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歌的律动:增添“线上”音乐教学新色彩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锡市教科院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研讨、审视互联网技术下“线上教学”的特点,结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和音乐学科特性,开发了“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挖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补充了教材内容,探索了新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统整化,更让师生在传情的歌声和优美的律动中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本文对“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内容开发进行了理性分析,同时聚焦“诗歌与音乐”的特色,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诗与歌的律动,增添“线上”音乐教学新色彩。
  【关键词】“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线上音乐教学;小学音乐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不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着变革。在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下,无锡市教育局开发了“锡慧在线”学习平台,整合全市优质教学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各学科即时互动的视频教学服务。这对各学科教师制订线上教学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听觉为主的音乐教学,更是面临着迅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也引发了众多音乐教育者的思考:音乐教学如何真正发生改变?
  一、关注“线上”特点,开发“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
  无限的信息传输让线上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途径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拓展了音乐学习的新时空。线上教学不再像班级授课那样由教师主导,统一内容、时间与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选择适合的课程,这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更加自主化。要想提升学生线上学习效率,教师就要优化线上教学内容。
  无锡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员张莲教师协同各区教研员审时度势,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到核心素养的要求,从音乐学科性质到线上教学特点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开发“诗歌与音乐”的专题课程,力求跳出传统的“一课一歌”模式,在整合重构的教学内容中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构建“音乐与诗歌”专题课程,主要源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基于线上优势。依托互联网的线上教学,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更广,学习更便捷。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和其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谷建芬奶奶的新学堂歌、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婷婷姐姐唱诗歌”“陈亮叔叔读古诗”“国学唱诗班”中涌现了大量的诗歌音乐作品,为课前、课后的拓展学习提供了保障,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给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容量和空间。
  第二,紧扣课程目标。诗歌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以其为音乐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强调音乐学科本位视野下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艺术表达、文化理解的音乐能力。诗歌与音乐专题教学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课堂实施等方面都紧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以古诗为载体,通过诵诗、吟诗、唱诗、“画”诗等方式展现诗歌的音乐韵味,用音乐赋予诗歌别样的风采,不仅能让学生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古诗文化,还立足音乐学科本位,从音乐的角度切入,关注音乐与诗歌的并行轨迹,利用音乐要素、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古诗进行准确表达与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逐步提升[1]。学生可以以诗会乐、以乐和诗,感受音乐魅力,学习诗歌文化,再通过文化更进一步理解音乐。
  第三,源自教材特点。“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开发紧紧依托教材。诗与乐的主题贯穿苏少版各年级音乐教材,其核心内容是三年级“诗韵悠悠”单元,包括《游子吟》《小儿垂钓》《登鹳雀楼》《长歌行》等歌曲,还有二年级“春来了”单元中的《春晓》、四年级“甜甜江南”单元中的《忆江南》《村居》等。虽然诗歌与音乐的主题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其内容没有形成体系,教学课时较少,使古诗歌曲应有的地位没能得到彰显,学生不能进行较为完整的音乐感知,也无法形成相关的文化理解。“音乐与诗歌”专题课程可以有效补充教材内容,在不同的年级有纵向的延伸,能够有效落实育人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推进“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有序实施
  教研员带领骨干教师深入钻研大量的诗歌音乐作品,紧紧围绕“以音乐育人”这一主线,以诗歌文化的浸润为横向目标,以音乐要素的学习为纵向线索,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立足整体目标,细化课时目标,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聆听与歌唱,逐步学会理解音乐要素,感悟诗歌文化,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
  (一)遵循年龄特点,围绕主题选择更适合学生的诗歌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内容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这就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他们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唱出来,这不仅可以愉悦他们的身心,还能让他们心里那颗音乐的种子不断长大[2]。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春天里的歌谣”这一主题时,我们选择了《春晓》《山村咏怀》《咏柳》《村晚》《村居》等一系列低年级学生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诗歌。看春天——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诵春天——短笛无腔信口吹;唱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鳥;舞春天——万条垂下绿丝绦;赏春天——忙趁东风放纸鸢。美好的景色、有趣的画面、好听的旋律在有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体验活动。学生置身于诗画音乐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歌曲旋律、情绪、表演形式等音乐要素,加深了对音乐的认知和对文化的理解,美化了心情,也充分调动了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凸显诗歌文化,组合以核心作品为主的“1 N”首诗歌音乐作品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在给学生传达诗意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内涵,品味诗歌文化。教师可围绕某一文化主线,以精唱精听一个核心作品为主,结合其他作品,形成“1 N”式的作品群组。例如,“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江南》是学生喜欢的一首代表作品,千年的吟诵让它流传至今,今人也重新谱曲传唱,不仅有谷建芬老师谱曲的版本,还有《经典咏流传》中王奕程、贾子叶对唱的《鱼戏莲叶间》,以及厦门六中的阿卡贝拉形式的演唱。在五年级“锤韵炼律 意境融彻——汉乐府作品选析”教学中,教师以《江南》的教学为主,拓展赏析《长歌行》,让学生从相互关联的作品中学习从文化视角看待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同作品创作风格、理解作品内涵。在教学中,戴清老师还通过词曲交换唱的游戏,让学生理解在为古诗词谱曲时必须用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意境,如此才能为其量身定制音乐旋律。不同作品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使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更丰富、敏锐,对诗歌音乐作品的感悟更深刻。   (三)感悟诗人情怀,聚焦同一意象选择“情真韵浓”的诗歌音乐作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能滋润我们的心灵。音乐作为一门影响心灵的艺术,打动人们心灵的是“意”,是“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在《江雪》中,万籁无声的天地间,一个高洁孤傲的渔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歌曲以稍慢的速度、中弱的力度将我们带入恬淡宁静、空旷高远的意境;在《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的客船半夜停泊在枫桥边,钟声回荡,歌曲以中等速度、中弱力度和反复出现的附点节奏寄托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感;在《泊船瓜洲》中,王安石将这条诗意的小船停泊在了瓜洲,民族五声调式和弱起与附点节奏带来江水流动的感觉,诗人心心念念的那山、那水寄托的都是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六年级的“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中,张莲老师围绕“船”这一意象,巧妙地选择了这三首诗歌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师生在“情真韵浓”的美好中诗意地栖居,从而使精神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
  三、聚焦育人目标,改进“诗·歌”专题的教学方式
  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关键在课堂。尤其是在线上教学中,学生面对电脑屏幕,没有同伴互助,缺乏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只有切实改进音乐教学方式,整合学习资源,才能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确保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全景覆盖,整体感知,诗乐浸润品德
  “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以“诗·歌”主题串联教学内容,力图构建全景式的教学蓝图。其所选作品的年代从两汉到三国,从南北朝到唐宋,从元朝到明清;诗歌所表现的意向从春天的柳树到冬天的梅花,从相思的红豆到思乡的明月,从江边的小船到墙角的苔花;歌曲的表现形式从朗诵到歌唱,从独唱到合唱,从通俗到曲艺;作曲家从八十高龄的谷建芬奶奶、戴于吾老先生到现代音乐人樊冲、婷婷姐姐,他们为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谱曲传唱。教师通过线上课堂,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分享给学生。
  在全景式学习中,学生可先对诗歌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感知,聆听作品产生心理感触和对音乐的整体领悟后,再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音乐作品进行领会和把握。当然,这一体验过程并不是盲目进行的,学生应立足音乐要素,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感知更具针对性。
  1.节奏切入,层层叠加
  节奏是最基础的音乐要素,每首音乐作品都有其固定的节拍和基础节奏型,尤其是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其常常会将古人吟诵时的音调作为基调进行创作,其节奏与诗的韵律基本吻合。对于这些以相似节奏组成的歌曲,我们可以从恒拍入手,在循环的音乐整体体验中,层层叠加、变化节奏,同时设计用体态律动和声势动作进行音乐体验,整体感知音乐作品。
  《诗韵悠悠咏经典——游子吟》的四个乐句节奏基本相同,XX XX |X —|在乐曲中重复出现,紧密的八分音符节奏展现了母亲密密的针脚,舒展的二分音符则是那长长的丝线,展现母子情深。在教学中,教师以对比感知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第一遍,整体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第二遍,在音乐中加入缝补衣服的动作体验,感知乐句;第三遍,将“临行密密缝”转换成前松后紧的节奏,体验母亲长长的牵挂,孩子不舍离家的脚步;第四遍,用画爱心的动作体验“报得三春晖”的附点节奏,表达感恩之心。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住网络另一端学生的心情,引导他们围绕节奏展开体验,感受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用声音和肢体表现感恩母爱的诗情。
  2.旋律切入,模唱比较
  旋律是若干乐音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序列。旋律是由许多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等有机结合而成的。在节奏的基础上加上音高变化进行旋律的体验,是较为流畅的音乐教学流程。
  以张湘君老师执教的《离离晴翠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在聆听歌曲时,教师运用线上教学的优势设计动态图形谱(见图1),将音乐流动的特点同步、多维地呈现,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音乐的结构关系和表现要素的变化旋律特点。第二乐句旋律线最高,唱出了小草生命的力量与希望的曙光;第四乐句为全曲最低音,与切分节奏结合,暗淡柔和,把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前三句的句尾休止与第四句的句尾四拍长音的对比,使音乐层次更丰富,情感更饱满。这样的教学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局部分析,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文化语境,传递意蕴,情感体悟养心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学习提倡将音乐作品纳入文化语境中理解,回归音乐本源,让学生在學习音乐的同时,感受中华诗歌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作曲家的视角出发,探究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音乐感悟,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诗乐的传情之处,必定与诗词的文本叙述和诗意表达密不可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一首清浅易解的人生励志诗,这首20字小诗在沉寂了200多年后,被乡村支教教师梁俊和一群贵州大山里的孩子重新唤醒。从诗到歌,《苔》诞生于三尺讲台,唱响于山谷之间,梁老师为《苔》谱曲,唱出了动人心弦的力量。
  课堂上,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了解200多年前的袁枚,走近他的生活,感受他不屈服于封建权贵,辞官回乡在随园里的自由生活;通过朗诵去品味诗人当时孤独却又积极向上的心境;运用动作体验旋律上行表现的小小苔花努力绽放的模样;而视频欣赏则让学生直接看到了那群大山里的孩子,他们就像潮湿角落里的苔一样不引人注意,但凭借着自己内心的爱与梦想,像牡丹一样勇敢地绽放着!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学生用心感受,用动作体验,用歌声表现着苔的平凡和它们奋力生长的乐观,体会到梁俊老师的这首歌不仅是写给大山里的学生的,还是写给生活中的我们的,写给每一个平凡而尊贵的生命的。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没有文化的音乐教育终究会流向技能学习的苍白。只有在追根溯源的文化活动中品味音乐,才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以其声情韵律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获取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三)整合目标,古今交融,诗韵传承经典
  整合性是“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重要特征,从教学目标开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教师要把握诗与歌的关联,古今交融,将诗的目标与歌的目标相整合,从而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全方位选择和統筹教学内容,立体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指明方向。
  例如,“和诗以歌——静夜思”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正确地演绎《静夜思》,表达诗人的思乡情怀。其中“正确演绎”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为准确的节奏、音色、时值、速度、力度、旋律;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为念、诵、齐唱、领唱与合唱等方式参与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为感受远离故土的诗人的赤子之心与炽热的思乡情感。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将诗与歌紧紧结合在一起,能够真正提升学科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两幅图将目标、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
  诗歌语言的音调起伏、语音韵律、吐字强弱等属于中国文字的独特的美学符号,使得诗与乐的结合更具可能性。古人依字行腔的吟诵、小朋友抑扬顿挫的朗诵、谷建芬老师的谱曲演唱,随着音频呈现出的三组相仿的线条直观展现出诗与乐的相通(见图2),为学生感受音律、品味古今融合之美,找到了最贴切的体验方法。
  在学习谷建芬老师谱曲的《静夜思》后,教师又让学生聆听由雷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巧妙地将李白的《静夜思》嵌入现代的流行作品中,诗意的歌词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独唱与合唱的结合,以及歌手通俗唱法的演绎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时尚与经典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见图3)。整合式教学摒弃了简单空洞的说教,用诗韵传承着中华经典,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我们开发了“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挖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了有效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统整化,更让这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和音乐滋养着学生的审美心灵和诗性灵魂,让学生在传情的歌声和优美的律动中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肖川,薛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黄美华.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建构[J].江苏教育,2019(73):50-52.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动词在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的形式变化,并能正确使用新的词汇;能够听、说、读、写叙述某人过去所做事情的交际用语。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学习,应用所学过的语言谈论自己及他人过去所做的事情。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谈论丰富的周末活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活动热身,引发交流——语言准备  1.Free Talk 活动。(电脑课件辅助)提出问题
作者 王晓春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老师们最头疼的工作之一。王晓春老师把这一群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观点、思路和方法。  第一,问题学生教育的瓶颈——智慧型教育的缺位  王老师一开始就在自序中提出:教育有三种类型,即权力型教育、道德型教育、智慧型教育。权力型教
2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5年来,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北京景山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为自己的学校能与一位世纪伟人关乎民族复兴与民族未来的教育思想相关联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历史在赋予我们荣誉感的时候,也将责任与使命赋予了我
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立足于本区教学实际,借鉴国际和外省市课改经验,采取“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有效策略,分项目重点推进高中课改实验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海淀区已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具有海淀区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规划,科学合理分配学科课时    为完成高中课改年级后半段的艰巨学习任务,研究出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实施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制定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艺术……它应具备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中学,让笔者与您一起慢慢解读与品味“青中人”“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的豪迈气概和“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的办学艺术!    抓合并契机 展
【摘要】有效的园本教研是以园为本,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源,在教师一次次思与学的交替中,提高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促进其专业成长。本文针对我园教师不了解学习故事、不会观察幼儿这一情况,以《学习故事》译丛为主要学习内容,从分析研讨背景、建立研讨机制、开展研讨过程、取得研讨效果四方面阐述了我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关键词】园本教研;管理;教师专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思为,学习而不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围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项目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以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策略   ——依据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制
【摘要】微日记以短小的形式、灵活互动的方式、开放的思维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真情的载体。文章通过笔者六年多来微日记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注儿童立场来进行微日记教学的主张,在儿童的世界和微日记教学中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通道。  【关键词】微日记;儿童立场;自我表达  微日记,是把微事件、微心情、微景色、微启发……生活中一切引起学生关注或想法的事物用微日记的形式发表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 微日记从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帮助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是未来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2018年北京市中考改革,初中九学科统一纳入中考范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本文通过分析本届中考生物学试卷,反思初三生物学科总复习情况,并对初一、初二新课内容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重要概念;单细胞;初中生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想开展有效
2006年11月23日~25日,北京市举行了第二届中小学德育观摩交流活动。  从2005年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建立起每年一次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周制度,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以展示、报告、研讨等方式,调动全市各区县和学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这是首都教育系统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