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语文课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向学生传递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各类学校在训练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前导言,调动追慕之情
通过设计,用恰当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更为美好、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漫长的文学长廊里,一个个或孤傲、或恬淡、或激奋、或沉静的精神形象,都是学习的榜样。庄周的浪漫狂放、洒脱不羁,是仅仅一篇《庖丁解牛》所阐释不了的,而最能体现庄周浪漫主义精神的是这样一段文字:“任公子为大钩,巨锱,五十犍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日日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锱,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这种宏大的意象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惊叹,庄子汪洋自恣、雄奇宏伟的想象,以及在这种想象中所散发出的超旷空灵的人格魅力,更是令看惯了宇宙飞船、太空机器人等冰冷字眼的学生们赞叹不已。
二、善于发散,领受久远滋润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岸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软体动物呢?笔者认为,讲授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进行领悟,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当读到祥林嫂痛失儿子,痴痴呆呆地重复“我真傻……我单知道……”那一段时,起初不少同学仅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嘲笑祥林嫂的唠叨。笔者便启发学生说:“小说中的看客们,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是嘲讽、挖苦甚至厌恶的态度。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怎样看呢?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将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注。”学生们深受震撼,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祥林嫂这个人物。课后的交谈中,很多学生说第一次从鲁迅的文章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动。
正是由于这些对美的发现、体味和传播,人类才得以在精神层次上超过所有的物种,成为万物之灵。也许语文课上这种美丽的感悟过程,正是可遇也可求的一种境界。但愿这种境界更多地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为了求得这种自觉,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才显得更重要。
三、获得精神砥砺,培养彼岸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在课本之外,应该适当借助课外阅读和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三毛的执著、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等,都会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人格影响。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名著《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文中对黛玉、宝玉分别下了“细心多虑”“率真叛逆”等定语。但是,单单掌握这几个板板正正的词语,是无法透彻体味人物形象的精彩的,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阐释一下黛玉、宝玉呢?黛玉就像一团朝雾之气,轻盈灵动,需要在心灵上、生活上有阳光一般的温暖。周围草木葱茏秀丽,她便能一直空灵地舞蹈,尽显才情,直至消无;但倘若碰上的是一团污浊之物,那她只能慢慢地冷聚成一滴眼泪,无奈地落入尘埃。而宝玉呢?传说古之宝玉,深埋地下,当阳光普照的时候,便有玉气从地间袅袅升起。那么,假如宝玉人如其名,是一块晶莹光润之玉的话,那飘扬在他头顶的一缕玉气,应该是什么内容呢?是洒脱不羁?是柔情蜜意?是率性纯真?还是风流叛逆?
曹雪芹笔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值得细细品味之处,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去认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而是要细致地体会书中的人性之美、文笔之美,领略这部融合了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全部艺术成果的伟大著作的艺术美,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学的精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四、课堂互动,尊重学生话语权
自信、积极、敏锐的心灵,才是一种健康的心灵。健康的心灵可以通过自信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舒婷的《致橡树》,以其优美和深情脍炙人口,体现了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对此,笔者却提出了一个争鸣的问题:“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诗,它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让不少人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不喜欢哪几句,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见?”争鸣开始,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喜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因为它细腻亲密和心有灵犀。有的学生喜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因为它写出了同甘共苦的经历。有的学生说不喜欢结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建议改为“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头顶的那方蓝天,也爱我脚下的这块土地”,这样更显独立和平等,有的学生建议改为“用眼神,用呼吸,用我们共同的心跳,谱写宇宙间最永恒的话题”,更突出爱情诗的特点。某同学更是彻底地对整首诗做了修改,她的开头是这样的:“我如果爱你,要学那攀援的凌霄花,你到哪里,我到哪里;我如果爱你,要学那痴情的鸟,用一生吟唱爱的旋律。”虽然在观念上有些过于个性,但这种表达的坦直、思想的活跃与敏锐,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可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诗本来是通过理解而产生愉悦的,内容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才有一种照亮人心灵的光辉,引起人优美、壮丽、高贵、典雅、凝练、深远等感受。《致橡树》中有一句“不,这些都还不够”,有人朗诵得坚决果断,表示对前者的决然否定;有人朗诵得温柔轻快,认为这才是情人间应有的语气;而有的建议和缓点,认为女性本就温柔;还有的人说应该冷静而带点轻蔑,表示对前者的轻视和摒弃。这种种自由的语言之花,正是学生们自由的思想之花的绽放。这种思想的自由和活跃,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文追求。课堂上的精彩,正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的种种精彩的前奏,这种教育,应该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追求。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前导言,调动追慕之情
通过设计,用恰当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更为美好、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漫长的文学长廊里,一个个或孤傲、或恬淡、或激奋、或沉静的精神形象,都是学习的榜样。庄周的浪漫狂放、洒脱不羁,是仅仅一篇《庖丁解牛》所阐释不了的,而最能体现庄周浪漫主义精神的是这样一段文字:“任公子为大钩,巨锱,五十犍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日日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锱,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这种宏大的意象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惊叹,庄子汪洋自恣、雄奇宏伟的想象,以及在这种想象中所散发出的超旷空灵的人格魅力,更是令看惯了宇宙飞船、太空机器人等冰冷字眼的学生们赞叹不已。
二、善于发散,领受久远滋润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岸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软体动物呢?笔者认为,讲授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进行领悟,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当读到祥林嫂痛失儿子,痴痴呆呆地重复“我真傻……我单知道……”那一段时,起初不少同学仅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嘲笑祥林嫂的唠叨。笔者便启发学生说:“小说中的看客们,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是嘲讽、挖苦甚至厌恶的态度。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怎样看呢?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将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注。”学生们深受震撼,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祥林嫂这个人物。课后的交谈中,很多学生说第一次从鲁迅的文章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动。
正是由于这些对美的发现、体味和传播,人类才得以在精神层次上超过所有的物种,成为万物之灵。也许语文课上这种美丽的感悟过程,正是可遇也可求的一种境界。但愿这种境界更多地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为了求得这种自觉,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才显得更重要。
三、获得精神砥砺,培养彼岸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在课本之外,应该适当借助课外阅读和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三毛的执著、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等,都会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人格影响。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名著《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文中对黛玉、宝玉分别下了“细心多虑”“率真叛逆”等定语。但是,单单掌握这几个板板正正的词语,是无法透彻体味人物形象的精彩的,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阐释一下黛玉、宝玉呢?黛玉就像一团朝雾之气,轻盈灵动,需要在心灵上、生活上有阳光一般的温暖。周围草木葱茏秀丽,她便能一直空灵地舞蹈,尽显才情,直至消无;但倘若碰上的是一团污浊之物,那她只能慢慢地冷聚成一滴眼泪,无奈地落入尘埃。而宝玉呢?传说古之宝玉,深埋地下,当阳光普照的时候,便有玉气从地间袅袅升起。那么,假如宝玉人如其名,是一块晶莹光润之玉的话,那飘扬在他头顶的一缕玉气,应该是什么内容呢?是洒脱不羁?是柔情蜜意?是率性纯真?还是风流叛逆?
曹雪芹笔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值得细细品味之处,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去认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而是要细致地体会书中的人性之美、文笔之美,领略这部融合了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全部艺术成果的伟大著作的艺术美,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学的精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四、课堂互动,尊重学生话语权
自信、积极、敏锐的心灵,才是一种健康的心灵。健康的心灵可以通过自信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舒婷的《致橡树》,以其优美和深情脍炙人口,体现了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对此,笔者却提出了一个争鸣的问题:“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诗,它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让不少人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不喜欢哪几句,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见?”争鸣开始,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喜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因为它细腻亲密和心有灵犀。有的学生喜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因为它写出了同甘共苦的经历。有的学生说不喜欢结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建议改为“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头顶的那方蓝天,也爱我脚下的这块土地”,这样更显独立和平等,有的学生建议改为“用眼神,用呼吸,用我们共同的心跳,谱写宇宙间最永恒的话题”,更突出爱情诗的特点。某同学更是彻底地对整首诗做了修改,她的开头是这样的:“我如果爱你,要学那攀援的凌霄花,你到哪里,我到哪里;我如果爱你,要学那痴情的鸟,用一生吟唱爱的旋律。”虽然在观念上有些过于个性,但这种表达的坦直、思想的活跃与敏锐,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可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诗本来是通过理解而产生愉悦的,内容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才有一种照亮人心灵的光辉,引起人优美、壮丽、高贵、典雅、凝练、深远等感受。《致橡树》中有一句“不,这些都还不够”,有人朗诵得坚决果断,表示对前者的决然否定;有人朗诵得温柔轻快,认为这才是情人间应有的语气;而有的建议和缓点,认为女性本就温柔;还有的人说应该冷静而带点轻蔑,表示对前者的轻视和摒弃。这种种自由的语言之花,正是学生们自由的思想之花的绽放。这种思想的自由和活跃,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文追求。课堂上的精彩,正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的种种精彩的前奏,这种教育,应该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追求。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