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的背后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作为成立最早的一批职业高中之一,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亲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起、兴盛、低谷直至今日的重新崛起。虽然也有过彷徨、艰难与曲折,但这所学校呈现出的更多的是快速发展与整体提升。25年间,电气工程学校从一所“底薄、地小、名不见经传”的职普融合校成长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拥有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并成为北京市4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除中专校以外)惟一一所“以第二产业理工科技术型专业为主体”的职业高中。2008年,经教育部推荐,学校还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全国农民工培训先进集体”,成为获此殊荣的惟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在求索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超越中形成品牌——电气工程学校崛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它一路向前?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以下简称“电气”)前身为将台路中学,曾是一所普通中学,于1984年开始创办职业教育。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6个校址、占地约1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及培训学员近10000人的多专业、多层次、大容量的综合职业学校。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一个个荣誉也伴随着学校前行的脚步纷沓而至,从不同的侧面见证着学校的努力与成长。
  尽管如此,被闹市和高楼环抱的电气工程学校,并没有记者想象中来得“气派”:几个校区的校园都不大,校门很朴素,建筑也很普通,看起来,和它在专业上的建树及国家级重点的身份不太“合拍”。只有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聆听那些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段成长中沉积下来的细节和故事,才清楚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魅力所在!
  
  眼光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职业教育不但要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更要有超前的意识。这种超前意识,是职业学校发展常盛不衰的源泉!”——刘淑珍
  在“电气”,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这里,无论是校长,还是一线教师,他们不再只关心教育、教学这份内的“小账本”,而是自觉地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棋局上“算大账”;他们不是用历史眼光着眼校园内办教育,而用世界眼光,把视线始终瞄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以学校的专业建设为例,与依托行业办学的中专校不同,职业高中办二产业专业可谓“先天就不足”:教师多为从普教系统转来的,设施设备也没有很好的积淀,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实训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尽管如此,办学伊始,“电气”还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选择了投资大、回报慢,但技术含量高、现代工业急需的理工科二产业专业作为办学主体,并着力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品牌专业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相协调。上世纪80年代,学校开设的专业中,电真空专业的首届毕业学生被当时闻名遐迩的日本松下彩管厂全部接纳,成为该厂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并赴日学习,引起社会强烈的轰动。空调制冷、电工专业的毕业生也被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等国家级单位争先录用。
  这只是“电气”校企间无缝对接的一个个案。“与企业紧密结合,研究企业发展路径,预测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遵循着这一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电气”逐步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宗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振兴朝阳、为振兴电子城服务”的办学目标,探索出了一套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目前,“电气”开设的三大专业类群13个专门化方向,大多按照企业的订单及其标准来办学,企业、行业的标准和要求都落实在了课堂上,各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甚至出现预定下一届毕业生的现象。学生多被推荐到人民大会堂、外交部楼宇管理处、首都机场、开利中国等30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也高达76.9%。
  人们不禁疑惑:电气工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缘何如此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刘淑珍校长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职业教育不但要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更要有超前的意识。”
  过去,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已有的师资和设备开设专业,因而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以致“岗位需要的人才无法满足,而职教培养的人才就业困难”。采访中刘淑珍校长也表示:“以前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市场不会等人。所以,办职业教育,不仅要立足市场,还要超脱于市场之外,找出市场发展的规律,用超前的思维,为市场提前准备人才。”
  企业用人,往往是很急的,只要专业对口,不就占尽了先机吗?就拿目前“电气”的热门专业“楼宇自控”来说吧。早在1999年,“电气”在社会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许多高档办公楼、住宅、商业街等拔地而起,智能化的建设随着大楼的同步建设已经安置好了,后期的维护、检测和管理这个群体的劳动岗位相当缺乏。刘淑珍敏锐地意识到,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为此,学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与行业专家探讨决定共同开办了“楼宇自控”专业,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
  “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时差,导致了人才断档,我们学校的专业设置恰好填补了空白。”现在,楼宇专业已成为“电气”的一大特色,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光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正是这种跳出教育办教育的“大气派”和“高姿态”,使“电气”牢牢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和宏大舞台,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去追寻
  
  “把职业教育当作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办,真正以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培养技能型人才,实在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刘淑珍
  专业设置围着市场转,职业学校的大方向就找到了。但是毕业生的素质到底如何,在企业的竞争力如何,还得看“教育”的真功夫。
  刘淑珍深知,职业教育是在为各行各业准备“职业人”,而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向一个“职业人”的过渡,是学校与市场相互衔接的“桥梁”,是学生全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练兵场”,对工科学校来说尤为如此。为了让设备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满足教学的需求,刘淑珍没有急于购进设备,而是在仔细考察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争取政府投资,让自己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研制教学设备。
  设想提出后,她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响应,大家的表情中有渴望,然而更多的是疑惑,是不知从何下手,更有人质疑:万一设备研制不成功,几十万的投资打水漂了怎么办?针对现状,刘淑珍在全校教师会上提出了设备研制的“边设计、边制作、边改造”的“三边”观念,及自行研制教学设备“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经营原理”的“三个符合”观念,统一教职工的认识,使“电气”逐步走上了一条以自研、自建设备为主,购置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之路。
  宋友山就是这次会议后着手设备研制工作的第一人。因为是第一个,难度之大也就可以想象。研制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全靠自己摸索。尽管如此,宋友山还是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他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废旧设备,重新翻新自制成教学设施,亲自动手设计、自行加工、自行安装调试具有现代化先进水平的制冷和空调模拟设备、中央空调实训设备,让学生通过可见过程的实习实训设备,更直观地理解原理并可以现场完成故障诊断与排除。
  以制冷空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先行,如今,“电气”的各专业教师从实际需要出发,以科研统领设备建设,经自己动手、自己研制、自己建设,历经5次大的更新改造过程,建成了科技含量高、品种齐全、覆盖各专业各学科教学、实习所需要的先进实训设备,这些似“工厂”非“工厂”,似“车间”非“车间”的实习实训室,被教育部职教所在德国从事职教研究11年的姜大源教授惊叹为“真正从学生出发的、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变感性为理性、变平面为立体的实训环境”。
  实训基地高度仿真,以实景式的教学取代本本上画流程、黑板上开机器的空对空教学,是“电气”认准的一条发展之道,也是他们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实际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刘淑珍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在教学思想上,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明确岗位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体系上,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在教学评价上,要突破单一试卷的考试方法,通过检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评。
  在此基础上,她带领全校教职工潜心钻研,开发出了“课堂教学 模拟仿真教学 多媒体教学 实物演示教学 单一技能操作教学 综合技能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立体”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之配套的,“电气”还对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学生选题、实操、制作等灵活多样、客观立体的考核办法,将平面的解答考试试卷变成了立体的能力检查。多家媒体曾以“考场搬到车间里,职高考试玩真的”为题,对学校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报道,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
  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但技能过硬,职业道德品质也很优秀,有很多已经成为大企业的业务骨干。仅进入外交部的毕业生就有20多名被分配到中国驻美国、芬兰、德国、俄罗斯等国大使馆工作……
  
  路,在脚下延伸
  
  “职业教育是一条成才之路。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电气工程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的追求。”——刘淑珍
  走进“电气”,迎面看见主教学楼上一条醒目的标语——“让每一个人都能生存和发展”,字里行间透着无比的自信。这既是电气人对社会和家长的办学承诺,也是渗透在每个教师思想深处的办学追求。
  秉持着这一理念,电气瞄准“人人成人成才成功,个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以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从而茁壮成长的人生舞台。针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状态,他们提出并实践了“用爱心启迪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诚心鼓舞学生”的“三心”教育,以特色活动为契机,用职业的目标规范学生行为,用成功的典型引导学生进取,真正使学生走上“自尊、自信、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之路。
  张淇皓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三年级的学生。2006年,因中考成绩较低而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的他,带着对未来的一片迷茫跨入了“电气”的大门。
  入学后,张淇皓在学校“我能行”的自信环境熏陶下,一点点进步。2006年9月,他发起成立英语口语协会,组织同学们在一起强化口语练习,主动走进社区担当社区奥运志愿者,并成了一名在周边社区小有名气的英语口语“小老师”。在2009年表彰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获奖者中,张淇皓是北京市惟一一名获得特别奖的中学生,并且还是惟一一名职业学校学生。谈及自己的获奖体会时,阳光、开朗的张淇皓自信地说:“只要肯努力,职高生一样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样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如张淇皓一样,在“电气”,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和感悟。而“电气”的校园,也因此充满了活泼的灵性与丰富的生命。
  刘淑珍坚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进而提高全面、综合的发展能力。我们的教育不仅给学生技术,更重要的是给信心!采访中她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一条成才之路!百万产业大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呼唤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大厦的基石”,事关民生,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基于这样的信念,刘淑珍提出了“一个平台”(即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四个中心”(即实用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信息传播中心、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的学校发展目标,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通人才培养的通道。职业技术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不断拓展,有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的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面向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面向在岗在职人员的企业职工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等等。
  2009年6月9日,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与国务院参事黄当时等领导来到电气工程学校调研,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学校“很多方面都在全国职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堪称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采访手记:
  勿庸置疑,职业教育现在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重普教,轻职教”等旧观念还不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扭转过来,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关注和认可。
  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电气工程学校这些年的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创造创业,便有了不一般的感受。正如采访中刘淑珍校长所说的:“小发展,小困难;大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困难和压力更能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勇气!”——相信这所学校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串时间之河带不走的足迹,更是在他们行走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屈不挠、敢于创新,并能够坚定思想、持之以恒的姿态。这,也许就是电气工程学校能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艺术……它应具备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中学,让笔者与您一起慢慢解读与品味“青中人”“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的豪迈气概和“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的办学艺术!    抓合并契机 展
【摘要】有效的园本教研是以园为本,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源,在教师一次次思与学的交替中,提高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促进其专业成长。本文针对我园教师不了解学习故事、不会观察幼儿这一情况,以《学习故事》译丛为主要学习内容,从分析研讨背景、建立研讨机制、开展研讨过程、取得研讨效果四方面阐述了我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关键词】园本教研;管理;教师专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思为,学习而不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围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项目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以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策略   ——依据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制
【摘要】微日记以短小的形式、灵活互动的方式、开放的思维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真情的载体。文章通过笔者六年多来微日记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注儿童立场来进行微日记教学的主张,在儿童的世界和微日记教学中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通道。  【关键词】微日记;儿童立场;自我表达  微日记,是把微事件、微心情、微景色、微启发……生活中一切引起学生关注或想法的事物用微日记的形式发表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 微日记从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帮助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是未来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2018年北京市中考改革,初中九学科统一纳入中考范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本文通过分析本届中考生物学试卷,反思初三生物学科总复习情况,并对初一、初二新课内容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重要概念;单细胞;初中生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想开展有效
2006年11月23日~25日,北京市举行了第二届中小学德育观摩交流活动。  从2005年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建立起每年一次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周制度,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以展示、报告、研讨等方式,调动全市各区县和学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这是首都教育系统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加强
【摘要】无锡市教科院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研讨、审视互联网技术下“线上教学”的特点,结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和音乐学科特性,开发了“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挖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补充了教材内容,探索了新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统整化,更让师生在传情的歌声和优美的律动中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本文对“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内容开发进行了理性分析,同时聚焦“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堂引导方式。互动交流不仅能使师生和生生间的情感得到增进,还能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让英语课堂充满无限活力。互动式教学之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深受欢迎,关键在于它的特性符合小學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能够释放他们的天性,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课堂活力;教学策略  课堂中的互动是必然存在的,而互动式教学是对课
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我又回到了原来熟悉的学校,从事着熟悉的工作。但是在我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着对蓝天绿树、柔风清气的延庆的向往与怀念,对热情友善、纯朴真挚的大柏老中学师生的留恋和感动。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与学生更加熟悉了。一天,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拿着一把刚挖到的野菜问我:“崔老师,您吃野菜吗?”“没吃过,想尝尝。”我对这种纯天然的绿色植物产生了兴趣。第二天,恰好是我回丰台的日子。刚下早自习,一个
编者按: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职业,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有人说教育是科学,有人说教育是艺术。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校长杨英认为,人们对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应该是“仁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了这种仁爱之心,教育工作者才能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为手足;才能有信念、有责任、有激情;才能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