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9.9%的增长速度,CPI与2004年相比上涨1.8%,2005年全年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从其它价格指数来看,除居住价格保持近三年较高位置外,其余价格指数都在逐步走低,其中包括GDP平减指数呈下降趋势,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在分项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价格指数2005年与2004年同期相比仍有一定幅度上涨,而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从年初增长10.7%、5.8%和7.5%下降到11月的5.4%、3.2%和-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跌到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1月与12月的增幅分别为-0.2%和-1.9%,已经是负增长。
尽管我国已逐渐从温饱阶段向小康社会迈进,但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农业丰收,使得农产品生产价格开始下降,其中粮食生产价格跌幅较大,这也是近期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5年3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3%,是2002年4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0.6%、4.4%和3.8%,畜牧业下降3.2%。粮食生产价格下降3.2%,跌幅较2季度加大2.7个百分点。
房价虽未纳入消费价格计算范围,但房价的涨跌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较大,现阶段多数居民购房是为了改善本身的居住条件而不是为了投资,因此房价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居民其它方面的消费。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5年 10月与11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6.8%,涨幅比9月份分别提高了1.1%和1.3%。11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10月份上升1.1%,环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1.7%,涨幅分别比10月上升0.4%和1.3%。与此同时,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略有上升。2005年3季度房屋租赁价格比2004年同季上涨2.1%,涨幅比2季度高0.2%。
综合当前价格形势的基本分析,无论是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下游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的压力的确存在。
二、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分析
虽然2005年底物价全线位于低谷,但2006年走势存在众多变数,上涨、下跌因素并存。为了更好地判断2006年物价走势,现从影响促进物价上涨与下跌两方面因素抑制上涨进行深入分析。
(一)促进物价上涨因素分析
1.消费增速的提高推动物价上涨。2005年在物价增幅下降的同时,全年经济增长仍保持9.9%的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达到1997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增长与CPI升降变化几乎同步,但消费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差在扩大。从长期而言,消费合理增长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2.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拉动物价上涨。2005年,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呈上升势头,从年初的13.6%上升到11月末的18.3%,增幅提高了4.7%;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先抑后扬,增速从1月末的14.2%下降到5月末的12.4%,然后又上升到年底的17.6%,全年小幅波动。广义货币M2与金融机构贷款是CPI的先行指标,先行周期一般在8—10个月之间。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目前的增长势头将拉动未来CPI的上涨。
3.投资推动价格上涨。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得到遏制,但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自2005年6月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速度已连续7个月在27%以上,并有逐月加快的趋势。与此相对,2005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累计施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302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5733个;施工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2%。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160758个,同比增加2920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1%。新增项目的投产必将继续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与燃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
4.服务价格存在潜在的上涨因素。2005年1—11月份服务项目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在此期间,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均有所提高,对CPI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两类价格合计对CPI的拉动作用达到1.5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7个百分点。今后,我国公共服务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日趋完善,公共服务品价格与其它价格的关系也将逐步理顺。当前,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存在上涨的潜在空间,服务价格的上涨将是促进CPI上升的主要动力之一。
5.资源性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2005年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较2004年虽有所缓解,但资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矛盾。目前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而且石油与成品油价格没有与国际接轨,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当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可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因此未来公共资源性产品如水、电、油、气和煤炭价格将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带动工业品价格乃至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6.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较高。虽然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与前几个月相比已经下降,但我国原油、成品油以及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价格一直在历史最高位徘徊。我国40%左右的石油缺口依赖进口,大宗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势必导致工业生产成本增加,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力有增无减。
(二)物价下跌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城乡居民收入近2年来始终保持增长,但增速缓慢。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除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外,支出余额大多用于储蓄,使得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投资过度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投资过度行业的产能过剩从2005年开始显现,相关产品价格相继下降。截至2005年底,钢铁、水泥、炼焦、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滑坡,企业亏损额急剧上升。与2004年全年相比,钢铁行业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行业亏损额增加81%;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8.7%,行业亏损额增长73.78%;炼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1.33%,行业亏损额增长532%;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同比增加38.9%,增幅下降31%,行业亏损额增长44.7%;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2%;行业亏损额增长41%。工业企业效益的下滑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将抑制物价上涨。
三、物价景气指数分析
对未来价格指数走势的预测与判断不仅要分析当前各类物价指数的变化,而且还要分析产生物价波动的因素以及物价变化的规律。为此,我们利用景气指数方法,通过构建基于CPI为基准指标的价格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研究物价的波动周期和变化规律。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狭义货币量M1月末同比增长率”四项经济指标是较好的先行指标,它们的波动转折点大约领先CPI 6—8个月,以此构建的先行合成指数与扩散合成指数分别见图1与图2。
从图1、图2中的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扩散指数以及各项分类价格指数可以看到,目前物价走势确实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最低点,一致扩散指数2005年末位于底谷,而且直观上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就其指数值而言仍保持着1997年下半年以来相对较高的位置,而CPI先行扩散指数2005年内有所回升,年末在位于50%线上下波动,也预示着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中有涨有跌,反映出未来的物价走势“通胀”与“通缩”相互交织,这正是当今学界关于“通胀”与“通缩”会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物价涨跌的各类因素,我们认为,2006年物價上涨因素多于物价下跌因素,特别是服务类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存在巨大上涨空间,由此将带动生产成本的提高和整体物价的上涨。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2005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2006年物价又难以形成大幅上涨势头,全年将保持小幅平稳上涨。
四、2006年物价指数走势预测
作者曾于2005年9月,以VAR模型以及GARCH模型对2005年底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价格经济指标进行过定量预测。5个月过去,当初预测的物价及经济走势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分接近。现利用最新数据,对2006年各类物价指数重新进行预测,结果见表1。
预测结果表明,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1.97%,继续保持低通胀的走势,但全年物价将逐渐回暖,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
商品零售价格走势与居民消费物价保持了高度的正相关性,但升幅小于居民消费物价。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动力不足,难以对零售物价起到拉升作用。2006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将上涨0.60%,下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增幅整体高于上半年,显示零售物价也将呈现回暖迹象。
其它价格指标预测结果显示,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2006年将分别上涨7.9%、9.5%、11.5%。投资拉动以及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电等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生产资料类价格将面临着不小的上涨压力。
2006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原料购进价格指数、重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等上游物价指数步调基本一致,同涨同跌。这三个指标将止住一年多来的跌势,在经过年中的回落后稳步攀升。上游指标的回升可能预示着CPI的下一波行情(2007年)看涨,而不会持续走低。
2006年我国物价上涨与下跌因素相互并存,始终制约着物价走势。根据综合分析和计量模型预测结果判断,我们认为2006年我国消费类物价将温和增长,生产类物价稳步回升,但都处于正常范围,不会出现大的通胀和紧缩。预计2006年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全年CPI为1.97%;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也呈前低后高的态势,全年将分别上涨7.9%、9.5%、11.5%。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9.9%的增长速度,CPI与2004年相比上涨1.8%,2005年全年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从其它价格指数来看,除居住价格保持近三年较高位置外,其余价格指数都在逐步走低,其中包括GDP平减指数呈下降趋势,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在分项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价格指数2005年与2004年同期相比仍有一定幅度上涨,而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从年初增长10.7%、5.8%和7.5%下降到11月的5.4%、3.2%和-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跌到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1月与12月的增幅分别为-0.2%和-1.9%,已经是负增长。
尽管我国已逐渐从温饱阶段向小康社会迈进,但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农业丰收,使得农产品生产价格开始下降,其中粮食生产价格跌幅较大,这也是近期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5年3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3%,是2002年4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0.6%、4.4%和3.8%,畜牧业下降3.2%。粮食生产价格下降3.2%,跌幅较2季度加大2.7个百分点。
房价虽未纳入消费价格计算范围,但房价的涨跌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较大,现阶段多数居民购房是为了改善本身的居住条件而不是为了投资,因此房价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居民其它方面的消费。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5年 10月与11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6.8%,涨幅比9月份分别提高了1.1%和1.3%。11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10月份上升1.1%,环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1.7%,涨幅分别比10月上升0.4%和1.3%。与此同时,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略有上升。2005年3季度房屋租赁价格比2004年同季上涨2.1%,涨幅比2季度高0.2%。
综合当前价格形势的基本分析,无论是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下游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的压力的确存在。
二、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分析
虽然2005年底物价全线位于低谷,但2006年走势存在众多变数,上涨、下跌因素并存。为了更好地判断2006年物价走势,现从影响促进物价上涨与下跌两方面因素抑制上涨进行深入分析。
(一)促进物价上涨因素分析
1.消费增速的提高推动物价上涨。2005年在物价增幅下降的同时,全年经济增长仍保持9.9%的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达到1997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增长与CPI升降变化几乎同步,但消费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差在扩大。从长期而言,消费合理增长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2.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拉动物价上涨。2005年,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呈上升势头,从年初的13.6%上升到11月末的18.3%,增幅提高了4.7%;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先抑后扬,增速从1月末的14.2%下降到5月末的12.4%,然后又上升到年底的17.6%,全年小幅波动。广义货币M2与金融机构贷款是CPI的先行指标,先行周期一般在8—10个月之间。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目前的增长势头将拉动未来CPI的上涨。
3.投资推动价格上涨。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得到遏制,但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自2005年6月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速度已连续7个月在27%以上,并有逐月加快的趋势。与此相对,2005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累计施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302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5733个;施工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2%。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160758个,同比增加2920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1%。新增项目的投产必将继续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与燃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
4.服务价格存在潜在的上涨因素。2005年1—11月份服务项目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在此期间,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均有所提高,对CPI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两类价格合计对CPI的拉动作用达到1.5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7个百分点。今后,我国公共服务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日趋完善,公共服务品价格与其它价格的关系也将逐步理顺。当前,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存在上涨的潜在空间,服务价格的上涨将是促进CPI上升的主要动力之一。
5.资源性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2005年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较2004年虽有所缓解,但资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矛盾。目前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而且石油与成品油价格没有与国际接轨,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当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可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因此未来公共资源性产品如水、电、油、气和煤炭价格将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带动工业品价格乃至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6.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较高。虽然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与前几个月相比已经下降,但我国原油、成品油以及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价格一直在历史最高位徘徊。我国40%左右的石油缺口依赖进口,大宗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势必导致工业生产成本增加,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力有增无减。
(二)物价下跌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城乡居民收入近2年来始终保持增长,但增速缓慢。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除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外,支出余额大多用于储蓄,使得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投资过度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投资过度行业的产能过剩从2005年开始显现,相关产品价格相继下降。截至2005年底,钢铁、水泥、炼焦、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滑坡,企业亏损额急剧上升。与2004年全年相比,钢铁行业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行业亏损额增加81%;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8.7%,行业亏损额增长73.78%;炼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1.33%,行业亏损额增长532%;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同比增加38.9%,增幅下降31%,行业亏损额增长44.7%;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2%;行业亏损额增长41%。工业企业效益的下滑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将抑制物价上涨。
三、物价景气指数分析
对未来价格指数走势的预测与判断不仅要分析当前各类物价指数的变化,而且还要分析产生物价波动的因素以及物价变化的规律。为此,我们利用景气指数方法,通过构建基于CPI为基准指标的价格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研究物价的波动周期和变化规律。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狭义货币量M1月末同比增长率”四项经济指标是较好的先行指标,它们的波动转折点大约领先CPI 6—8个月,以此构建的先行合成指数与扩散合成指数分别见图1与图2。
从图1、图2中的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扩散指数以及各项分类价格指数可以看到,目前物价走势确实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最低点,一致扩散指数2005年末位于底谷,而且直观上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就其指数值而言仍保持着1997年下半年以来相对较高的位置,而CPI先行扩散指数2005年内有所回升,年末在位于50%线上下波动,也预示着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中有涨有跌,反映出未来的物价走势“通胀”与“通缩”相互交织,这正是当今学界关于“通胀”与“通缩”会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物价涨跌的各类因素,我们认为,2006年物價上涨因素多于物价下跌因素,特别是服务类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存在巨大上涨空间,由此将带动生产成本的提高和整体物价的上涨。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2005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2006年物价又难以形成大幅上涨势头,全年将保持小幅平稳上涨。
四、2006年物价指数走势预测
作者曾于2005年9月,以VAR模型以及GARCH模型对2005年底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价格经济指标进行过定量预测。5个月过去,当初预测的物价及经济走势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分接近。现利用最新数据,对2006年各类物价指数重新进行预测,结果见表1。
预测结果表明,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1.97%,继续保持低通胀的走势,但全年物价将逐渐回暖,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
商品零售价格走势与居民消费物价保持了高度的正相关性,但升幅小于居民消费物价。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动力不足,难以对零售物价起到拉升作用。2006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将上涨0.60%,下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增幅整体高于上半年,显示零售物价也将呈现回暖迹象。
其它价格指标预测结果显示,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2006年将分别上涨7.9%、9.5%、11.5%。投资拉动以及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电等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生产资料类价格将面临着不小的上涨压力。
2006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原料购进价格指数、重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等上游物价指数步调基本一致,同涨同跌。这三个指标将止住一年多来的跌势,在经过年中的回落后稳步攀升。上游指标的回升可能预示着CPI的下一波行情(2007年)看涨,而不会持续走低。
2006年我国物价上涨与下跌因素相互并存,始终制约着物价走势。根据综合分析和计量模型预测结果判断,我们认为2006年我国消费类物价将温和增长,生产类物价稳步回升,但都处于正常范围,不会出现大的通胀和紧缩。预计2006年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全年CPI为1.97%;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也呈前低后高的态势,全年将分别上涨7.9%、9.5%、11.5%。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