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刑讯逼供的遏制作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yydt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被新闻媒体披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如何遏制刑讯逼供这一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痼疾顽症又一次摆在司法工作者面前。201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发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作为一名侦查机关的工作人员,我深刻地感受到此次《草案》对遏制刑讯逼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草案》第十四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严禁以刑讯逼供和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规定,但是并未确立犯罪嫌疑人不被迫自证其罪的原则。甚至还在第九十三条中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条规定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应当自证其罪,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侦查人员获取口供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而这次《草案》的规定,打破了这一规定,第一次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明确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沉默权”。“沉默权”发展于美国,在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的判决中,确立了“沉默权”。此后在大量的国际公约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刑事法律中规定了犯罪嫌疑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甚至有些国家将此规定上升到宪法高度。随着多起刑讯逼供案件被披露,确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况且,我国政府已于1998年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刑事被告人有“不被强迫做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虽然我国权利机关尚未批准该公约,但是但面对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和日益增长的人权保护需求来看,犯罪嫌疑人享有不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已经成为必然,这对于遏制司法实践中的刑讯逼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明确规定了律师在场权
  律师在场权,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可要求律师在场的一项法定权利。就律师在场权的实际意义来看,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侦查阶段,既在侦查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应享有辩护律师在场聆听和监督的权利。在刑事讯问阶段,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对于被讯问人,尤其是已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在场聆听讯问能够有效防止侦查人员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讯问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讲,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其诉讼权利,及时制止侦查人员的非法讯问。此次《草案》第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这一规定,将律师介入时间提前至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侦查机关讯问后,对于从初始环节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也与《律师法》的规定相统一。
  三、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笔者认为,《草案》的第十七至二十二条都是针对建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予以规定的,主要涉及非法证据的法律评价、检查机关、法院的职责、调查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定:
  (一)法律明确否定其证据效力。《草案》第十七条规定,《刑事诉讼法》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三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物证、书证,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上述规定明确了对于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在法律上不认可其应有的证据效力。
  (二)赋予检察机关、法院调查权利。《草案》第十八规定,《刑事诉讼法》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必要时可以建议侦查机关更换办案人。对于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九规定,《刑事诉讼法》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五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上述两项规定赋予检察机关、法院对于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调查权利。甚至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必要时可以建立侦察机关更换办案人,从而确保了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能够及时被发现、被制止、被纠正。
  (三)明确了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草案》中第二十规定,将《刑事诉讼法》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六条:“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由人民检察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
  明情况。经依法通知,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应当出庭。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草案》第二十二规定,将第四十七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相对于2010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此次《草案》对于证明责任和对于言词证据的直接审理具有很大进步。一是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于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模式下,被告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组成的前大国家机器相比,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加之讯问的封闭性以及非法讯问方法的隐蔽化趋势决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搜集涉嫌非法取证相关证据的可能行较低。此次《草案》第二十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于证据合法性的证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非法获取证据的证明责任,笔者认为更具合理性。《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的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于未依法确认为非法的言词证据的效力如何。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未依法确认为违法的言词证据,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但《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诉辨双方的质证程序方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笔者认为,所有证据均应在法庭上经过诉辨双方的质证才能最终确定其证据效力,不能因为证据为公权力机关获取的,就免除质证程序直接在法律上赋予其证据效力。所以,《草案》的规定更加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
  总体来看,此次《草案》的出台,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次历史性的革新,在充分考虑我国司法实际的基础上,有效抑制了公权力的滥用,保障了在我国司法体制下弱势一方的合法权利,最大限度的使诉辨双方的势力趋于均衡,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法制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新需要。
  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北京101100)
其他文献
简易程序是指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以及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的法庭审理方式。1997年1月1日,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简易程序作为刑事案件庭审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在司法实践中被大
期刊
为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延伸检察监督职能、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今年年初,醴陵市检察院在学习借鉴长沙、望城等县区检察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醴陵当地实际,报醴陵市委、市政法委同意,于4月13日以醴陵市政法委的名义印发了《关于设立乡镇检察联络室(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了该项工作。  一、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一)设置了工作机构。在醴陵市各乡镇(街道)党委、政
期刊
确实充分的证据,是认定犯罪的基础,是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就不能正确定案,不能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到刑事诉讼中,由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直接关系到正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罪、构成何罪、是否当罚及何种刑罚,所以证据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准确定罪量刑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
期刊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房屋进入市场交易,由房屋买卖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的纠纷最后进入诉讼程序。但是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由于受当前法律法规及土地制度的制约并没有得到统一有效的解决,反而是各地法院处理方式各异,判决结果也是差别很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审判实践针对农村房屋买卖纠纷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提出一些解决纠纷的建议。  一、纠纷的类型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个人拥有信用卡逐渐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但伴随的是信用卡诈骗行为的数量也逐年升高,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信用卡诈骗罪相关问题的争论也较多。本文仅以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型信用卡诈骗角度出发,就司法实践中冒用信用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金融检察对策。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冒用;防范对策  一、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法律适用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冒用型信用卡诈
期刊
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这项职能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的,我国宪法第129条把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规定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赋予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民事诉讼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实施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这种监督活动具有以下两个基本法律特征:一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检察机关,其他任何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成为民事诉讼检
期刊
渎职侵权犯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严重损害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的一类犯罪。当前渎职侵权犯罪的案发趋势如何?怎样有效预防?通过对项城市检察院三年来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渎职侵权犯罪形势严峻,且查处难度大,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这类犯罪的发生。  一、当前渎职侵权犯罪的主要特点  当前职务侵权行为主要涉及到一些执法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每年受理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占受理捕、诉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左右。在2010年批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不满16周岁犯罪嫌疑人的比例为16.99%,较往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越来越不容被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并预防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未成年人;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司、企业的破产现象日渐增多,侵犯债权人利益和破坏破产秩序的破产犯罪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法律在破产犯罪的相关规定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试图就我国破产犯罪的立法现状以及如何完善破产犯罪立法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破产犯罪;立法完善  破产犯罪是指破产申请人或其他参与破产程序的权利义务人在
期刊
摘 要:公序良俗原则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善良风俗作为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理论和实践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以2001年底四川泸州的“财产遗赠情妇”案件和2005年江苏泰州的“返还彩礼”案件为典型。这两起案件都是典型的将善良风俗引入裁判,是对司法视野下民俗习惯应用的积极探索,是对提高司法公信、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有益尝试,有利于通过适用善良民俗习惯弥补法律出现的空白和不足
期刊