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复制学习的阴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la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复制学习是指学生在头脑里刻印着老师的话,嘴里重复着老师的思路,手里写着老师的答案。
  造成复制学习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学方法陈旧,学习方式单一,习题模式老套。只听不做,只说不论,只练不思,学生总是跟着老师走。要想改变复制学习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面就小学数学谈谈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听数学”,不言而喻,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容器”,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做数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信息、获得体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是:“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让学生听数学”。我认为这是改变复制数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克莱恩也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或辨认,或者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做数学”最直接的外观形式是动手操作,下面以动手操作谈一些认识。
  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往往按照老师提供的条件、方法,或书本上的原始情节进行操作,很明显是在重复书本和老师的做法。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做得开开心心,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再创造和体验中去。看来,不能把动手操作作为制造课堂气氛的工具。《圆的认识》中“画圆”一节,老师们通常把书上的三种画法让学生自学或演示,一带而过,而我是这样尝试的:
  画圆的方法,书上提供了三种,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突破书本框框,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并在一般思维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显而易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思维之闸也被打开,就连用线在空中画圆也想出来了。这样的动手操作,做中有思,做中有超越,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做”,都要有目的、适时,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
  
  策略二:要让学生论数学,而不是用嘴巴说数学
  
  “论数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探讨、交流和明辩是非,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而“说数学”只是学生用语言去重复老师的思路,叙述老师想要的答案。“论数学”与“说数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讨论、争论,还是辩论,其核心在“论”,即必须是双方(或者是多方)共同参与同一话题的思考与交流。那么,要想论,就必须主动去思考、探究、争辩,直至问题明晰、水落石出。而“说数学”的过程,只是个体机械的重复和简单的叙述,缺少了共同学习的集体智慧。
  大量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讨论中有合作互动、有交流,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通过讨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做到与同伴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共同探索。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轻,思维活跃,学习就更加主动,尤其是在小组中,更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表达的欲望更强烈,往往讨论的过程很快升华为争论,甚至辩论。这样,在论的同时又有了取长补短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开拓了思路,提高了辨析能力,也加快了主动认知的过程。
  为了避免讨论走过场、搞形式,组织起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合理分组。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背景等方面考虑,尊重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民主选出能力强的学生为学习组长。
  2.找准契机。讨论要找准切入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适时进行。一般在学生意见不一致、问题答案不一致时,或者是一些知识的重难点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讨论出问题的实质,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以免浪费时间。
  3.适时点拨。即老师要在学生讨论时加强巡视和指导,不仅要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在交流,有没有跑题,更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导,使讨论产生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显然,通过讨论(包括争论、辩论),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达成共识,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途径。从中可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绝不是去“说”别人的话。
  
  策略三:要让学生想数学,而不是用手写数学
  
  在素质教育被提上重要位置、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仍然不乏“一支粉笔一本书,讲到下课写到下课”的满堂灌现象。老师讲的多,学生写的也多,调查中发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的时候能出点成绩,但却是学生最不喜欢,甚至痛恨的。这种反复拷贝例题的“写数学”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应改变这种现象,即在得到结论以前进行大胆猜想,在“做”的基础上反思,在“论”后感悟,也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正如皮亚杰所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1.鼓励大胆猜想。学习数学是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验证,揭示规律的过程。其中数学猜想是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有助于激活思维,扩展视野,是一种探索发现数学新知的有效方法。
  2.在失败中反思。“学源于思”,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尤其是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反思,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在失败中反思,可以促进自我检查、反省,体验成功。
  3.促进学生感悟。学生只有经历了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独自反思等过程后,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感悟。可以说,实践操作、合作讨论、独立反思以及体验是感悟的基础,而感悟不仅是这一过程的升华,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过程和重要结果。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发现知识,不要单纯地教知识、灌输知识,更不要暗示知识。当学生进入“愤”、“悱”的境地时,当若有所思而方向不明时,当进入思维的岔路口时,老师给予点拨,就能促进学生感悟。感悟的东西是难以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
  脱离书本的框框,甩开老师的搀扶,我们的学生走得从从容容。无须担心他们会摔倒、碰壁,只要我们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那么,每一位学生都会走出复制数学的阴影,都会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育人的重任,诚然,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育,而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各种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之一,教
实行和推进新课标,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话互动……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的理解尚需深层化、合理化、科学化,勿要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不要脱离数学去片面追求生活化、情景化,把数学课上成综合课,还谓之为学科融合。有的老师为了导入新课,播放长时间的动画影片,谓之为创设情境,或让学生长时间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
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注意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由“厌学”转变为“愿学”、“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为此,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初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忙趁东风放纸鸢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感受古诗文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智慧、丰富内心世界,培养阅读兴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颗颗心灵闪耀,应该是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可综观小学作文,充满个性的作文实在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者整齐划一的作文要求,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千篇一式的指导形式。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实施  (课堂教学节录)  老师组织学生把手伸进冷水、温水、烫水中让学生感受,注意到每位学生不同表现,体会同学之间表现出的不同感觉。  师:把手伸进不同水里你有什么感觉?  生:痛、热、麻、痒、火辣辣、打寒战……  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昵?  (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  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学生到自己的位置上试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美术字的欣赏,初步掌握空心字书写要领。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学生也查找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交流、欣赏汉字的演变  1,师生共交流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那么,新课程中,我们该怎样备课呢?    一、变“硬”为“软”,扩大学习的空间    在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淡化终结性评价与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功能转变将成为许多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崭新的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