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inc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涨落而发生突变,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四个特征。以耗散理论为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目标、结构、内容、方法、评价机制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向新的有序结构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080-04
  
  耗散结构理论是普里高津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的理论,即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在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不断交换,当系统内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而发生突变,从而打破系统的原有平衡态、改变自身无序的结构,在非线性区域达成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就是关于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的理论,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这为我们的思维转向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耗散”特征分析
  
  开放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对于社会系统而言,还包括信息的交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和整合性,需要物质、文化和信息资源上的支撑,及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作为系统中的主体而言,也必须始终处于与外在的“物”和“人”的交流、互动之中,在开放的界面之上满足其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在复杂多元的信息流当中,认同并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一开放的大环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有三种状态: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一个平衡态的系统意味着其内部服从势能最小的原则,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低功能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向着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演化。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状态。教育者的理念、方法,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水平在不同的阶段亦呈现出程度不等的差异性。可见,非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始态特征。正是社会的变迁与转型,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处于非平衡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结构。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内部是由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其互动性和复杂性直接规定了该系统的现有状态及发展方向。系统要素的发育、要素间关系的调整、整体形态的变化等都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相关,并通过协同和相关作用把系统推向有序状态,即非线性是有序之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了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其中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焦点,形成内外两种环境相互关联的境域体系,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状关联结构。这种结构促使系统自身发挥出最大的整体功能,而不是线性系统中的那种单向联系和功能叠加。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是非线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存在涨落现象。“‘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是耗散结构形成的”种子和“动力学因素”。“涨落”发生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发生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的涨落对于系统的整体稳定是一种干扰性因素,但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微小的涨落可以放大为“巨涨落”,促使系统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外界的任何信息流都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或心理形成一定的冲击,从而产生随机的涨落现象。一般的涨落对系统自身的影响会被系统逐渐耗散掉,但在非平衡状态下,当系统处于临界点时,非线性作用会把微小的涨落放大为“巨涨落”,进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实现某种质的飞跃与升华。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熵流分析及现状探究
  
  “熵”是衡量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准。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服从于熵增加的基本原理,即其自身的运动过程沿着一个不可逆的“时间之矢”,在平衡状态下逐步走向衰亡。对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熵产生”是永远大于零的(dis>O),即正熵。然而,该系统具有开放性,与外界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此所产生的熵的变化却是不确定的(des>0、des=0或des<0)。只有当系统总的熵增ds=dis+des<0,即从外界引进的熵流的值为负数,且足以能够抵消内部所产生的正熵时,系统才会生成为耗散结构,保持一个有序的状态。反之,如果系统从外界引进的熵流des不足以抵消内部的熵产生dis,甚至引进的是正熵流时,系统将加剧自身的无序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该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积极引入外界的负熵,保持系统本身的活力与有序度。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主义的规约下,纯粹强调一时难以达到的目标,没有建立一个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全过程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层次性目标体系。这不仅忽略了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容易导致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脱离。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充分反映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新的价值观念没有适时形成,从而远离了生活世界所内涵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存在次序混乱的问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无序。三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生理学基础上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思想、道德、政治价值观等作为客观的外在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超越于个体之上的外在实体和强制受教育者“服从”的约束性力量。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迫于外在压力作出的承诺和行为往往也是虚假的。四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成了知识的纯粹占有和积累,这种方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重复生产着相对固定的工具性人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训机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控制受教育者心智的技术。智育化的结果同时导致了教育评价的 单一性,把教育的效果定格在评估考试的范围之内,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呈现出某种单向的线性关系。比如,教育者中心地位的确立形成了某种权威态势,进而把受教育者当作了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造成相互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权威对个体自主性的僭越,直接排斥了个体在思想道德体验和判断上的自由意志,从而造成“无我”的一种行为状态。这种单线关系也使得有效信息反馈缺位,使系统整体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六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达、社会转型的加速,促使受教育者的自主、独立、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被“无我”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压抑的个体,在现代性自我观的支配下,在价值观的选择和自我诠释上的主观化倾向越发明晰,对当下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教育实践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决定了实现其现代转型的必然性,同时反应了对社会整体结构转型的适应性。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相关的熵流分析理论,从一种科学的角度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目标、结构、内容、方法、评价机制及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借鉴。
  1.观念的开放与教育目标的层次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性活动,是人对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和践履。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不断反思和扬弃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种内在的开放精神。“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积极反应,是打破自我局限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开放的境域下展开的,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强化内部结构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共同境域中的核心焦点要参与进来。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者应积极引导个体主动的观察和体悟现实,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当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以肯定和发挥的时候,更容易发现问题,因势利导而解决问题。这样,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等信息的传递,受教育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识别、选择和接受,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此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开放思想政治教育”还意味着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间团体(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等),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资源共享”的多维界面的形成,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所期待的开放性互动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方向和追求结果,设定其目标需要:一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其设定取决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取决于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需要。维果茨基认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个是现实的水平,一个是可能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不能单方面考虑受教育者现有的水平,也不能一味强调理想性目标,务必关涉这个“最近发展区”,形成可操作性的目标体系。二是体现目标的引导功能。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政治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更要体现出自身的本体性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自身追求的目的和归宿,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独立性和价值意义。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不是固守“社会本位”的目的观,也不是“主体本位”的完全回归,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的良性运行为最终目的。三是形成层次关联。在社会的复杂性、人自身思想水平和价值追求的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体现出层次性,把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全过程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非线性、多层次、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2.结构的互动与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呈现出的正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连接点编织而成的网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性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题中之义,既包含对原有结构中各个要素本身的现代性创新,也包括对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调整与优化。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二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厘清,强化二者之间单向、单线性关联。而实际上,人的认识活动不仅是对象性的,更是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因此,实现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的彻底转型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主体间性强调作为主体存在的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效互动关系,根本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承认、超越与升华。它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促使受教育者认真的体悟和践行个体的社会责任以及与周围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而升华自我的品德修养、开拓精神空间。可以看出,主体间性的关系突出了互动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相关。在此关系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共在”的主体而存在,他们之间不仅存有认识上的互动,更有实践中生成的交往性互动,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真正的对话与沟通。
  因势而动、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时代的适应性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起到对社会的主导和先行作用,引导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积极的回应,及时更新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面对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所带来的环境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生态伦理教育;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趋利原则的普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加强包括经济知识、经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物欲的急剧膨胀造成的人格分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从人的生命、自然的生命到地球生命的生命关怀教育,等等,从而引导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囿于传统的内容,势必影响受教育者思想的革新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内容的革新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开发。系统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出实践需要的或符号层面的反思,对信息进行适宜的过滤,防止正熵流的引入与累积。比如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甚至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略。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上,在内容上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
  3.方法的多样与评价机制的有效建构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内部因素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促使相互间形成非均衡的复杂结构,从而形成非线性的作用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有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构建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才能实现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良性互动及各个要素的协调统一。首先要实现向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存在状态是连续的、动态的,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分析、体验和感悟构成了主体生命的轨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若是脱离了生活实践就会变成谎言,如陶行知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其次应彻底变革单线性的灌输方法,构建起平等的对话机制,在对话中实现交流、合作、互动与资源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使受教育者具备敏锐的观察、鉴别、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张耀灿教授认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积极发挥智、体、美、劳诸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一个多主体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务必脱离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的两种片面教育方式,而是要以“思想政治活动”为中心,把教育主体和外在环境因素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一般而言,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外界引入的负熵(des且des<0)不会一次性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而是要经过连续的互动交流和系统的动态发展才能完成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期间,有效的反馈机制的构建以及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运动是关键环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者仅仅把自己的任务建立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由于刻意追求所谓的“平衡”,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现实思想状态和个体道德需求,从而抽象掉了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阻碍了其认知能力、反思能力和建构能力的养成。因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通过有效评价机制的建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良性运行,发挥出系统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的复合效应。
  4.管理的有效与控制过程的积极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生命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性思想活动(运动),矛盾、对立、斗争等不和谐状态是绝对的,只有通过不和谐才能达到和谐的目标,而且这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受各类因素(尤其是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诱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者应及时全面的把握其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向与轨迹,因势利导、适时而动,加强沟通和疏导。人性化的管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纯粹控制与被控制的管理方式应该逐步转化到“以人为本”上来,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社会人”身份及其现实需求,打通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共鸣”,进而形成融洽的教育氛围。
  如前所述,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随机的涨落发生在恰当的时机(如临界点的涨落)就会起到积极的诱发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应敏锐的分析、把握和辨别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现的各种“涨落”现象,以做出准确的回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环境。有时会陷入“混沌”状态,当接近临界点的时候,教育者如果能够对于微小的“涨落”做出积极的反应,不失时机的引导“涨落”突破临界点形成“巨涨落”,就会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在拨乱反正中得到升华,行为方式向着预定的目标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控制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是积极的行为,只是作为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此外,实施积极的控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手段。控制过程的加强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正反馈和深入分析,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更要重视“过程管理”。在利用好积极“控制”这一手段的基础上,强化疏通和引导,从而达成受教育者与客观环境、与其他教育主体、与自我的协调统一,最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入新的有序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其他文献
【摘 要】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以“善正”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丰富现代教育内涵,以培育至善至正的现代公民为教育目标。学校以友善、完善、兼善和心正、身正、行正为育人重点,积极通过课程体系和特色活动渗透善正文化教育。  【关键词】善正教育;培正小学;公民意识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国民具有公民意识。与穗港澳几间培正学校同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互动中学习,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思想。本文在简单介绍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后,主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思想,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努力探讨形成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不但能提高品德课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品德课中提升自我。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化  小学品德生活化是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生活事件的探究中,在对各种问题、矛盾和困惑的辨别中,增强学生对生活
【摘 要】线条的变化无穷无尽,世间上的事物都可以用线条变现出来。在《美术课程标准》传授的新理念、新方法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运用线条作画,轻松地牵着会说话的线条去散步呢?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教学,从简单到复杂地认识线条,运用线条,感受线条,从而进行线条画的创作。  【关键词】线条画;线条造型;感受线条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说过“画画就是牵着线条去散步。”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
【摘 要】番禺区启动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更改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以及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从小组分工、小组合作、课堂评价几个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学后教;朗读;对策  实施“研学后教”以来,我区各所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合作,快乐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在
摘 要: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力呈现中国传统社会教化中道德叙事的历史样态,并深入探究如何,促动传统道德叙事的现实转向,使其为当今的高校德育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叙事; 现实转向;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02-03  20世纪90年代,叙
【摘 要】目前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做法少之又少,小学数学课程尤其突出。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本文从职业启蒙教育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研究阐述。  【关键词】启蒙职业教育;小学数学;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启蒙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有利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在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遵循学生的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实质是“和平建设发展时期”。抓住战略机遇期,目的是利用机遇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战略机遇期; 经济格局; 小康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0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的容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认知;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今年我又一次负责六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课程任务比较繁重,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掌握。六年级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欲望比较强烈,但是玩心也重,往往是前半堂课还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一张张精神和专注的脸让人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但是十几分钟之后,多数学生就开始坐不住,像猴子一样开始展现出活泼的一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眼中完全没有了老师,也没有了课堂的概念。规矩和制度早被抛之脑后,这时候任凭老师怎样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