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你应告诉家里,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
  因目前敌之主要进攻方向是西北和西南,故长沙危而复安,宝庆更无问题。千万不要误信谣言,致影响家庭的不得安居。
  我因亲临南京、江宁、镇江、丹阳、芜湖……一带最前线,视察过一次,费时约两月,故此不能与家中多通讯,以后当于百忙中时常写信来。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样可怕,只要会打战,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是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佰廿多次的战,都是胜利的,有了这一年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更有自信了。
  ……
  家中生活不很困难吗?据我想一年以内大概不会发生大的困难的。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请家里不要想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因为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所以我希望家里在这一方面能够想得远大些,能够原谅我!
  你婶婶身体很好,大约五六月间她才会休息的,此间环境很好,女伴很多,请家里放心。
  工作太忙了,不然我也想回家来看一看,还是让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
  ……
  祖母大人慈照已经收到,白发似乎又添了几根,大概是为珍珍气白的吧,劝祖母大人不要气呵,第二个更可爱的你的弟弟或妹妹又将出世了呵!
  付来一些书籍和此间的出版物给你,以供你业余之参考。
  此祝
  努力学习!
  醉涵 字
  并问:祖母大人和你母亲的近好。
  这是1938年末,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在南京、江宁、镇江、丹阳、芜湖一带前线视察后,给侄儿袁振鹏写的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在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表达了我们必胜的信心后说:“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这是袁国平自19岁参加革命以来始终秉持的信念!早在抗战之初,袁国平因长征期间积劳成疾不得不在延安治病,此时的他心急如焚,迫切希望能亲临前线杀敌。住院期间,袁国平给袁振鹏写信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线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1938年1月,袁国平义无反顾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奔赴抗日前线。7月29日,袁国平在给哥哥袁醉如的信中再次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家事更不能不仰仗吾兄独立支持。”
  给袁振鹏写这封家书之时,家人的生活实在困难。没有大米,靠吃红薯充饥。没有油,只好用水煮点辣椒下饭。老母亲年迈体弱,很难下咽。但是,她深爱儿子,体谅儿子,从不让家人写信告诉袁国平。抗日战场上的袁国平,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但他在家书中仍叮嘱侄儿转告母亲“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样可怕,只要会打战,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是有办法对付的”。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在信的结尾处,袁国平写道:“工作太忙了,不然我也想回家来看一看,还是让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自参加革命以来,袁国平除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奉命由皖南赴重庆汇报工作时绕道回老家住了一夜外,再未回过家。
  老母亲和家人,等待着抗战胜利,等待着儿子归来!
  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变发生。在茂林遭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时,袁国平向部队动员:“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丢魂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突然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当俘虏!”
  突围中,袁国平身中4弹,昏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对守卫在身边的战士们说:“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我了!”但战士们不肯把首长丢下,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立即组织几位身强力壮的战士轮流背着袁国平继续突围。1月15日凌晨,大家赶到章家渡。这里水深齐胸,河面较宽,无从找船,几个人将袁国平抬在肩上涉水过河。不幸的是,部队在过河时被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扫过来,许多同志牺牲了。袁国平好几次掉进水里,又一次次被战士们从水里捞起,顶起来继续前进。这样折腾了好几次,二三百米宽的章家渡用了40多分钟才渡过。100余名战士过了河只剩下三四十人了。
  过了河,大家在章家渡下游的一个庙门口稍事休息。战士们围着袁国平,一声声地呼唤着:“袁主任——袁主任——”过了好一阵子,袁国平慢慢地睁开眼睛,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讲了最后几句话:“……不要……管……我了……,向……组织上……汇……报……”并指着7块大洋说:“这是党费……”
  战士们感到揪心似的难过,不忍心抛下首长而去。趁大家不注意时,袁国平从口袋里摸出手枪,向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
  袁国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英雄的誓言!
  母亲再也等不回儿子!妻子再也等不回丈夫!儿子再也等不回父亲!听到袁国平牺牲的消息,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
  家书中的“婶婶”,也就是袁国平的妻子邱一涵。邱一涵是一位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巾帼女杰,是埃德加·斯诺笔下参加长征的30个女红军之一。袁国平与邱一涵是一对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夫妻。他们结婚后,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扶持,并肩战斗十几年,被评为“模范夫妻”。袁国平曾赠诗邱一涵“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好比茅台酒,醇芳与日加”。邱一涵是在参加革命后改名邱一涵的,而袁国平字醉涵。新四军成立后,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邱一涵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组织科科长。她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夜以继日地协助丈夫工作。有一天晚上,袁国平为新四军《抗敌报》赶写社论,邱一涵照例帮他抄正文稿。夜已深沉,桌上铜镜映出这对夫妻双双工作的身影。袁国平望着镜中的妻子,认真写下“镜中鸳鸯”。邱一涵微笑着,一笔一画写下“比翼齐飞”。袁国平十分疼爱妻子,然而在长征时,他将自己的马让出来驮载伤病员,而手部受伤、裹过脚的妻子是拉着马尾巴、一步一步地翻过大雪山的。1939年春,邱一涵已经怀孕七八个月,到十几里外的军部开会却和大家一样步行。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问袁国平:“马为什么不给她骑?”袁国平的回答是:“马不是配给她的。”   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把一子两女寄养在乡下。由于家贫缺粮少药,小女儿两岁病殁,大女儿13岁被送人做了童养媳。家书中即将出世的“第二个更可爱的你的弟弟或妹妹”就是袁国平唯一的儿子——袁振威。为了让儿子记住皖南、记住皖南人民、记住新四军,袁国平在新四军出征前嘱咐妻子为儿子取名皖郎(湖南话“皖南”的谐音)。皖郎8个月时就与父母分离,被送回湖南老家,幼年贫困失学,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靠讨饭度日。直到1946年,邱一涵千里寻子,母子才得以重逢。
  丈夫袁国平牺牲的噩耗传到邱一涵耳中后,撕心裂肺的悲痛把这个从长征中走过来的钢铁女战士煎熬得犹如万箭穿心。然而,当夜深人静,她凝视着丈夫的遗像,读着丈夫的遗诗,忆起与丈夫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一幕一幕,坚信丈夫是为中华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邱一涵擦干眼泪,振作精神,把悲痛化为力量,重振昔日的豪情壮志,与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邱一涵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她铁面无私,惩治腐败,实事求是,纠正冤假错案。袁国平牺牲时,邱一涵年仅34岁,但她一直孤身独处,不管到哪里,身上都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照片。1956年11月2日,邱一涵因病逝世。逝世前,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的邱一涵“破了一回例”:请求与亲爱的丈夫袁国平合葬。组织满足了她这唯一的心愿。葬礼上,宋时轮、唐亮、钟期光3位上将和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浴宇亲自为她执绋,送葬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干部、军人、群众都来为她送行,年长者悲呼着大姐,年轻人哭喊着妈妈。一些老同志感慨:“那场面在江苏真是空前绝后。”
  邱一涵辞世前留给儿子两句话:一是不要将父亲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账簿上;二是忘掉社会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1986年,袁振威从国防大学毕业分配至海军指挥学院任教,30年来默默耕耘,为国防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海军作战指挥人才。多少年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他主持的课题都要保密,无法公开评奖,被称为没有获过奖的功臣;他甘为“人梯”,把奖励的机会让给年轻教员和学生,是海军指挥学院有名的“傻子”。年过七旬的袁振威将宣传、弘扬、继承、捍卫铁军精神视为毕生事业,并为之奋斗不已。
  袁国平在家书中说:“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这个“不聪明”,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傻”。这种“傻”的本质,是无怨无悔的看齐意识——向信仰看齐,向坚守信仰信念的人看齐。袁国平一家三口用行动践行了这种“傻”。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艰难险阻需要克服,还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袁国平这样的“傻子”,这样为党、为国家、为民族甘愿奉献自己的“殉道者”!
其他文献
10月19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通道侗族自治县会见了前来出席湖南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一行。杜家毫指出,湖南完全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丰硕成果告慰革命先烈。
期刊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近日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期刊
粟裕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身经百战,战功显赫,逐步成长为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高级将领和军事家。他戎马一生,从头到脚,先后6次负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头部贯穿伤  1927年马日事变后,粟裕从湖南奔向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在那里,他入伍到了武昌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第二十四师是共产党掌握的一支力量,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挺。不久,第二十四师开赴南昌。
期刊
与其他“九三”受阅抗战老兵不同,姜立诚的抗战经历特点是“服务性”和“全盘性”。说服务性,是因为这位1938年投身军营的老战士,大部分时间在第九战区司令部工作,并没有扛枪与日军拼搏,而是以后勤、文字工作为抗战服务;说全盘性,是因为他在司令部工作,对于潇湘大地的抗日情况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他对湖南大地上7年多的战事说得脉络清晰,简繁得当,可称得上是那7年的“档案袋”。  姜立诚说:“我见证了潇湘大地上的
期刊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5周年的光辉历程。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下简称《九十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向党的95周年华诞献的一份厚礼。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95年历史中,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的10年,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难曲折中勇敢前行,终于迎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到来。《九十年》第三章集中反映了这10年的历史。 
期刊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常说世上唯有家钧好,今日里我才觉得你是巾帼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在武汉被捕。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用敌人给他写自首书的半截铅笔给妻子郑家
期刊
侦察探路 巧渡湘江  1934年7月23日,鉴于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日益恶化,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出训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建新的苏区”,“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系”。红六军团实际担负着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重任。  8月7日,红六军团9758名指战员,从江西遂川县横石出发,告别湘赣苏区,突围西征。18岁的王赤军(原名王赤兴)担任十七师侦察连连
期刊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
期刊
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建中村,记者见到了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前受阅的抗战老兵卢庆炎。  卢庆炎,虽然没有直接拿枪与日军在战場上血肉相拼,却是抗日战争史上一件重大事件——衡阳保卫战的见证者,而且衡阳守军的“最后一电”就是经他的手发出的。衡阳城沦陷后,他也被日军关进了俘虏营。正是凭着坚定的信念,他和战友冒着危险逃出,重新回到中国军队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卢庆炎的家本在长沙登隆街,祖父在长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最关键的是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基调,永葆奋斗精神,永葆赤子之心,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