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基于此,以下对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以及义务教育的有效推行与应用,全面素质教育和生活化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推崇,也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可。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的难度,弥补了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也有效“唤醒”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些困难,并且始终都无法快速提升数学成绩,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创建生活化情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情境中设计活动任务,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则需要运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比对数学知识进行直白的讲解要更加有趣,也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虽然生活阅历比较简单,但还是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可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小数运算能力,就给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生活化情境,将课堂演变成“大超市”。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扮演“导购者”“消费者”“收银员”等角色,开始购物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到小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有些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好,直接能算出自己购买物品的金额,而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要通过在纸上逐步演算才能得出总金额。整个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情境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沟通能力,甚至还会讨价还价,这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改变形式,布置课下作业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切实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让学生感觉数学生活化,学生才能认为“数学好玩,数学有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从变换课下作业形式来入手,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做作业,进而体会数学是贴近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不受教条主义思想约束、立足实际布置课下作业,持之不懈地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在一年级学过“比高矮”后,教师可以叫班里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在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量一量“家人”的身高;三年级学生在学过“认识周长”后,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学生在学过“确定位置”后,课下可布置学生把本班级所有人的位置画成平面格子图,并把每位同学的座位都用“数对”表示出来;五年级学生在学完“数学好玩”后,可布置学生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家”;六年级学生在学完“百分数的认识”后,可布置学生回去找找衣物上的标签,记录上面含棉百分量。通过此类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数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巧具匠心地设计作业,学生津津乐道地从中获得巩固新知,真可谓“一箭双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索然无味的,但是教师以作业生活化的形式来进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不可攀登的,而是“数学好玩”。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从而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便要能够将生活内容和生活案例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能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有效缩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凑十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熟悉的事情。比如:爸爸出差回到家,带了10块进口巧克力回来,要小明和自己的妹妹分着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分这些巧克力呢?学生听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和妹妹一人分5块,这样做最公平!”有的说:“给妹妹6块,我自己留4块,因为妹妹比我小,我应该让着她!”还有的学生考虑得比较全面:“我4块,妹妹4块,剩下2块留给妈妈,因为妈妈照顾我们很辛苦……”进而在真实的生活内容引导之下,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对“10”有清晰的认知,还能够有效传递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家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寻找更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內化和吸收,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员园.将数学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6.
[2]沈金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探微[J].学周刊,2020(14):119-120.
[3]李玉婉,周春玲.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7,16(11):96-9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以及义务教育的有效推行与应用,全面素质教育和生活化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推崇,也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可。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的难度,弥补了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也有效“唤醒”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些困难,并且始终都无法快速提升数学成绩,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创建生活化情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情境中设计活动任务,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则需要运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比对数学知识进行直白的讲解要更加有趣,也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虽然生活阅历比较简单,但还是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可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小数运算能力,就给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生活化情境,将课堂演变成“大超市”。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扮演“导购者”“消费者”“收银员”等角色,开始购物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到小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有些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好,直接能算出自己购买物品的金额,而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要通过在纸上逐步演算才能得出总金额。整个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情境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沟通能力,甚至还会讨价还价,这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改变形式,布置课下作业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切实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让学生感觉数学生活化,学生才能认为“数学好玩,数学有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从变换课下作业形式来入手,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做作业,进而体会数学是贴近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不受教条主义思想约束、立足实际布置课下作业,持之不懈地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在一年级学过“比高矮”后,教师可以叫班里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在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量一量“家人”的身高;三年级学生在学过“认识周长”后,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学生在学过“确定位置”后,课下可布置学生把本班级所有人的位置画成平面格子图,并把每位同学的座位都用“数对”表示出来;五年级学生在学完“数学好玩”后,可布置学生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家”;六年级学生在学完“百分数的认识”后,可布置学生回去找找衣物上的标签,记录上面含棉百分量。通过此类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数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巧具匠心地设计作业,学生津津乐道地从中获得巩固新知,真可谓“一箭双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索然无味的,但是教师以作业生活化的形式来进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不可攀登的,而是“数学好玩”。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从而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便要能够将生活内容和生活案例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能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有效缩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凑十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熟悉的事情。比如:爸爸出差回到家,带了10块进口巧克力回来,要小明和自己的妹妹分着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分这些巧克力呢?学生听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和妹妹一人分5块,这样做最公平!”有的说:“给妹妹6块,我自己留4块,因为妹妹比我小,我应该让着她!”还有的学生考虑得比较全面:“我4块,妹妹4块,剩下2块留给妈妈,因为妈妈照顾我们很辛苦……”进而在真实的生活内容引导之下,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对“10”有清晰的认知,还能够有效传递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家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寻找更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內化和吸收,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员园.将数学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6.
[2]沈金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探微[J].学周刊,2020(14):119-120.
[3]李玉婉,周春玲.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7,16(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