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效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生态失调、灵性缺失的现状呢?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一.自由博览与入格写作的统一
  
  鲁迅谈到自己的写作技巧时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了。”林语堂写《生活的艺术》时坦陈受到袁中郎、金圣叹、李渔、袁枚等人的影响,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欢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在保持考题的严肃性和选拔性的前提下,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实际,越来越明确了作文应尽的职责,那就是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考。“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关注社会,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才不会导致作文教学和作文测试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成为假、空、死的垃圾站而毫无生气。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博览全书,学会积累,细腻品味,并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在作文中把这些素材用起来。
  当然,自由并不等于天马行空,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我们应该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格”。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其他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把思路给学生,把方法给学生,让学生在大方向的引导下走出他们自己的作文之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高效的基础。
  
  二.共性标准与个性彰显的统一
  
  常听到语文老师发这样的感叹:高中生的作文不如初中生的作文有情,初中生的作文不如小学生的作文有趣。这感叹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中生的作文存有一种假、大、空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情趣。过多地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忽视生活的积累,必然带来千人一面的恶果。比如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中,不少学生死了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要不就自己断了胳膊断了腿,看得阅卷老师心惊胆战。如果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强调共性标准的同时也强调个性的突显,应该就可以缓解这种问题。
  作文要和生活融合,这就是要感悟自然、社会、人生。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冰心曾经说过:“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写作应该写“我”之心,“我”的内心感受和人生体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坚持写周记与随笔是不错的选择。学生有感触了,就立刻诉诸文字,三五百字皆可。学生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学会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就一定能在作文中写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作者却从平凡的物与人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真谛,从而写出了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笔者的学生曾写了一篇《让我铭记的人》的作文,回忆他初中的物理老师,他在文中写道: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意思,真有意思,你们觉得呢?为了不挨骂,我们都敷衍一句:当然有意思。于是他就会笑得止不住,洋洋得意地讲题。他特别喜欢看我们读物理书,所以一到他的课我们就装模做样地读,而他总会很满足。我们背地里都笑他傻。不过每次到考试,我们都物理第一。到了期末,他对我们说:其实老师知道你们读书是给我看的,不过读总比不读好,所以老师还是愿意夸你们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大智若愚,他在装傻!”
  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可敬的老师!小作者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老师的形象是多么具体可感!没有细心的观察,没有随时记录的好习惯,焉有这样的好文章!
  周记与随笔是一种生态的长征、道德的长跑。我们教师要鼓励、提倡学生养成写周记与随笔的习惯,抓住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点纠葛、一段插曲、一场梦幻,甚至是偶尔听到的几句对话以及从生活平面飞跃的一点浮想,都可能心有所动,即“乘兴走笔,倚马可待”,都可以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也就是说作者要有真情投入,拥抱真情,用作者的“情动”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共鸣。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没有真灵魂。作文要张扬个性,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
  
  三.片段作文与完整作文的统一
  
  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一篇文章?那是因为他们写不好一个一个的段落。因此,教会学生写片段,然后再让他们连缀成篇,可以大大优化作文的写作。
  教学中,笔者把记叙文片段训练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五部分,把议论文片段训练分为举例论证、修辞论证、引用论证等部分,按先让学生自己写——挑选出有典型特点的例文(好的习作和有问题的习作)印出来——集体讨论批改——老师讲评——最后学生再写一篇同一内容的作文这个过程,进行作文训练。这样,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片段作文可以有下面几个作用:
  1.学生作文能有的放矢
  学生只要按照总的要求,或动作或语言描写,或举例论证或比喻论证,只要扣住这个目标,联系身边的人或事,有话可说,用不着拔高或制造英雄事迹来应付老师的作文要求,可以写凡人小事,写平常的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避免了现在一些命题和要求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不能反映他们真实思想感情的倾向。
  2.学生作文能兴趣浓郁
  挑选好的习作和有一定缺陷的习作印出来,针对性强,学生兴趣高。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感到是自己够得着的文章,而不像名家名篇难以企及。好的学生习作印出来,甚至推荐到校报与杂志上发表,可以激发这些同学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一定缺陷或问题的习作印出来(隐去其名)可以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使他们了解自己作文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种缺陷和问题因为带有普遍性,其他同学也明白问题所在,以前自己是否也有存在,以后该怎么解决,这样一来,他们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了。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参与者,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最好的老师。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更应考虑周全,要深思熟虑。尤其是例文的挑选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老师对学生们争论中产生的问题和见解应有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性高度,讲评起来就可以言简意赅。教师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指导、总结,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预见性、倾向性,潜心为他们创造合适的条件,甚至提供争论的话题,设计自由的境界。要让学生每次讲评后有所得,有所悟。当然,更要有个性,更要有创造力。从而避免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看一看就过去的情况。
  片段作文训练后,可就作文谋篇布局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写完整的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有一个个精彩的段落与亮点,从而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并且能够说好。
  
  四.争论式讲评与总结式评讲的统一
  
  作文评讲课无疑是比较令教师头疼的一种课,很容易陷入老生常谈、枯燥乏味或泛泛而讲、一无所获的境地。课堂的高效主要应该表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作文评讲不是我们教师讲了多少东西,主要应是学生想了多少,悟了多少。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直接影响到作文讲评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师应多采取“沙龙”式教学。要允许争议,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想,要激励学生学会用慧眼去发现别人和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真理就产生在讨论中!学生一旦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个的“作文专家”,在分析与总结中找到真正的作文之法。
  笔者同事曾用此法开了一节作文课,他先印发了班级优中差的作文数篇,但并不标明得分情况,然后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几篇文章展开了精彩的评点,结果有几篇文章与教师当初给的分数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给的分数都能有理有据。我想,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作文套路。这样的教学,当然是高效的教学。
  当然,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要能高屋建瓴,要对学生有基本的作文方法的引导与评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行驶在正确方向的作文道路上。
  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教学。学会了感悟生活和深度思考结合的学生,一定可以写出真正的美文!
  
  余海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
我是1979年出生的,按照一天三餐算来,至今已经吃过几万顿饭了。可是,在这几万顿饭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三顿饭。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顿饭应该是在1986年吧,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妈妈煮饭的时候只放了一把米,在米快要煮熟了的时候,放进去了一大钵子洗干净的白菜叶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成了一锅绿汤。看着在锅里煮着的绿的晶莹剔透的饭,我急得在灶前转来转去,妈妈一边忙碌一边批评我,
感悟这一理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金秋时节。之后陆续起用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这是吸收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自2002年秋季起,桐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组通过省规划办正式立项进行了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历经四个年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合作一阐述,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指教。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缤纷复杂的内心情感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呢?对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来说,自然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往往能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境界。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感人至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文章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美,那山、那水、那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
文学阅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性与本土性之间重新作出自我定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已作出深度审视并试图重构学术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不一而足的艺术手法争奇斗妍的特定时期,如何复归文学阅读的民族本位、在世界性文论视角中发展本土阅读,进而使文学阅读解开传统视角的束缚,走出人云亦云的失语之现状,这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复归”,别于重回传统原点,而是于传统与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下午四点钟,接到张小龙爸爸的电话,说张小龙今晚不来上学了,他要转学到老城镇朱家埠中学去读初二。因为张小龙这次期中考试很差,继续下去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留个级,可以把基础打好一些。  我,只能默许。这是家长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连忙说,张小龙本学期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没有违反过班规校纪。还有,他每次的卫生任务都很主动  四点半,我走进教
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语文课本中可生成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灵动,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对文本中枝枝叶叶的生成,势必影响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中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生成,常见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生成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认识上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