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an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农村完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对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于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正,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贫困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8-0045-02
  
  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为标志,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农村完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以往的只是重视城市低保制度改变为同时重视农村低保制度,进而实现全社会的低保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转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应当享有基本生存保障的权利,而政府理应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作为满足农民最低生活需求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农村,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是对人的生存权的最大威胁,以保障贫困居民最低生活需求为目标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质上就是一条保障特困居民生存的生命线。而且,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低收入人口2841万。2007年,我国的贫困线划定在1067元。如果这个贫困线提高至年收入约1300元的初稿最终得到国务院认可,全国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翁仕友等:《中国拟重划贫困线:年收入1300元 增加近4000万人》,《经济观察报》2008年4月12日)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二、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在城市地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普惠性。公正、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没有城乡之分的,所以,必须同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当看到的是,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三种保障项目。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和关键,它所解决的是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因为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不管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障,或其他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都是有条件的或是以部分特殊社会群体为保障对象,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把针对某些特殊对象(如五保户、灾民等)的传统救济制度改变为覆盖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新的救济制度,只要是达不到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户,无论其是否属于“三无”,均可以获得救助。所以,较之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更为直接、及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只有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了这种保底措施,才能使那些不能享受其他保险的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最起码的保障。也只有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得以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才可能真正建立和完善。
  
  三、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全面健康发展问题。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交织影响的弱势产业,这种特殊性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近几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为缓慢,有时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与其他迅猛发展的非农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形不但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使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是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就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的诱发因素,从而危及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可以增强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政策。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使中国出现巨大的城乡差距。虽然当前实行的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措施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民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如果扣除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再把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那么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城乡差距更是悬殊,在一些地方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国家财政支出对城市居民社会保障采取的是倾斜的政策,农民则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相当部分的社会保障的内容都是把农村人口排挤在社会保障政策之外。这使得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中,不管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还是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在待遇模式和待遇水平上均呈现出十分不均等的状态。如,2005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234.2万人,比上年增长1.3%,占城镇总人数的3.9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25万人,比上年增长69.1%,但只占乡村户籍总人数的1.1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相差2.71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说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整合社会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所以,要弥补这种裂痕,必须建立统一的制度基础。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虽然离真正的制度统一还相差甚远,但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的是城镇人口,远远达不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集体保障的功能弱化,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同时还必须独立承担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当前农村正在推行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等等都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提出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农村弱势人群会因自身的原因以及市场因素的冲击收入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基本生活的困难。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以“兜底”的保障措施,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则有利于减少市场因素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对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六、有利于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正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宗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得情况”,使“所有的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10871.0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26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8760.2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57、279页)同时要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发展改革成本和代价,理应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广大农民却很少从巨大的发展改革成果中分享到实际的利益,呈现出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严重失衡的情形。所以,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既能够让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待遇和地位的改善,有利于国家对社会公正的维护。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副教授;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被人熟知和重视,但是究竟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有何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面对知识管理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以及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9.
期刊
低脂微藻具有固碳效率高、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不与农争地等优点,其大规模养殖可以和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减排、市政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相耦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生物质催化热解主要以生物质为原材料,利用催化剂(如沸石分子筛)控制转化路径,从而得到高价值的芳香烃为主的目标产物。藻类生物质含有大量的灰分,反应过程中灰分会附着在催化剂表面或堵塞其内部孔道,随着运转时间的增长会造成催化剂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经30年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80后”为代表的受教育者在危机面前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要总结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成效; 推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9-0047-02    自1978年思
期刊
[摘要]有效的平衡配置机制能够维护和保持社会各部分及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平衡配置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转型。新时期社会发展平衡机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承担好资源分配机制的基本任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全面综合的利益平衡,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多方面协调、合作、制约功能;追求社会发展的人本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衡配置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期刊
[摘要]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自身所具备的人力资本,结合建国以来党在农民增收问题上的经验及启示,提出了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 人力资本;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2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
期刊
[摘要]技术进步可表征为人均工资变化率、企业数量增长率与企业资本周转增速的线性组合。劳动分工、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与兴办企业,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个体与社会利益之和谐,保证按劳分配、就业充分、实现富国裕民之理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分工;资本有机构成;马克思生产函数;熊彼特创新生产函数;索洛余值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
期刊
[摘要]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统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国家战略;统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30-02    科学发展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发展理论,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一个民
期刊
[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是政策科学的基本问题,价值取向是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所以公共政策评估价值取向研究是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不可缺失的向度。本文从理论视域探讨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在价值寻求,构建了公共政策评估的综合价值取向模型。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 价值中立; 价值寻求; 综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21—03  
期刊
[摘要]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党内和谐; 社会和谐; 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26-02    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期刊
[摘要]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要多方法、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  [关键词]贫困地区;新农村;资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42-0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制约和影响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