不仅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基于生活积累,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乐趣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体验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乐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了解、比较,生成新的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活动化、探索化,使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乐趣。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有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师:同学们,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把教室墙上瓷砖的数量数出来?(让学生自主去数)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吗?
生:我是一块一块地数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共有几行,最后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列的块数,再数一共有几列,最后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能自觉地用各种方法去数墙上瓷砖的数量,最后通过比较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法则。由于数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应要有挖掘生活课程资源和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的意识。如给长方形的讲台铺块玻璃、书法作品完成后拿到书画店去装裱需要多大的玻璃框……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绝佳的数学素材,把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合到相关新知的学习中,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的真实体验,是学生自主理解知识的过程。
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收集数学,并将它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从而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数学日记,所谓的数学日记就是指通过日记的方式,把每天接触到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它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世界,培养他们的数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基于生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把生活实践融入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亲切与真实。从而养成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