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单位制”,后期“社区”这一概念慢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強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其中公众参与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国社区治理中的主力、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自治;公众参与
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提出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如果乡镇不强大、不独立,那只会得到顺民,而非公民。一个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表现。
一、我国社区治理的人员组成
社区建设对于个体、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体层面,社区建设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满足感与获得感。在社会层面,社区建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风险。我国在社区治理的人员组成中,分别为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居委会;居民。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确保管辖区域内的工作正常运转。居委会是巨门自治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发展、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在于鼓励居民参与共治、社区管理和服务(张雷等,2013)。居民则是社区主要的组成单位,数量多且层次差异大。其中不仅包含着户籍居民,也包括着无产权的暂住租房的居民,其主要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来行驶自己的权利。
二、我国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主体覆盖不全面
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通常为一个固定的群体,多为退休居民,出于时间以及精力层面,退休居民在家的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多于处理家务时间。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员也与这类人群关系较为密切,业主代表基本上也从中推选出来(王建军,2008)。虽然这对社区自治起到了正向推动的作用,但参与主体范围比较局限,其他居民参与度较少,导致了参与群体覆盖不全面的结果。
(二)宣传力度不足
居民在参与认知上较为薄弱,街道及居委会很少宣传居民的可行使的权利,导致居民在某些方面较少参与或者没有参与。目前居民参与社区的治理主要集中在文体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等涉及紧密涉及当前自身利益的活动。导致无参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收到相关通知。
(三)部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部分居民对居委会存在认知误区。虽然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实际情况,很多居民并不知道居委会的工作职能,也不知道属于自治组织,甚至有些人会认为居委会是政府下设立的机构。部分居民在遇到生活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但居委会不能即时做出应对措施。而且一般社区通知居民举办活动等需要共同决策的方式,一般是张贴布告,但看的人却不多。例如在每届居委会选举的时候,居民投出选票的时候,基本上不知道候选人的背景、经历等方面。居民对接受此类信息时,是很滞后的,而且部分居民对此也不是很在意。
三、多元治理理论
治理这一概念源自遥远的古代,可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是古罗马时代(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2010)。治理原本是指权威者控制被统治阶级。而多元治理理论是一种建立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俞可平,2000),合作共治模式,既发挥了政府的主要领导职能,同时也鼓励各个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到共同治理中来,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社会的整合能力。在新的概念中,社区已然成为一个有不同群体共同组成的利益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和责任负担,将政府从传统的制高点解放出来,同时也能增强合作共治平台的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感与代入感。
四、促进我国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的建议
(一)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可以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如现场培训或者线上培训,开设公众号,使居民对社区治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工薪家庭,无法参与现场活动的,可通过社区的电子屏投放,横幅及海报,发传单形式作为宣传。线上的公众号也可以每天发布社区先进典型事迹及开展活动的宣传内容。其实大部分居民是缺少相应的意识,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社区的管理也是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事实上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政府及居委会的任务,提高居民的自主性是居民自我意识的替身,让居民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真切的融入社区,而不是仅仅将社区当作一个居住场所。
(二)加强信息公开
以选举为例,前期需要做好选举通知,及自我宣传、主体演讲等工作,发动更多居民能够参与到民主选举中来。未能及时获取信息的人群,建议在较为显眼的位置,设立宣传点,以此让更多居民接收到各类活动的信息。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能够为社区建设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解决社区内部的复杂问题。在协商共治的框架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管公司、社团组织、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平等地进行对话、竞争、合作,针对社区的具体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防止因主体力量不对等导致部分主体权益受损,预防冲突与对抗,缓解各类社区矛盾。
(三)改善居委会的工作能力
社区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路面有凹凸不平,车位不足,墙面漏水无人修补等情况。主要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不到位,居委会没有很好的指导工作。人手缺乏也是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参考于美国社区治理,也可以让学生进入社区实践。目前我国中小学会有此类的相关实践要求,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却寥寥无几,基本为了完成作业而执行。为更好地实现实践的效果,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其中的重要性,是未来需要改善及应对的目标。
五、结语
公众参与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经历了重视社会公众利益,公民低层次的参与及公众参与被广泛提倡的发展,其参与形式和途径多样化的转变是经过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维护公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性得以发展,使得国家可以和平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国家稳固繁荣的最大保障。公众对自我权利认知高,对政府信任度高,政治参与度积极性高。社区活动参与及管理是参与国家政治的基础表现,提升公众参与度对国家而言,可以更好地通过了解民生而服务于人;基于中国人口数量,能增加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政治精英;对个人而言,能提升自我的教育意识及认知水平;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本国存有的优势,增加对国家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雷,张平,齐宁.我国城市社区居委会法律定位的新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王建军.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出版社,2008.
[3]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公民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博克斯,2005
[6]茨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J].行政论坛,2016.5.
[7]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民主实现形式[J].朱海英.法制与社会.2018(02)
[8]付诚,王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1.
作者简介:
周婕(1992—),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周 婕
关键词:社区治理;自治;公众参与
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提出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如果乡镇不强大、不独立,那只会得到顺民,而非公民。一个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表现。
一、我国社区治理的人员组成
社区建设对于个体、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体层面,社区建设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满足感与获得感。在社会层面,社区建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风险。我国在社区治理的人员组成中,分别为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居委会;居民。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确保管辖区域内的工作正常运转。居委会是巨门自治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发展、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在于鼓励居民参与共治、社区管理和服务(张雷等,2013)。居民则是社区主要的组成单位,数量多且层次差异大。其中不仅包含着户籍居民,也包括着无产权的暂住租房的居民,其主要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来行驶自己的权利。
二、我国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主体覆盖不全面
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通常为一个固定的群体,多为退休居民,出于时间以及精力层面,退休居民在家的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多于处理家务时间。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员也与这类人群关系较为密切,业主代表基本上也从中推选出来(王建军,2008)。虽然这对社区自治起到了正向推动的作用,但参与主体范围比较局限,其他居民参与度较少,导致了参与群体覆盖不全面的结果。
(二)宣传力度不足
居民在参与认知上较为薄弱,街道及居委会很少宣传居民的可行使的权利,导致居民在某些方面较少参与或者没有参与。目前居民参与社区的治理主要集中在文体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等涉及紧密涉及当前自身利益的活动。导致无参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收到相关通知。
(三)部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部分居民对居委会存在认知误区。虽然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实际情况,很多居民并不知道居委会的工作职能,也不知道属于自治组织,甚至有些人会认为居委会是政府下设立的机构。部分居民在遇到生活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但居委会不能即时做出应对措施。而且一般社区通知居民举办活动等需要共同决策的方式,一般是张贴布告,但看的人却不多。例如在每届居委会选举的时候,居民投出选票的时候,基本上不知道候选人的背景、经历等方面。居民对接受此类信息时,是很滞后的,而且部分居民对此也不是很在意。
三、多元治理理论
治理这一概念源自遥远的古代,可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是古罗马时代(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2010)。治理原本是指权威者控制被统治阶级。而多元治理理论是一种建立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俞可平,2000),合作共治模式,既发挥了政府的主要领导职能,同时也鼓励各个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到共同治理中来,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社会的整合能力。在新的概念中,社区已然成为一个有不同群体共同组成的利益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和责任负担,将政府从传统的制高点解放出来,同时也能增强合作共治平台的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感与代入感。
四、促进我国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的建议
(一)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可以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如现场培训或者线上培训,开设公众号,使居民对社区治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工薪家庭,无法参与现场活动的,可通过社区的电子屏投放,横幅及海报,发传单形式作为宣传。线上的公众号也可以每天发布社区先进典型事迹及开展活动的宣传内容。其实大部分居民是缺少相应的意识,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社区的管理也是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事实上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政府及居委会的任务,提高居民的自主性是居民自我意识的替身,让居民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真切的融入社区,而不是仅仅将社区当作一个居住场所。
(二)加强信息公开
以选举为例,前期需要做好选举通知,及自我宣传、主体演讲等工作,发动更多居民能够参与到民主选举中来。未能及时获取信息的人群,建议在较为显眼的位置,设立宣传点,以此让更多居民接收到各类活动的信息。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能够为社区建设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解决社区内部的复杂问题。在协商共治的框架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管公司、社团组织、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平等地进行对话、竞争、合作,针对社区的具体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防止因主体力量不对等导致部分主体权益受损,预防冲突与对抗,缓解各类社区矛盾。
(三)改善居委会的工作能力
社区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路面有凹凸不平,车位不足,墙面漏水无人修补等情况。主要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不到位,居委会没有很好的指导工作。人手缺乏也是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参考于美国社区治理,也可以让学生进入社区实践。目前我国中小学会有此类的相关实践要求,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却寥寥无几,基本为了完成作业而执行。为更好地实现实践的效果,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其中的重要性,是未来需要改善及应对的目标。
五、结语
公众参与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经历了重视社会公众利益,公民低层次的参与及公众参与被广泛提倡的发展,其参与形式和途径多样化的转变是经过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维护公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性得以发展,使得国家可以和平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国家稳固繁荣的最大保障。公众对自我权利认知高,对政府信任度高,政治参与度积极性高。社区活动参与及管理是参与国家政治的基础表现,提升公众参与度对国家而言,可以更好地通过了解民生而服务于人;基于中国人口数量,能增加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政治精英;对个人而言,能提升自我的教育意识及认知水平;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本国存有的优势,增加对国家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雷,张平,齐宁.我国城市社区居委会法律定位的新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王建军.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出版社,2008.
[3]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公民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博克斯,2005
[6]茨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J].行政论坛,2016.5.
[7]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民主实现形式[J].朱海英.法制与社会.2018(02)
[8]付诚,王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1.
作者简介:
周婕(1992—),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周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