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言语习得一个“默默”的场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k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默读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发挥默读的作用,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方法,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要有微课的辅助,帮助提升阅读的质量;再次要有深入的思考,梳理提炼言语中的信息。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默读的氛围,使其习惯沉浸在静默的场域中,通过训练,提升书面表达力与口头表达力。
  【关键词】默读;阅读训练;言语习得
  默读,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保证了学习环境的安静,学生能集中精力理解文本。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却是热闹有余,静默缺失。究其原因,与教师长期习惯讲读(出声读)不无关系。多给学生一些默默阅读的场域,让他们静静地沉潜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细细品味感悟,有助于达成言语习得的教学目标。
  为此,进入第二学段后,笔者努力在课堂上营造默读的氛围,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与能力,由此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力。
  一、默读有“法”,引领文本解读
  默读要有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前期,速读。以词组和短句群为突破口,选择一系列学生较感兴趣、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的言语材料,采用“闪现—提取—复述”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针对识记能力的训练。从四个字到十几个字,从词组到短句群,从半分钟到一分钟再到三分钟,随着语言文字材料的增多,默读记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训练的同时,笔者还特别强调学生良好默读习惯的培养:双手拿阅读材料与桌面成45°,用眼睛逐行扫视,不指读、不动唇等。一段时间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安静下来,投入到阅读中,关注言语细节,速度也慢慢地有所提升。速读训练,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
  中期,细读。结合课文的学习,对一些重要语段进行默读训练,要求学生开始学做简单的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关键词,画画关键句,写写简短的感悟或点评,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这些明确的学习小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静下来,把目光与思维投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在课堂静下来的同时,教师则要动起来,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个别指点,照顾不同学习力的学生。
  后期,复读。学生对于同一个文本,总是不愿多次阅读。针对这一问题,为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入良好的默读状态,笔者会设计一些阶梯式渐进型的默读问题,以此作为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进入文本,数次提取阅读信息,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同样的语言文字,得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阅读结果,也将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常读常新,逐渐养成多次默读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笔者设计默读环节如下:(1)默读全文,结合课题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人、什么事,圈出有关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明白,默读首先要关注文章整体,关注文章六要素,这是默读的捷径。(2)再次默读,画出有关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和段落,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段落,体味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是抓住青年的动作来描写。(3)引导学生默读重点段落第4、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而不是“画在了纸上”,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最终是为了读懂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猜读”“跳读”“批读”“破读”等也是理解文本、习得言语的好策略。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可用题目猜测法去预想课文内容会如何安排。《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课文都比较长,适合跳读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文本内部联结,对不同段落开展默读,以此来全面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而《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则适合批读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慢慢地、静静地默读,品味语言,通过书写批注感受获得不同的语言感悟。《全神贯注》这样的课文则要紧紧抓住重点段落,教师可采用重点突破法,读通一处,照应多处,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默读有法、得法,学生的言语习得才能有效率。
  二、默读有“助”,提升阅读质量
  第二学段的学生获得默读方法后,还要不断地加以练习巩固。为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开展默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白板、互动课堂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制作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训练角度的微课,促进学生默读力的提升。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三分钟以内,内容往往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如教学《牧场之国》一文时,呈现“仪态端庄、膘肥体壮、成千上万”等词语组合,帮助学生改变一字一字指读的习惯;在教学《麦哨》时呈现图片和拓展文本,丰富默读内容;在《自然之道》一课中,呈现一段文字,隐去部分内容,或添上干扰词等,让学生默读思考,然后进行复述和还原等。同时,还可以在微课中间插入走动的时钟,强化学生的效率概念。
  除了结合课文学习制作微课,还可以结合古诗词拼读研发微课。在每节课开始的三分钟进行古诗词的品读训练:吟诵一分钟,默读一分钟,品析一分钟。如结合“田园风光”这个单元主题,教师专门开展了乡村主题诗的吟诵和品鉴活动。学生收集了许多跟这一主题有关的诗篇。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学生先默读一分钟,熟记诗词,再吟诵一分钟,品味语言,最后赏析交流,呈现自主学习的结果。有学生说看到了高耸的南山、幽静的树林;有学生说仿佛看到了满园绽放的菊花;还有学生说看到了陶渊明与好友饮酒题诗,悠然自在的样子……通过默读、诵读、品读,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微课的引進让原本枯燥的默读不再乏味,它更像是一种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收获成长。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学生课堂上即时的默读进行实时评价,采用计分的形式,针对三个维度“习惯、速度、理解率”打分,每个维度可各得2分,一课一微,一微一评,提倡默读过程优先,记录学生动态而细微的默读训练结果。同时每月还会小结、评奖,向学生颁发“默读绅士”“默读骑士”“默读博士”勋章,为他们兑换奖品,激励学生默读的兴趣。
其他文献
游泳池里嬉戏  蹦跳起浪花和笑声一片片  夏天才有的蝉声  池边的树就像  一把把会歌唱的伞  逃离暑气  从冰箱拿出雪糕  一种冷到骨子里的  冰爽  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那一次看明星成龙  找十二生肖铜兽首  见识到我国的稀有宝贝  后来在报纸上  看到真实的两个铜兽首  终于从海外回归北京博物馆  许多的童年时光  不用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  真想季节搭弓  大雁做箭  一箭射向那火热的夏天
我们家的电视整天开着,我不愿意放过每个频道,一直认为好看的节目我没有错过一个。可是今天,我却放弃了这种看法,因为老师今天带领我们看的节目,比我以往看的任何节目都精彩。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早晨到校之后,升完国旗回到教室,老师就带领着我们欣赏了CCTV科教频道播出的节目《我们的一本课外书》。  大概是因为老师觉得,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想让我们学学那些爱看书的人,练练自己的口才。 
语文老师说:“请同学们用‘陆陆续续’这个词造句。豆豆,你先来吧。”  豆豆马上回答道:“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老师好奇地问:“你到底有几个爸爸?”
古代著名文论家金圣叹评价《水浒传》塑造人物个性技巧时,曾说:“《水浒传》写一百零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句话就是说,《水浒传》中的人物,都写得各具个性。  在小说里,一个个人物深深烙在我们的脑海里,“活”在我们心中。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彰显了人物的个性。  怎样才能做到这些,把人写活呢?  一、描写独特的
“1 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 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 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 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
我们中华民族的对联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人名联以其独特的内容、精妙的构思、妙趣横生的韵味。在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文学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  人名联又叫“人名对”,一般是在上下两联的相同位置写入人名,形成巧妙的对联,可供欣赏。  相传,明朝文学家李梦阳到江西任督学时,偶尔发现了一考生与他同名,便有意将其叫到面前,出了下面这一上联来考这个考生: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
院子里有一棵树,我经常看着它,它也看着我。  树上火红的花瓣,轻轻地摇着。我很好奇,问:“你为什么总是摇摆个不停?”  “我想飞。” 我似乎听到了花瓣的回答。  “花瓣就是花瓣,永远不会像鸟儿那样飞上蓝天。”  “等着瞧!”它淡淡地笑着。  花瓣从春天摇摆到夏天,开得执着、热烈。我感到诧异,就问花瓣:“一个季节的时间,你学会飞翔了吗?应该明白……”  “可能吧,”它望着天际,叹了口气,“虽然我永远
那是1998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接到绍兴县教委人事科的一个电话,说要推荐我参评浙江省第六届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殊荣。我十分敬仰特级教师,但我从来没有奢望过要成为特级教师。所以我以特级教师荣誉太高,我还没达到要求为由而谢绝了。  第二天,人事科又来电,说经过筛选摸排,还是决定推荐我参评,并要求下午必须去教委拿表格并抓紧填好报上级教育部门。  就这样,经过层层考核评审,我成
“航母”  福建省连江县安凯学校四(2)班 吴所畏  吃饭时,阿毛突然问妈妈:“妈妈,能不能给我改个名字?只要别叫我毛航,叫毛什么都可以。”  妈妈摇摇头,果断地说:“绝对不行,因为名字可不是说改就可以改的。”  阿毛想了想说:“那好,您以后就别去学校接我了,让我自己回家好吗?”  妈妈十分惊讶地问:“为什么?”  阿毛嘟着嘴说:“同学们一看见您来接我,就嚷嚷道:‘航母’来啦!‘航母’来啦!”  
一般而言,对同一个文本,教师的解读与他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总是存在着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是如此的巨大,以致我们不得不在“学术的良知”与“教育的道德”中徘徊、痛楚。这种矛盾到了后来,使得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已习惯于放弃文字背后的思想,为了取悦课堂而直接采用印象式的解读,以浮光掠影的对文字表象的捕捉,来应付课堂教学中可能需要的“艺术熏陶”资源。譬如《忆江南》一诗,大家热衷于中间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