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缘分”导写示例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的特质是偶然与巧合,自然而不刻意,命中注定不可改变,可遇而不可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第二句话强调人对“缘分”的主观感受,因缘来而喜,因缘去而悲,也可以理解为因有缘而喜,无缘而悲,升华为万事不可求,一切随缘。
  “缘”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联系,缘的前提是自然的、不刻意的。缘的归宿是人与人心有灵犀的情感,人与物妙不可言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心灵或情感上巧而妙的契合相通,它体现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
  如何对待缘分,珍惜缘分,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与智慧选择。
  缘分,就是在名利面前的平常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缘分不必强求,不必强调全部得到。所谓缘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你。
  2.“缘分”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缘分”的解释是:民间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缘分,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分,是中国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
  偶然间的相遇即是缘。分是一个量词,你敬我一点,我敬你一点,这叫作分,可见分是可以叠加的,彼此还有交集即是缘分,缘分的深浅在于彼此付出多少机缘。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友情、亲情与爱情。缘分有时候也是一种命运。
  名言道:缘在天定,分靠人为。逻辑上:先有缘才有分,有缘分不怕经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缘分尽了即表示两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缘分未尽即表示两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天缘是无须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只要你不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舐舔着伤口惩罚自己,只要你迈步踏出去,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缘”,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识、相恋,“分”是发自人的意愿,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分。“分”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天缘的长久,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阂,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为的是不再使缘分因时限的到期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夭涯各处。
  3.有关“缘分”的名言警句
  宋代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明代沉周《咏帘》:“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沈从文《贵生》:“你我是穷人,和什么都无缘,就只和酒有点缘分。”
  梨园戏《入窑》:“是我俩缘分相牵又相伴。”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戈夫曼对相遇的界定: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李俊往常思念,只要去贵县拜识哥哥,只为缘分浅薄,不能够去。”
  曹雪芹《红楼梦》:“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服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
  【例文评点】
  草木深
  许梓馨
  缘,远,怨。
  人间草木深,斩不断的情缘,是与世共存之缘,无可否认。
  自《诗经》,人与草木之情便似天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我正值青春年少,耽于这情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凋零,我的年岁也逝去,似落叶飘零,弃妇的慨叹将自己与一木一叶相连,仿佛树随人生,人伴树老,冥冥中人与树木情缘相牵连。
  盘古开天辟地,毛发化作茂密的林木,血液化作流淌的溪流,他伟岸的身躯一一分落为山川、峡谷。注定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缘起,是凝聚的草木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共生的树。”至少一棵。在贵州的一个苗寨,岜沙人自生至死都与树相连,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婴儿出生时,便栽下一棵树苗,代表着生命,人识木,木识人,木长人亦长。在千千万万的林木中,岜沙人能辨识自己的那棵树,无须茫然苦寻,无须分辨。那是一种缘,与血脉相承。人之将尽,便砍下那棵树做成棺木,葬之于原地,没有坟墓,没有墓碑,只在葬地之上栽一株树苗,意为新的重生。
  这是人关于树最美好的故事。
  终其一生,情缘相连,而人间的一草一木,与我们都有缘。不必如岜沙人般虔诚奉养,只需善待即可。
  可如今,没有人愿意拥有出门便采朵撷果的实用与浪漫,没有人再留恋山林野草,没有一片树叶的新生与脱落与我们的心情相牵动,再没有“望山间之明月”的畅怀,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一团蒲扇,一方木榻,一柄木叶都不再与我们有关。我们认为自己已彻底“脱农”,那传统的自然社会已远去,现在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时代。
  缘,已经远去。
  逝去了便不再回来,灰暗的苍穹,弥漫的灰尘,光秃的山林,你怨这天怎么了,这么糟糕,不该是它怨你吗?怨人们疏远了情分,无形中斩断了人与自然的情缘。   [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以“缘”“远”“怨”三个字贯穿文章,串联起人与草木情缘的变化。由缘起情,缘分落尽,情分疏远。以当下人与草木的疏远,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大主旨,文章具有现实立场与人文情怀。
  與小米结缘
  曹慧敏
  “缘分”这词太玄妙,带着一股子巫气,可偏偏让人欲罢不能。求而不得的缘是妄想,枉自嗟叹便也作罢,遇而漏之的缘才最令人牵肠。
  于是我庆幸,能与小米结一段善缘。
  清代袁枚有诗言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里的米定不是大米,大米太白胖,显不出苔花的清寂。于是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袁大才子就是拿小米作比,毕竟小米微黄,半透明,如玉石一般,不带一丝火气。
  犹记得与小米的初遇,是在奶奶家的灶台上。一碗小米粥,除了颜色鲜亮点儿,并没有氤氲而出的米香。然而奶奶顶爱喝这样的粥,也诱哄着我喝下一口,没有味道,甚至有点儿发“柴”。奶奶却喝得心满意足,眉眼弯弯。她说,在那个年代里,哪有大米吃,都是小米呀,是家家户户的口粮。
  是吗?我看着小米粥,无法想象没有白米粥的生活,却不可否认地对小米产生了兴趣。
  或许这就是缘分的兆端,突如其来的,自然而然的那么点儿兴趣。
  后来了解到,小米可以说是粮食的祖宗了,古时候称“粟”,如今植物学家和山地居民称为“谷子”,我很惊奇于这一说法的通行。毕竟连玉米这玩意儿,也没个固定的说法,在东北被称作苞米,在翻译小说里被称作“玉蜀黎”。小米就是脱壳后的谷子,这一高度认知,倒让我相信小米曾经是天下人的口粮了。
  愈了解小米,就愈想与小米亲近,这或许是俗话说的“缘分来了,档也档不住”。如今我习惯于早晨起来喝一碗小米粥,清清淡淡的味道却自有一种通彻,令灵台清明。
  在粮食中,玉米个儿顶大,最易被碾碎。其次是高粱,热烈而浓艳,淌到酒里去。大米是城里的女娇娥,适应着城市人娇弱的胃。而小米为王,不声张,不宣扬,只寻有缘人。
  得道了,小米,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
  而最让我得意的是,同辈人中,似乎只有我慧眼识小米,其他人一边每天轮番包子西点,一边哀叹没什么好吃的。我喝着自己的小米粥,寂然欢喜。
  真好,在感到缘分来临时,我用红绳牵住了它,绕在小指上,于是缘分驻扎下来,化为细水长流的陪伴。
  如是,不会再遗憾。
  [点评]
  “慧眼识小米”,将小米的形、色、味娓娓道来,“初遇”“了解”,继而“熟知”,写出了与小米结缘的过程之美,清新淡雅,情缘恰似绕指柔,于平凡的小米中生出。情感真切,语言充满诗意。
  荒芜生奇缘
  杨雨晨
  沙漠带给她彻底的荒芜。
  却是一片荒芜,让她清奇毕露,震颤着每一位造访者,庆幸循着心,来实现这一段奇缘。
  她是一眼泉,敦煌深处的月牙泉,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初见,是在一本书上,缘如蒲草,沿心而生。
  她美得张扬,于沙漠中独此一湾,风沙中独此一静,高坡中独此一跌,荒凉中独此一景,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调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心醉神驰。
  这样风韵,是荒芜所拦不住的,远远地伸出缘分的触角,成为根生的牵念。
  再见,是在一首歌里,以她为名,为她而唱。
  缘着清亮脱俗的歌声,流淌下她恣意的美丽与生机。音乐抛弃了视觉,因而抛却了她周遭的荒芜,抛弃了阻隔着的无垠的沙漠,她一下子近了,却仍触不可及。咫尺天涯的距离,使得缘分的感召更加强烈,既然缘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是否无转移?
  后来,看到一幅航拍的二维影像,大幅,全景,将她与沙漠收于一体。她竟是深厚,沉默,大家闺秀的内敛,全无小女子的顽意。尽管周围一片荒芜,漫地又漫地的沙,稀零又稀零的草,不时放肆的风,她平静得不起一丝波澜。傍着她的是一位老尼,据说常住泉旁,不与世交。老尼不美,却傍着泉如此和谐,也许荒芜给了她们共同的孤独,共同的深厚,共同的魅力。
  缘分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经历者是切身的喜悦与感伤。千万人中,有多少人跨越荒芜,去实现这一段奇缘,又有多少人守在她的缘身边?
  然而,缘一定要实现吗?一定要守吗?
  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是荒芜,给了她这样清灵奇崛的美,种下了缘的种子,又是荒芜,隔断了有缘人的脚步。
  荒芜赐予的缘分,缘分并荒芜一处孤独。
  我想,我不会去。
  “假使得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
  【点评]
  文章按照“初见,再见,后来”的顺序描写了与月牙泉的奇缘,因荒芜中的生机而心生牵挂,视角独特。“缘一定要实现吗”之问更深刻揭示了作者对“缘分”的更深层的理解,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其他文献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期刊
[技法指导]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必须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要写出事物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善于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本文旨在以升格作文为例介绍几种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悬念法,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2.
期刊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