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荆风楚俗的荆州端午节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chao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荆州人习称“过端阳”。荆州端午节习俗承载着荆风楚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一年十二个月,按十二地支配之,阴历五月为建午之月。五月为仲夏,系盛阳之时。端者,初也,正也。故有“端午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之称,因节俗中涉及到艾草、菖蒲、浴兰汤等物事,故又有“艾节”、“蒲节”、“浴兰令节”之称。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荆州人习称“过端阳”。荆州端午节习俗承载着荆风楚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一年十二个月,按十二地支配之,阴历五月为建午之月。五月为仲夏,系盛阳之时。端者,初也,正也。故有“端午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之称,因节俗中涉及到艾草、菖蒲、浴兰汤等物事,故又有“艾节”、“蒲节”、“浴兰令节”之称。
  端午节与古代人们重“夏至”有关。荆州历来有端午节“一节三过”之习俗,即五月初五过小端阳,五月十五过大端阳,五月二十五过末端阳。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夏至”无定日有关。过节要有定日,而“夏至”却在五月中无定日,人们为了不误节气,又便于记忆,则“一节三过”,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荆州地处亚热带,水系发达,是楚国国都(今之“纪南城”)所在地,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楚文化发祥地和传播中心。南朝梁宗懔曾长期居住在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并担任过江陵令 ,对荆州的风土民情十分熟悉,他记述荆州民俗的专著《荆楚岁时记》对1500多年前荆州端午节习俗如“踏百草”、“斗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竞渡”、“採杂药”、“五彩丝系臂”、“食粽”等均有详细记载。这些习俗不少源于2000多年前的荆楚民俗。“户服艾”(《离骚》),即置艾于门户上之风习。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楚人祭神之前祭祀者要用香草浸泡之水沐浴净身,药浴是对神灵的虔敬,也是一种保健方法,端午节人们“浴兰汤”之俗便源于此。屈原在《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咏,端午节佩戴香囊之俗即源于荆楚先民喜爱佩戴香花香草的风习。千百年来,民间过端午的气氛很浓,民众的参与度很高。士农工商“四民并踏百草”,“竞渡”之时“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据修于清代的《荆州府志》和《沙市志略》载,清代端午节时荆州民间除继续盛行《荆楚岁时记》所载之节俗外,尚有“兰汤沐浴”、“饮雄黄酒”、“书符作门帖”、“艾茎洒雄黄酒于户舍墙壁”、“小儿涂雄黄朱砂于耳鼻”、“印发张天师像”、“带罗囊”等俗流行。
  
  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
  在荆州,端午节俗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十分丰富,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风雨,但至今尚有诸多习俗在荆州流行。既有具备实效价值的防病卫生的项目,也有象征意义很强的祈福辟凶的项目;既有纪念意义极强的项目,也有文娱游乐的项目等等。
  阴历四月底开始,荆州街头就会出现不少提篮子卖栀子花的小贩。五月盛开的栀子花洁白芬香,特别受荆州人青睐,端午节期间在室内养上一束栀子花,大人小孩佩戴栀子花,是荆州人最佳的选择。临近端午节,荆州城乡家家开始包粽子,邻里间会互相帮忙,聚在一起包,不少老人会将包好的粽子分送给子女,子女会在节前买上节礼送给父母。不少人家打扫屋子、场院,进行消毒。有龙船的村镇,收拾整修龙船,组织队员准备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赛。
  端午节清晨,老人会叫十来岁的孩子到户外的草地上走一走,用露水将脚打湿,用露水洗一洗脸,以防病健体,谓之“踏露”。清晨,农民便将端午节凌晨采的艾草和菖蒲扎成把,拿到城里售卖,很快便会被市民们抢购一空,拿回家插在大门上,取“艾虎蒲剑”之意,以驱邪辟凶,艾绒可以灸病,艾草烟可以驱蚊虫。有些农村人家,端午节这天会用红布画上符,贴于大门上,以禳不详。端午节这天,小孩起床后,父母给小孩手脚上系上用红白绿黑黄五彩丝编成的“百岁索”,穿上绣有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图饰的兜肚、帽子,戴上用五彩线吊挂的香包、长命锁、栀子花、绣制的小动物挂件,在额头、耳朵、鼻子上点上经酒浸过的雄黄、朱砂,以辟百毒,驱邪气。年轻的媳妇在端午节上午会带着小孩回娘家过节,以避凶煞,谓之“躲午”。端午节时,不少青年和小孩会佩戴用绸缎绣制、内实各种香草的香囊。不少女子将制作精细的香囊送给自己心仪的朋友。端午节那天,不少父母会领上自己的孩子到室外开阔的草地上游玩,谓之“踏百草”,俗称“踏了百草,百病不侵”。在游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寻找各种不同的花草,看谁找到的植物种类多,谓之“斗草”。端午节近中午时,用艾草、菖蒲等药草香草煮水,为小孩子洗浴,大人用此水洗头,谓之“浴兰汤”。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正午时北斗星斗柄遮掩“五鬼”(鬼宿第五星,恶煞之一),此时制药无不灵验。端午节会有民众在家中用腊肉骨头、鸡内金、粽子等焙制治疗积食肚痛的药物 “端阳面子”。至今尚有人于端午日用酒浸雄黄大蒜晒之,备夏日被蚊虫叮咬后涂用。端午节的饮食也有一些讲究,粽子、包子、咸鸭蛋、绿豆糕、艾糕、鳝鱼、凉拌肉、凉拌鸡、笕莱、菖蒲酒等是代表性食物。粽子“盖取阴阳尚包裹粉之象”(《风土记》),粽子以菰叶裹之,以彩丝缚之以祭江。
  端午节划龙船,是荆州人过端午节一项重要的活动,也是缅怀先贤最有代表性的活动。荆州民谚中有“五月三个五,龙船打响鼓”之说。五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都要划龙船。端午节划龙舟“竞渡”,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划船拯救的故事,是后世人们出于对屈原的尊崇和缅怀而演化出的“竞渡之戏”。龙为鳞族之尊,“龙舟”就是为了镇压水妖水怪,保护忠魂。屈原是楚国人,在荆州生活过多年,去世后又成了“广源顺济王”,成了一位江神,更是受到荆州民众的尊崇。为祭奠屈原,南宋时荆州的沙市始建祀奉屈原的“江渎宫”。清代诗人刘士璋《望江亭观竞渡》诗云:“游人尽说吊灵均,荆楚岁时书亦云。等是忠魂来往地,鼓声不到叔敖坟。”(灵均,屈原也。叔敖坟,楚国名相孙叔敖之坟,在沙市中山公园内)荆州的传统龙舟竞渡形式非常丰富,隋唐时期,“竞渡之戏⋯⋯而南郡(即荆州)襄阳尤盛。”(《隋书•地理志》)明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歌》云:“金鳞析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赤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腰鬟袖底出巾冠,白须髯下立青娥。”记述了当年端午节沙市龙舟赛盛大壮观的场景。
  传统龙舟竞渡,分为红龙、白龙、黄龙、青龙和混江龙,每条龙舟漆色和桡手着装颜色统一,而“混江龙”渔划子(小渔船)则是临时装点而成,划手一般10人以内。荆州的传统龙舟船身长,桡手多,船尾拖有一根很长的艄桨,由经验丰富的艄公把握以掌控航向和用于竞赛中加速。船上有鼓手、大锣手、马锣手,马锣手的击打动作夸张诙谐,有很强的表演性。现今,每到端午节,荆州的传统龙舟、凤舟、麒麟舟都会进行祭江表演和竞渡 “夺标”比赛。龙舟、凤舟、麒麟舟船头分别坐上童男、童女,竞渡时百桨挥舞,终点处进行“夺标”,竞技性和观赏性都很强。从古至今划龙舟赛深受荆州民众喜爱,每到端午节,乡村间便划龙舟互相拜节,而龙舟赛场则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锣鼓喧天,欢腾一片。清代,荆州城乡端午节“外江内河,皆有龙舟之闹”(《沙市志略》)。旧时,由于划龙船时经常发生打架斗殴,或观众落水,或龙舟翻沉,造成人员伤亡,清朝荆州官府曾“循故事而申禁”,但荆州午日竞渡之戏已成“锢习”,民众则对禁令“置若罔闻”,端午节期间照划龙舟不误。过去荆州龙舟由各村镇、行帮打造,由村民、行会组织人员参赛,竞赛时由商家设“标”。龙舟下水要焚香、燃鞭炮祭拜,要沿河投粽子、包子“祭江”,祭祀江神屈原。荆州民歌中还保留了不少“龙船号子”“龙船调”。作为端午节期间一项固定的人们参与度很高的盛大的活动,龙船竞渡在荆州,从1500多年前一直划到了现在。荆州乡村形成了草市北关、郢城岳山、荆沙村、洪湖乘风村等多个世袭相传的龙舟文化传统乡镇。龙船竞渡成为一项融入了荆州人民血脉、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改革开放后,沙市荆沙村的龙舟队曾多次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原沙市市群艺馆推荐,沙市荆棉厂的女子龙舟队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龙舟赛,因当时只有她们一支女子队,组委会只好安排她们与三支男子队同组比赛,结果沙市荆棉厂女子队获得小组第一,一时轰动了北京城。
  
  丰富的文化内涵
  荆州端午节习俗的形成,是多种文化观念汇聚融合的结果,多姿多彩的节俗活动,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楚人崇凤,荆州人端午节划龙舟,也划凤舟;楚人尚红,荆州民间有端午节在门上贴红符之俗;楚人信鬼神,端午节时,荆州不少人家中贴有钟馗像,这些都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旧社会小儿存活率低,人们为了保住小孩,端午节时在小孩手脚上戴“百岁索”,编制“百岁索”的五色线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方,这是人们对小儿健康成长的一种祈盼,彩色丝带也是一种装饰。“戴罗囊”是为了辟邪,但通过制作“罗囊”,女子们则可以展示自己不凡的女工技艺。“斗草”本是一项游乐活动,但通过寻找不同种类的花草,可以让人们认识更多的植物,让小孩增长知识。“躲午”是为了辟凶,但实质上是出嫁的青年女子利用过节带小孩回娘家探望父母,与娘家人团聚。端午节期间,子女为父母送节礼,邻里间互相赠送粽子、包子等,更是会增强家庭和睦,促进邻里友善,对社会和谐起到促进作用。“采药”、“制药”、“浴兰汤”等习俗,更是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传统医药文化。《抱朴子》载:“或问辟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端午节时“贴张天师像”、“贴门符”则是道家思想观念在端午节节俗中的体现。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
  荆州端午节节俗在荆州流传了千百年,丰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追求和悠久的中华文化。尽管由于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变化,端午节习俗在流传过程中有了改变,但未变的是其得到广大民众认同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愿景追求。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端午节人们不再去采药、制药。雄黄酒喝多了有毒,现已少有人去喝。过去室内外消毒用艾草蘸雄黄酒洒,用“黄烟炮”(用约20厘米长的芦苇杆,内装雄黄、火药等物制成,点燃引线后喷出黄色浓烟)薰,现在则用“灭害灵”喷了。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张天师、钟馗的像人们也不贴了。过去由行帮举办的“龙舟会”(聚饮、演剧娱乐),现在变成了诗歌爱好者举办的“端午诗会”,以诗言志,以诗会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需求的彰显,粽子不再是单一的纯糯米粽了,而发展成了糯米中加入肉类、果脯类、豆类多种辅助食材的粽子。
  端午节打扫室内外卫生,养成大人小孩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们卫生防疫、强身健体的意识在传承。端午节给长辈送节礼,回家探望父母,带小孩郊游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增长知识,人们孝老爱幼、创造家庭幸福的传统美德在传承。邻里间在一起包粽子,亲友间互赠粽子、包子,朋友间互赠香囊,和睦邻里、增进友情的良好风习在传承。端午节划龙船、凭吊屈原,缅怀先贤,凝聚人心,深受民众喜爱的节俗在传承。得到传承的端午节节俗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不少项目还具有可观的经济开发前景。我国已将端午节定为了法定节假日。让端午节节俗活动更加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爱国情怀,促进民族文化认同,聚民心,励民志,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明有着非凡的意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地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他到贵州时的情景,他说,贵州是多彩的,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脍炙人口。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更加美丽的多彩贵州。  贵州省人大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系列报告活动,正是学习总书记讲话后所产生的启示。乡愁与乡村建设密不可分,我们众里
期刊
闽南的海风徐徐吹来,在幽幽静静的过往中,“阿嬷”一生的悲欢离合尽显其中,大海和飘落的丝丝细雨见证了这里的一切……  日前,2014北京舞蹈学院供需双选会毕业展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也借此机会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这部作品由20年前的小白鹭厦门班班主任、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明文军教授出任艺术总监,当年厦门班的学员、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的靳苗苗担纲总导演,在厦门已经演出十余场。
期刊
也是立春后的第九天,迎着初升的朝阳,顶着料峭的春寒,驱车来到田坝村时,我们被惊呆了。仙人岭上白雪绵绵,大田坝子绿浪滚滚。这种一眼看两季,白绿(冰绿)两重天,小街灯笼高挂,民居炊烟袅袅的景致,非田坝莫属。这原本是一个靠种茶起家的村子,现在却出落成另一番模样。田坝呀田坝,怎一个“绿”字了得。  绿色浸透了山川  现在的田坝“名不副实”,是有坝无田,犁头、耙子、水车等耕作农具成了供人观赏的古董。抑或说二
期刊
民以食为天,匆匆百年,当年北京人的吃喝许多保留至今。从冰镇酸梅汤、爆米花,到闻名全国的北京烤鸭和涮羊肉,依旧可以享用到。但与之相关的行业经营状况却是变化不小,有些改头换面,有些彻底消失无影踪。  水车行——独轮千里水送万家  早年间没有自来水的时候,京城百姓吃水,除富贵之家自有私井,都依靠水车行从公共井里打水再送入千家万户,水井会有专人管理,盖上设施,称为井窝子或水屋子。送水用的水车是独轮车,推起
期刊
踏着瑞雪,我们来到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村,探访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国防大学教授鲍中行出生于此,虽和我们素未谋面,但在电话中说到故乡,他却如数家珍,一口气说了鲍家屯的“五个典范”和“三个活化石”,那份对故乡浓浓的眷恋,让人感动。  在鲍家屯,我们巧遇了寨老鲍中全。他当过村支书,是个文化人,对当地历史文化了如指掌,又热情好客,带着我们边看边讲,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鲍家屯是明洪武
期刊
大年刚过,我们便迫切地开始了前往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的行程。冬季的田野裸露着黄土,远处的山峦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暗色,少了春、夏季节时的苍翠。冬的萧瑟,展现了大自然另一幅景象,也让那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生命之季和绿水青山更令人向往和珍视。  此次乡村之行,是在当今巨大变化和快速消失同时并存的一次找寻。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历史文脉……安在?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唤下,有多少幡然猛醒
期刊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画的起源。在承继传统帛画精髓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知名帛画艺术家穆益林先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传承和创造了崭新的帛画艺术。  鉴于现代帛画在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家穆益林先生在该领域的重要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丹青异
期刊
苗乡古老造纸术  在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偏远的南皋乡山沟里的石桥村,有200多户人家,860多人口。自古以来,石桥苗族世世代代承袭古法造纸技艺,用树皮造纸。据说这里的苗族从事造纸自唐朝开始,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保存造纸传统工艺的完整性,被誉为我国现存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古代造纸术主要在汉族地区流传,而丹寨县石桥苗族至今坚守着
期刊
阿狸,国内当红原创动漫形象,2006年由Hans创作,从网络与杂志连载开始,陆续发行童话绘本和动画短片。迄今为止,阿狸的出版物突破220万份销量,在线上拥有1200万注册粉丝。一方面,其至萌至真的形象被制作成多元的虚拟产品,成为互联网主要的内容供应商;另一方面,阿狸丰富的周边产品层出不穷,并与多个品牌成功联合,成为本土动漫形象产品化的先锋。  在探索国产动漫产业化的道路上,阿狸自主开发了1000余
期刊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可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中“鼓缶、击缶”的记载。那时的鼓盆歌主要以娱乐为主。战国时期楚人把这种音乐形式发展为“瓴缶之乐”,成为与“钟鼓之乐”、“竽瑟之乐”相并列的三种音乐形态之一。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超然与豁达。而这种以“鼓盆、击缶”讴歌生命的方式,至今仍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一面鼓,一对槌;焚香点灯, 数人围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