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焕彩后的古城“三宝”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古城是闽南文化集中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荟萃、文风昌盛,也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聚集区。悠悠龙江水孕育出享誉中外的布袋木偶、古朴雅致的木版年画、流芳翰墨的八宝印泥、精美绝伦的棉花画作……走在古城的老街上,走在悠长的巷道里,走在随处弥漫着民国风情的建筑物前,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着这座古城心脏的律动,捕嗅那来自古城灵动身韵的情调。为了让这些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老建筑,继续诉说着不老的传奇,一群有着对历史对古城倾注使命情怀的漳州建设者们正在为续写这样的传奇而不懈努力着……
  汪春源故居
  振成巷不长,振成巷也不宽。汪春源故居就坐落在这条不长也不宽的振成巷上。
  从古城的西门入口进来,振成巷就敞亮地展现在你面前。如果你是个对建筑对历史有情怀的游客,来振成巷就对了。
  这里曾经是日据时代有志气的台湾人聚居的地方。这里还有一座曾让革命的爆动如点燃后的鞭炮串,声声震慑着八闽大地的临时福建省委旧址。几年前,如果游客走在这条不算长的振成巷时,总会看到一座爬满青藤且常年关闭又有沧桑感的破旧老屋。其实,这是一处铭刻着近代历史且与海峡对岸有着关联的名人府第——汪春源故居。汪春源,台湾安平人,他是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当年得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时,联合在京台籍人士一起上书,其中的一句“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强烈震撼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后被史界称为台湾“公车上书”第一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辞官定居漳州,以教书为业,1923年病逝于漳州。这座老宅占地800多平方米,前有围墙大门,大门作硬山顶、燕尾脊。庭院内红砖铺地,前厅面阔五间。后期因无人居住而导致故居荒废,杂草丛生。
  为了让这座承载着不屈与抗争,且充满着爱国情怀的老建筑能够早日重焕光辉并与游人见面。漳州城投集团公司2018年初对汪春源故居进行恢复修缮,着重恢复原有建筑形式与样式,并对文物进行落架修缮。通过平整地基,拨正倾歪的大木构架,更换破损脊件、瓦件,去除糟朽破损扁椽,按同质类型的构件进行重新修缮,恢复原样。对文物本体山墙及原院落院墙也進行保护加固,对歪闪及酥碱严重的砖墙则拆除重砌,拆除了后期加建部分,对于已经腐蚀不堪的门窗木作等构件,古建工人则努力按原样恢复,按原样式替换糟朽和缺失构件,确保其尺寸、做工和造型与原构件一致。疏通清理原有排水系统并对故居院落进行绿化美化,通过古建师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处近代文物修旧如旧了。
  让老建筑重生,让文物不灭,这是漳州城投古建团队的使命。在历史恩恩怨怨的错爱中,一条小巷,几间大厝已经牢牢地与海峡东岸的前世宿命悄无声息地联系在一起了。
  因为有了汪春源故居的存在,振成巷注定是一条有历史厚度的老巷。
  青年路番仔楼
  青年路虽是骑楼居多,但小巷内却有一处不可不看的建筑风景。
  那就是位于青年路132号,原龙海九龙江堤防办公的建筑也称“东坂后番仔楼”,这座“番仔楼”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也是漳州古城核心区内单体室内面积最大的居住别墅。
  “番仔楼”具有特色鲜明的建筑外观,又有讲究居住条件的舒适性,整幢别墅回廊布局,每间房内置有闽南地区罕见的取暖之用的壁炉。由于这些不可多见的顶配建筑设施,因此这幢“番仔楼”具备了较高的建筑、艺术与文物价值。
  几年前因为采写《漳州古街》一书,我曾深入到青年路的132号的“番仔楼”,记得当时整幢楼及周围居住着十多户人家,巷道充斥着生活垃圾,楼内院子里不仅简易搭盖杂乱无序且杂草丛生,更有长年居住于此的租户饲养的鸡鸭。上楼时,扶手摇晃伴着木扶梯发出吱吱的叫唤声,连爬上二楼都要小心翼翼唯恐一脚踩空……当时外墙钉有“此楼为危楼请勿靠近”的警示牌,落款为龙海市九龙江河道堤防管理处。当年这幢大楼因改为职工宿舍,有自住、有出租,且大部分的房间长年被“铁将军”锁住。除了大楼外观,对内部设施的窥探几乎一无所获。我采访了曾长年居住于此的老邻居,根椐他们的描述和回忆,才得知这是一幢开建于1932年的别墅,这座“番仔楼”是当时漳州城内名流陈贵宗的私宅。陈贵宗,龙海白水郊边村人,这是个盛产杨梅的村落,但由于厦门开埠,基督传教士较早地进入白水营。陈贵宗皈依基督,在漳州他是振原堂药店老板,也是基督教漳州卫理公会长老。据说他曾参与创办漳州育贤学堂、笃励学堂、漳州中西学堂等学校和医院。此楼始建于二十世纪初,是按照他曾在美国留学的儿子陈启裕从国外带回来的设计图纸施工的,整幢建筑大气张扬。后来的陈启裕曾任东坂后礼拜堂长老,病逝于1936年12月。后来家产变卖,再后来不知何因归龙溪县政府所有,随着1960年的县域调整,这幢位于漳州市区内的房产划拨龙海,是龙海县在漳州为数不多的一处公产,最后的办公单位是龙海市九龙江河道堤防管理处。
  针对整幢别墅除廊柱及外挑阳台为钢筋水泥构件外,建筑内部却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大楼高敞厚实,大气洋派,除少许木梁糟朽外,砖石件及水泥预制件保持完好形状的现状,漳州城投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着“番仔楼”修缮主要工程有归整歪闪、坍塌、错乱构件,修补少量残损的部分,清除无价值近代添加物,重点修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结构,同时修补损坏构件,添配缺少部分。
  如今这座“番仔楼”焕然一新、大气俊朗,我又一次登上了“番仔楼”,这次可以放心地逐层参观,再也不用当心一脚踩空了。我在集团公司负责土建部分的阿标师傅陪同下登上了修缮一新的“番仔楼”,通过四楼木扶梯,穿过闷楼层来到宽敞的大阳台,此时刚好夕阳西下,黄金般的阳光和煦绵软,明晃晃地为这幢当年傲视古城的老建筑镀上了一层眩目的霞光。   大众影院
  谈到大众电影院的重建,还得先从这座有着太多历史情愫的电影院说起。漳州市大众电影院的前身是“兴漳戏院”,是建于1918年由蔡平南经营的专演戏剧的戏院。1929年星光公司先租后买并改名为“光明影院”。1949年9月27日漳州军管会发布一、二号命令接管光明影院,1951年8月,龙溪专署投资11亿元(旧币)更新全套电影放映设备,后实行公私合营,18名员工全部留用,并改名为“大众影院”。据说民国时府口街的“天益寿”药局与“金可行鞋业”都持有股份,另闻“金可行鞋业”老板的儿子,因其留美且精通英文的背景,曾一度具体负责影院经营。
  早年,为防止逃票,大门进出放映厅铁门常关合着而只留一小缝让人凭票进场,进入影院放映大厅,大厅宽敞高大,东西走向,呈长方形。东端是舞台银幕,台下观众席是一排排木制透风靠背椅,椅背正上方都钉上一块标明座号小铁牌。由东至西的地面略有倾斜,由低到高,便于不被前排观众挡住视线。西端的阁楼上是放映机房,阁楼前仍有几排观众席,延伸到靠大厅南、北两侧墙壁,形成“u”字型——老漳州人称之“楼上雅座”。由于放映大厅墙壁配置当年少见的隔音設备,据说是漳州地区音响效果较好的电影院之一。当年中央红军进漳时,军团政治部就曾组织团以上干部去看无声电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众电影院”身上还留存着红色的基因,是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址。
  在很长时间里光明电影院(大众电影院)就是漳州古城内设备最好的影院。解放后,大众电影院不仅放映电影,还有专门的美术人员绘制大型电影海报、宣传栏,并坚持定期出版自己编缉的《电影介绍》,院方还会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重点影片的影评活动,为漳州培养了第一批的影评人士,促进了漳州观影水平的整体提高。
  只是机会并没有留住这座老影院的往日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众电影院便改成了大众舞厅。岁月如梭,“光明戏院”到“大众舞厅”,这幢老建筑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它见证了漳州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的历程,是老漳州人难于抹去的一座精神家园。
  为了保存大众影院这处红色文化资源,让老漳州人得以留存恋恋不舍的乡愁情结,漳州城投集团的工程人员听取了古城专家的意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大众影院进行了一次保留历史风貌的大的重建。其中修缮835平方米,新建部分达69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526平方米,修缮中大众影院新建部分采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装饰工艺上采用闽南当地传统特色施工,确保了原有历史风貌,为漳州的老市民留下了永久的乡愁记忆。
  风雨兼程、奋勇前行。漳州城投集团组建至今,紧紧围绕“打造实力城投、建设富美新漳州”的目标,在古城维护、修缮与运营管理中不断总结与创新,努力在建设富美新漳州中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让古城的老建筑在“留得住历史风貌、记得住古城乡愁”的具体实践中重获新生。
其他文献
一座院落挨着一座院落,连成一排。两排之间夹着一条并不宽敞的巷道,形成胡同。市民在这里生活起居,演绎着一出又一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风情剧。灰墙灰瓦的四合院镌刻着岁月的风霜,或宽或窄的胡同隐藏着传奇的故事。这是在中国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我到过北京十来次,每一次都会去钻胡同,感受浓郁的京城风俗民情。  我有几次到北京就住在大栅栏的小旅馆,每天在狭窄逼仄而繁华热闹的胡同间进进出出。有几次到北京则住在城区
期刊
南靖山城解放路,民国时期叫中正路。它跟山城中山路同修建于民国年间。两条街道同处山城中心地带,一条贯穿东西,一条贯穿南北。正如山城武庙的碑记所说:“山城乃七邑名区,四省通衢。”山城于清末民初就有9条街18条巷,然而,那些旧式小街小巷都不如中山路和解放路宽阔,而且街道两旁是一色的骑楼建筑。两条路自然是当时山城最热闹的街道了。  据《南靖县志》(新编)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山城商会开始集资建设
期刊
实在没想到,我会在中师毕业三十多年后,再次为排球所倾倒。  我第一次接触到排球,是1986年的秋天。那年我初中刚毕业,在福建省云霄师范读书。当时,云师打排球之风盛行,每当下午放学后,学校便到处都是打排球的人,师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打得不亦乐乎。整个校园到处是排球翻飞的壮观景象,成为当时云霄县城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学校操场东边那个排球场,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举行各种级别的比赛,球场的四周,也常
期刊
在这样 这样的时候  我常常泪流满面  我一次次阵阵心痛  我一次次深深感动  在一个叫武汉的城市  寒冬腊月 雪花纷纷  疫瘴悄悄扩散蔓延  春天为之止步 世人为之惊悚  在这样 这样的时候  是谁?以最职业的敏感  以最职责的忠诚  迅速发出振聋发聩的惊天预警  敢说真话,原本就是医者本性  敢担责任,原本就是医者使命  有一位老人 满头风霜  十七年前,以一颗博爱的心  拯救多少垂危苍生  
期刊
早年在家乡一友人画廊,见马兆麟先生一幅书法作品,洁白的宣纸上书写画论一则:“龙眠作画,凡临古则用绢素,自运则不设色,独用澄心堂画法,灵秀生动。昔人称其人物似韩滉,潇洒似王维,若论此卷之妙,韩王避舍矣!”字为行楷,二寸见方,结字以晋唐行楷为底,融入魏碑笔意笔法,苍古坚疏,沉着安详,想见其人,蔼然一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问作者情况,友人说:“马兆麟,字竹坪,号东山里人,南州海客,今东山县人,清末民初诏安
期刊
怀恩乃诏安别称,南濒东海与南海交汇处,拥有海岸线长约88公里,海域面积273平方公里。而雄峙于福建海岸线最南端的梅岭半岛,闽粤交界处的诏安湾,濒临南海,与广东地域山水相连,据传说,它是由于其地貌状如盛开的梅花而得名,志书称之为“闽之尽处”。在这“尽处”的尽头,即半岛的南端的海岸线,是一道集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黄金海岸,有着多处令人流连忘返的观赏佳景和光辉历史的文化积淀,它展现于腊洲祥麟塔、悬钟古城
期刊
当我站在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内洞自然村村口面對连绵起伏的山岭时,竟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来到八十多年前漳州战役的主战场了。  上个月,我到天宝的古寨农场呼吸新鲜空气。那里四处飘着红旗,五角星衬底镰刀铁锤,“中国工农红军”几个繁体字特别醒目。一个六十来岁的男子穿了一身单薄的灰军装,领章帽徽红彤彤,挺立在红旗底下。细雨霏霏,空气冷得有些咬人,我忍不住把手插到裤袋里贴着大腿取暖。可他挺得像一张绷紧的弓,脸色和
期刊
闽南三月的天气傲娇而随意。明明昨天还是春寒料峭棉衣加身,今天就在日光的加持下把温度飙到30℃,直接把人送进入夏的错觉中,丝毫不顾及早已汗流浃背的保暖内衣。而后天,却又立刻温度骤降,反悔般地落下雨来。一落十几天,天天暗无天日,雨帘绵绵。  这样的阴雨天,欲拒还迎,乍暖还寒,毫无诚意。  我索性背起相机挎包,决绝地跨门而出。我已经在家里躺着发霉了四十八天。一场突临的小疾让我与床朝夕相伴了近两个月时间。
期刊
有人说人生如登山,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可半途而廢;有人说人生如酿酒,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可急于求成。我看两者皆然。  昨夜读蔡刚华《坂里红酒,长泰舌尖上的乡愁》,很有感触。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酿酒岁月。那回忆是如此的韵味悠长,仿佛才开封的陈年佳酿。  万事开头难。要酿好酒,首先得先煮好饭。现在酿酒一般用木制或铝制蒸笼蒸饭,松软适中,不会烧糊。我以前酿酒沿用古法,米饭是用大铁锅煮的,那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期刊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林语堂这个人。我想凡是看过电视剧《京华烟云》的人,大体上都知道林语堂是一个小说家。如果没看过这片的人就不一定知道。  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林语堂是很著名的,特别是在欧美,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鲁迅还高,这是我们现在想象不来的。我不久前看过我们福建省著名的散文家章武的一篇散文,叫《蕉海中的林语堂》。他里面一段话讲得很绝,他说:古往今来中国可敬的作家很多,但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