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恩一道金海岸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恩乃诏安别称,南濒东海与南海交汇处,拥有海岸线长约88公里,海域面积273平方公里。而雄峙于福建海岸线最南端的梅岭半岛,闽粤交界处的诏安湾,濒临南海,与广东地域山水相连,据传说,它是由于其地貌状如盛开的梅花而得名,志书称之为“闽之尽处”。在这“尽处”的尽头,即半岛的南端的海岸线,是一道集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黄金海岸,有着多处令人流连忘返的观赏佳景和光辉历史的文化积淀,它展现于腊洲祥麟塔、悬钟古城、果老山摩崖石刻、望洋台、东城门外天然海滩浴场……
  驱车从县城出发,行驶大约13公里的行程就是梅岭半岛,进入通往梅岭半岛的公路,远远就可看到腊洲祥麟塔,它素有“腊屿祥麟”之称,是有名的风景点和东南沿海航标,诏安二十四景之一。
  再往前行驶便来到悬钟古城的关帝庙门前,到了关帝庙自然要先谒关帝爷。
  走进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乾隆、光绪重修,庙宇背山面海,坐东朝西,古朴庄严,由门楼、拜亭、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石柱带梭形,柱子上各式字体的对联,琳琅满目,意义颇为深刻,譬如“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等。
  坐下來,静听庙公介绍,诏安全县众多奉祀关帝庙宇中,历来要数本庙的香客最多,香火盛旺,大家虔诚祈祷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就是弘扬关公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登上关帝庙后的果老山,山路崎岖,苍松翠柏,这里曾经留下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张果老应邀赴西王母蟠桃宴时曾在悬钟城一带小憩,这座山也因此而得名。望着城外,还有一座石笋丛集、人称仙姑山的石峰,民间盛传,那可是“围果老走仙姑”呢。
  山上怪石嵯峨,八峰环拱,摩崖石刻随处可见,现存有明代以来留下的就达36处,这些屹立于南海之滨的石崖题刻被誉为“海上碑林”,也被称为“漳州第二碑林”。
  绕着城堡墙脚下走过,观赏“滨海四古城”之一的悬钟古城。这座古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也极为绮丽。站在古城脚下,手扶着城墙,可以翻开一段古今传颂的辉煌历史,这里,也曾是明清两代东南海防军事要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朝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总兵,俞、戚二将驰骋于东南沿海,齐心协力痛歼倭寇。
  明隆庆三年(1569),海盗与倭寇狼狈为奸,在诏安湾一带登陆,但很快就被俞大猷的部队全部剿灭,漳州百姓庆幸摆脱了倭寇的蹂躏。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谚语,就是为赞颂俞大猷、戚继光屡破倭寇所创立的显赫战功。
  迎着海风,沿着修葺一新的石板路,来到望洋台,只见一块天然巨石垒叠成镜台状,高大耸立如屏障,其余石块接连横置其下形成一个宽阔的平台,石屏上镌刻“望洋台”三个大字,每个字各1.5米高。上款“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下款为“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临海蔡潮题”。蔡潮工书,明嘉靖五年(1526)间分巡沿海郡县留题。
  望洋台也有人称之望夫台。顾名思义,名称来源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忠贞爱情故事……
  站在望洋台望“洋”,更让人心旷神怡,临海远眺,碧水茫茫,海天一色。万顷波涛,白帆点点,渔民驾船作业。海鸟翔集,海风吹起的海浪一排排涌起,落下,潮起潮落溅起了层层白沫,发出震天的轰鸣,就像一支强壮有力的交响乐。
  漫步在海边沙滩上,一朵朵飞溅的浪花,又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后浪推挤着前浪,浪花追逐着浪峰,涌动着,喧嚣着,巨大的海浪“哗”地扑过来,像倾倒的大山,把精美的贝壳,圆润的彩石留在沙滩上,然后“唰”地退回去,带走了泥沙和杂物。
  瞧,那一群孩子们赤着脚,跟着海浪跳跃着,舞动着,欢呼着,拣着大海送来的礼物,快活地拾贝壳、捉跳鱼、戏水追逐,寻找着他们的梦,然后目送它渐渐地退去,也更期待着它的再次光临。
  在这金海岸,“钟门巨浪”一景,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此景也是诏安二十四景之一。
  在这金海岸,大海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它所拥有的是一种精神,更是生命。海滩上的岩石,就是顽强不屈精神的象征,它坚韧地承受着风浪的拍打,经受的是一种洗礼,传承的是一种毅力和斗志。也使人自然追忆起先人曾在这里英勇抵抗外来列强入侵的一幕幕史实和荣光,更加激励着人们守住初心,在这片富饶辽阔的海洋上,辛勤耕耘,为之奋斗,实现了强国富民的梦想。
  在这金海岸,听到那涛声阵阵,看到海浪就在脚下拍打,体验到人与绿色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多么的让人陶醉,让人神往,让人自信。
  所以,在面对大海博大的胸怀,这阳光、海浪、仙人掌,白浪逐沙滩……也仿佛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
  顺着新建时尚的木栈道,海岸蜿蜒,两旁的奇石怪岩,形状各异,让人心中有着无尽的遐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三叠石,孔雀开屏,风动石,风景美不胜收。
  在这金海岸,落日余晖从未散尽它的热情,余晖洒在海面上,亮晶晶的,波光粼粼,海天相连,构成一幅自然的风景画,伴随海风吹来阵阵的凉爽,我不禁哼起了《大海啊,故乡》以表示我的愉快。
  此情此景,赞美的不仅是大海具有激情和神秘的精神,也由衷地倍感自豪和骄傲,勤劳智慧的怀恩人,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其他文献
1  恶魔突袭  疫情响起  我着上防护衣  悄悄离开你  亲爱的你  请替我照顾父母和孩子  国家有难,我等义不容辞  救死扶伤,趁我还有这份能力  我应当奋勇前行,与恶魔抗战到底  感谢你的默默支持  隔着口罩,我无法吻你  摘下口罩,我怕失去你  待疫情过去  我再好好抱抱你  2  病魔缠上身子  我不得不被隔离  生命危在旦夕  我多次想要放弃  感谢你的不离不弃  给我科学的救治  以
期刊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2019年是祖国母亲70华诞。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砥砺奋进,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国弱贫穷,受尽屈辱的旧中国,发展成为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的家乡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农村巨变这一宏伟蓝图,在我的家乡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家乡在漳州北部,华安县的南大门丰山镇。川流不息的九龙江北溪从村前蜿蜒而过,举目远望,犹如巨幅白绢延绵飘逸。家乡地势平坦开阔
期刊
“山河留恨树留烟,不尽蝉声乱叶边。好梦难成空夜夜,流光易掷惜年年。层岩纵险无多地,落日虽低不离天。汀畔蓼花红似血,断肠莫认作啼鹃。”这是历史名人陈天定写的《秋吟》中的节选,国破家亡,遗臣陈天定无力于亡国之复起,其心苦志坚,赤心热血,意诚情切。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龙溪县人,今漳州市龙文区蓝天镇梧桥村梧店社人。在梧店社陈氏宗祠的墙壁上镌刻的梧店历史名人中首个就是陈天
期刊
近日读《傅雷家书》,忍不住想起了那个见字如面的美好时代来。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已久的一摞书信,文友的,蓝颜的,闺蜜的,朋友的,近百封。  冬夜里,打开书信,当年那一张张温暖鲜活的面孔跃然于纸上。那些被岁月流沙冲走的光阴,似乎又被一厢情愿的我,努力拽了回来。  一  唯一遗憾的是当初在外求学时,竟没有写过一封家书。可以静下心来给同学和朋友写信的我,却嫌弃书信的速度太慢。当年只是习惯每个周末打电话回家,
期刊
厦门与东山近在咫尺,也常来常往,却不知美丽的鹭岛城中还有个百家村,偶然听人提起,顿感好奇,由此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临行前,查了一些资料,知道百家村位于厦门的思明区,毗邻中山路,紧连万石植物园、中山公园,南依白鹤路、北靠虎园路,地图上可以查到一些概貌。  据资料记载:百家村形成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31)中山公园的修建。为了解决周围二百多户拆迁户的居住问题,当时的政府在中山公园东面的深田路一
期刊
一座院落挨着一座院落,连成一排。两排之间夹着一条并不宽敞的巷道,形成胡同。市民在这里生活起居,演绎着一出又一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风情剧。灰墙灰瓦的四合院镌刻着岁月的风霜,或宽或窄的胡同隐藏着传奇的故事。这是在中国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我到过北京十来次,每一次都会去钻胡同,感受浓郁的京城风俗民情。  我有几次到北京就住在大栅栏的小旅馆,每天在狭窄逼仄而繁华热闹的胡同间进进出出。有几次到北京则住在城区
期刊
南靖山城解放路,民国时期叫中正路。它跟山城中山路同修建于民国年间。两条街道同处山城中心地带,一条贯穿东西,一条贯穿南北。正如山城武庙的碑记所说:“山城乃七邑名区,四省通衢。”山城于清末民初就有9条街18条巷,然而,那些旧式小街小巷都不如中山路和解放路宽阔,而且街道两旁是一色的骑楼建筑。两条路自然是当时山城最热闹的街道了。  据《南靖县志》(新编)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山城商会开始集资建设
期刊
实在没想到,我会在中师毕业三十多年后,再次为排球所倾倒。  我第一次接触到排球,是1986年的秋天。那年我初中刚毕业,在福建省云霄师范读书。当时,云师打排球之风盛行,每当下午放学后,学校便到处都是打排球的人,师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打得不亦乐乎。整个校园到处是排球翻飞的壮观景象,成为当时云霄县城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学校操场东边那个排球场,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举行各种级别的比赛,球场的四周,也常
期刊
在这样 这样的时候  我常常泪流满面  我一次次阵阵心痛  我一次次深深感动  在一个叫武汉的城市  寒冬腊月 雪花纷纷  疫瘴悄悄扩散蔓延  春天为之止步 世人为之惊悚  在这样 这样的时候  是谁?以最职业的敏感  以最职责的忠诚  迅速发出振聋发聩的惊天预警  敢说真话,原本就是医者本性  敢担责任,原本就是医者使命  有一位老人 满头风霜  十七年前,以一颗博爱的心  拯救多少垂危苍生  
期刊
早年在家乡一友人画廊,见马兆麟先生一幅书法作品,洁白的宣纸上书写画论一则:“龙眠作画,凡临古则用绢素,自运则不设色,独用澄心堂画法,灵秀生动。昔人称其人物似韩滉,潇洒似王维,若论此卷之妙,韩王避舍矣!”字为行楷,二寸见方,结字以晋唐行楷为底,融入魏碑笔意笔法,苍古坚疏,沉着安详,想见其人,蔼然一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问作者情况,友人说:“马兆麟,字竹坪,号东山里人,南州海客,今东山县人,清末民初诏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