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座城市文化面貌的直观体现,在营造成为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还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审美和创新。文章以山东“非遗”为背景,通过了解并分析山东地区文化面貌现状分析,结合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艺术表达的方式来提升城市文化,从而使公共艺术能够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进行结合利用,并达到推广宣传的作用。
  关键词:山东“非遗”;城市文化;公共艺术
  一、山东“非遗”发展现状及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人民生活下的产物,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宣扬的作用。山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下,产生了许多具有文化意义的产物,成为山东地区特色的文化标志,其中包含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经济等众多类型,丰富了山东“非遗”文化的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及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2016年山东地区公布了四批“非遗”名录,第一批为19项,第二批为143项,第三批为62项,第四批为59项。2020年1月10日上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山东剧院启动,在遗产月期间,山东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内容丰富,除启动仪式之外,山东各地、省直文化旅游系统有关单位将开展659项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同时山东省文化馆举办的首届“非遗+旅游”文创大赛获奖作品展的举办,也激发着文化创意设计的活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山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着“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顺应时代趋势和人民的需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彰显,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艺术形式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的完善能够更加表现出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由单项保护向整体区域保护进行转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作发展的非遗保护机制。
  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来看,“非遗”文化能够发动群众参与和体验,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让人们能够共享“非遗”成果,从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传承工艺振兴,倡导“工匠”精神激发传统工艺创新活力,同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战略,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推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非遗”是城市的根性文化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是早期从居无定所到规模的不断扩大的过程,其文化性质也不言而喻。从古时街巷到现代化的建设,其文化一直得到延续,这也成为一座城市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他不但是城市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
  想要表达出城市特色,必要的文化特色的融合是作为城市宣传的重要元素之一,“非遗”作为文化历史较为久远的产物是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运用好非遗产品与现代城市的结合,能够体现出城市发展的特色。城市形象与非遗文化是相互的,彼此之前是不能分离的,在现代化和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当非遗文化逐渐成为一种记忆的时候,需要利用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文化提供载体。需要借助的是城市文化建设平台,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等方式进行保护并宣传,已经无法弥补长期遭受破坏的非遗文化缺失的现象,因此,保护并创新非遗文化成为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城市发展需要具备文化自信,用文化武装自己。山东地区“非遗”文化非常丰富,历史文化悠久,运用“非遗”方式为出发点,能够打造出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对提高城市品质、文化标识以及将山东建立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等现代化人文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非遗”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策略研究
  新时代城市发展越来越现代化,其艺术表现形式同样根据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手法应用来开发非遗资源,公共艺术创作手法是多样化的,能够结合各种材料进行搭配制作,具备良好的效果。
  非遗文化在传播方式上主要借助媒体、展览、旅游等方式进行传播,游客及参观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了解当地文化,形成的文化记忆有限,不能够根植于此文化的更进一步的了解。非遗文化来源于生活,是具有亲和力的艺术表达,能够引起共鸣与认同的艺术形式才是一个文化宣传的主要方式,根据当地文化特色进行表达创作才能够使非遗与公共艺术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城市风貌增添光彩。
  将非遗文化结合在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之中,可以有效增添听觉、触觉等不一样的感受,让游览者和观光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互动参与,增加趣味性,从而感受不一样的独特魅力,在设计过程中,将观赏、趣味、知识三位一体,进行融合创作,能够将非遗文化更直观高效的反映出来,让人们能够了解到一座城市地域文化形成一个更具深层次的理解,让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不再被尘封。
  四、结语
  “非遗”文化是人民群众随着时间发展的劳动产物,是具有传承记忆的,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将公共艺术与非遗进行有效结合并进行分析探讨,能够打破常规的界限,从而扩展思路,并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通过将公共艺术融合在非遗文化中,能够建立出一套新的艺术发展形式,为山东地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表现,进而丰富山东非遗文化的内涵。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注重于自然与文化和谐,求同存异和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思考城市公共艺术依据非遗文化的内涵进行多样式的创新,对于城市氛围发展、城市转型、城市的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必然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加深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城市地域文化,以非遗为主导,创新出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经。
  参考文献
  [1]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 王中.公共艺术应成为公共生活的起搏器.中国文化报,2019.7.7.第001版
  (文章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山东“非遗”视角下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CT201911235)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蕴藏着无数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与认识在不断加强。目前,民族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已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具有独特风格与艺术形态。我国的任何文化都需要被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亦是如此。而传承最文化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使其被更多世人知晓。同时
期刊
摘要:勃拉克是综合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上,他的创作理论解决了创作中的构图问题,并对毕加索的绘画理论加以补充,在综合立体主义领域发挥了决定性、开创性的作用。拼贴艺术是勃拉克艺术成就的巅峰,其最大特点就体现在它的形式美上,即将形体、色彩及线条等不同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使物体既抽象而又富有动感,呈现出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这也与他的“物体是诗”这一理论相契合。本文阐述了勃拉克综合立体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拼
期刊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开始通过多种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理想,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缺乏,政府的保护扶持力度不足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那么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理念的转变,由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专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所至,教育要从小抓起,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尤其关注,除了知识的传输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帮助引导提升其自身内在核心素养,包括责任感、诚实勇敢、自主客观思考等和各项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德育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也在经历着改进。而城市化發展的飞速有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交通网。交通网是城市的血管,其正常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也成为了进行交通道路建设中的热门技术。为了保障道路的施工质量,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沉降路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就该沉降路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以便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期刊
摘要:传统金属錾刻工艺属于雕刻工艺的一种,民间又称“金作”、“金活”,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法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工匠吸收了西域及中亚等少数民族的技法优点使工艺日臻成熟,尤其是皇家錾刻技艺最为精湛,当时宫廷造办处成立专门的“金作”,为皇帝制作的御用之器,堪称鬼斧神工。本文就当前传统金属錾刻工艺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努力使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錾刻;现状
期刊
摘要:中国印章,从先秦时期经历秦印、汉印、明清流派印等几大印章风格的高峰,其中的“残破”之美一直为人追捧。古之印章,残破本来是客观因素,是经历了时光洗礼后自然形成的破旧与残缺,但中国文人从明代就开始重视此种特殊的“残破”之美淳朴古拙的风格意趣。中国印章的“残破”之美也就从客观现实变成了人为创作与审美的艺术风格。本文着眼于梳理古代文人对“残破”的解读与再创作说明篆刻艺术中关于“残破”之美的演绎。  
期刊
摘要:“中国画”与“水墨”二者相互交融生长,不论是好的中国画还是“新水墨”,都要立足于优秀的民族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开拓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将“新水墨”基于中国传统的同时也要牢牢立足于全球化艺术时代之中。为民族绘画艺术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突破狭隘的民族文化视野而具有跨文化的穿越能力。从传统中国绘画中形成现代化的探索并为在此之间产生的优秀艺术保持强有力的生命
期刊
摘要:唱腔是戏曲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戏曲唱腔以其张弛有度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让其能够轻易打动人心,所以注重戏曲表演的发声训练研究,对于总结行业经验,引导新人入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该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戏曲艺术演员的发声训练技巧和要点,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戏曲;表演;发生训练;戏腔  引言  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戏曲精髓的唱腔,又是戏曲表演中最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活的优势,受到社会人群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提高地区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我党大力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区已经开始了基层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