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出的文学作品,通常只能亲手触摸,而无法借助转译。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就是一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骑兵军》曾出版过三个中译本,但都不如人意。这次出版的戴骢先生的译本,被誉为最好的一个版本,甚至包括英译本在内。但念及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读者可以体谅译者艰辛,也不妨视这次翻译为一次基于原作与汉语言的出色再创作。
评论则是另一层转译。文学通常借助于直觉、含混和不准确性,以包容丰富的意蕴,启发联想。相比之下,理性的分析是与此相关但又绝不相同的一轮工作。《骑兵军》简洁而又饱满的文字风格,非亲自阅读,不能把握。
巴别尔生在俄罗斯南方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后来参加苏维埃政权。上个世纪20年代,苏维埃对波兰发动战争,巴别尔作为战地记者加入了哥萨克骑兵军。《骑兵军》就是对这段生活的记录。这首先是一个境遇:一个以读书、知识为重的人,来到到处是杀戮和暴力的战场。
一篇小说叙写了这一场遭遇。《千里马》里,“我”主动下到一个最好斗的连队,但一直无法得到士兵的友谊。他不停地问连长,你让我树了敌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最后,骑兵连长说,“我可看透了,我从骨子里看透了你⋯⋯你巴望活在世上太太平平,没一个敌人⋯⋯你用出吃奶的力气朝着这方面去做——千万不要有敌人⋯⋯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太太平平”,“千万不要有敌人”,这里面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期待。而暴力是无理由的杀戮,视人命如草芥。哥萨克本来就是一个以战争和杀戮为任的民族。在《家书》中,以一个士兵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故事。父与子处于敌对双方,父亲“一刀一刀”杀死了大儿子,二儿子千方百计捉到父亲,又将其杀死。叙述漠然、麻木,如同说一件日常小事,读来令人悚然。不动声色的讲述之后,是莫名的悲哀和批判。
但是,强悍、无惧死亡的哥萨克士兵,也是在张扬生命的力量。动荡的人生通常都有血性,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我”本来就为此而来,才会主动要求加入最好斗的连队。
于是,对于暴力的双重情绪——迷恋与抗拒同时侵入知识者内心,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和复杂意味。这种张力在有些描写中得到如此完美的体现,显出一种奇异的魅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但即使是如此完美的描写,也从未呈现为一种妥协。暴力引发的快意和痛
苦同时躁动不安,情绪热烈而矛盾。这种热烈和矛盾蕴于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动人心魄。巴别尔极少在小说中展露人物心理活动,也极少发表议论。凝固、简练,正如斧劈刀削。对于人的刻画准确、生动,绝无闲笔。也在这个程度上,巴别尔经常被拿来和海明威的“冰山文体”相比。
这样一个作家,只在出版了《骑兵军》等三本薄册之后,就被政治洪流吞没,1940年,巴别尔被斯大林政权枪决。了解这些以后感到的无奈和愤怒,也许是另一种张力。
(《骑兵军》,伊萨克·巴别尔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出版社新书录
《不幸与幸福(克尔凯郭尔镜像)》,尼尔斯·托马森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华莱士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中国人口分析》,曾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洛伊斯的故事》,宾厄姆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灵魂与心》,钱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林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欧洲近代生活:村庄与城市》,里夏德·范迪尔门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河童旅行素描本》,妹尾河童著,三联书店2004年11月第一版
《世纪大拍卖》,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安然沉浮》,劳伦·福克斯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大师亚当斯》,罗伯特·奥普迪葛瑞夫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60分钟企业经营战略》,神田昌典著,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1月本刊荐书
《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施莱弗编著,中信出版社
《思想的未来:互联网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谕言》,莱斯格著,中信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周国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戴锦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国心灵——关于这个国家的对话》,比尔·莫耶斯著,贝蒂·苏·弗洛尔斯编 三联书店
评论则是另一层转译。文学通常借助于直觉、含混和不准确性,以包容丰富的意蕴,启发联想。相比之下,理性的分析是与此相关但又绝不相同的一轮工作。《骑兵军》简洁而又饱满的文字风格,非亲自阅读,不能把握。
巴别尔生在俄罗斯南方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后来参加苏维埃政权。上个世纪20年代,苏维埃对波兰发动战争,巴别尔作为战地记者加入了哥萨克骑兵军。《骑兵军》就是对这段生活的记录。这首先是一个境遇:一个以读书、知识为重的人,来到到处是杀戮和暴力的战场。
一篇小说叙写了这一场遭遇。《千里马》里,“我”主动下到一个最好斗的连队,但一直无法得到士兵的友谊。他不停地问连长,你让我树了敌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最后,骑兵连长说,“我可看透了,我从骨子里看透了你⋯⋯你巴望活在世上太太平平,没一个敌人⋯⋯你用出吃奶的力气朝着这方面去做——千万不要有敌人⋯⋯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太太平平”,“千万不要有敌人”,这里面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期待。而暴力是无理由的杀戮,视人命如草芥。哥萨克本来就是一个以战争和杀戮为任的民族。在《家书》中,以一个士兵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故事。父与子处于敌对双方,父亲“一刀一刀”杀死了大儿子,二儿子千方百计捉到父亲,又将其杀死。叙述漠然、麻木,如同说一件日常小事,读来令人悚然。不动声色的讲述之后,是莫名的悲哀和批判。
但是,强悍、无惧死亡的哥萨克士兵,也是在张扬生命的力量。动荡的人生通常都有血性,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我”本来就为此而来,才会主动要求加入最好斗的连队。
于是,对于暴力的双重情绪——迷恋与抗拒同时侵入知识者内心,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和复杂意味。这种张力在有些描写中得到如此完美的体现,显出一种奇异的魅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但即使是如此完美的描写,也从未呈现为一种妥协。暴力引发的快意和痛
苦同时躁动不安,情绪热烈而矛盾。这种热烈和矛盾蕴于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动人心魄。巴别尔极少在小说中展露人物心理活动,也极少发表议论。凝固、简练,正如斧劈刀削。对于人的刻画准确、生动,绝无闲笔。也在这个程度上,巴别尔经常被拿来和海明威的“冰山文体”相比。
这样一个作家,只在出版了《骑兵军》等三本薄册之后,就被政治洪流吞没,1940年,巴别尔被斯大林政权枪决。了解这些以后感到的无奈和愤怒,也许是另一种张力。
(《骑兵军》,伊萨克·巴别尔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出版社新书录
《不幸与幸福(克尔凯郭尔镜像)》,尼尔斯·托马森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华莱士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中国人口分析》,曾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洛伊斯的故事》,宾厄姆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灵魂与心》,钱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林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欧洲近代生活:村庄与城市》,里夏德·范迪尔门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河童旅行素描本》,妹尾河童著,三联书店2004年11月第一版
《世纪大拍卖》,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安然沉浮》,劳伦·福克斯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大师亚当斯》,罗伯特·奥普迪葛瑞夫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60分钟企业经营战略》,神田昌典著,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1月本刊荐书
《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施莱弗编著,中信出版社
《思想的未来:互联网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谕言》,莱斯格著,中信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周国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戴锦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国心灵——关于这个国家的对话》,比尔·莫耶斯著,贝蒂·苏·弗洛尔斯编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